8月下旬,多地学校陆续开学。据统计,8月19日至9月10日,全国共发生71起教育领域负面事件,日均3.1起。其中,有关学校配套设施、学生人身安全、教育收费以及师德失范等方面的负面事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本报告对教育领域负面事件网络传播概况、类型及舆论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媒体、专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育负面信息传播概况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升温。据新浪舆情通统计,2024年8月19日至9月10日,全网教育领域相关信息量共1600.2万条,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两成,舆论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显著提升。在统计时间段内,2024年涉教育领域敏感信息达404.2万条,日均16.7万条,远超2023年同期信息量,敏感信息占比从2023年同期的25.10%升至25.26%。
据统计,在2024年开学季,共计415个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负面话题登上各平台热门榜单。分析2024年上榜话题,可见开学季与学生人身安全相关话题数量最多,涉及校园配套设施、师德师风、校园食品安全等方面话题的数量均超40条,较2023年同期有显著增加,反映涉及上述主题的负面事件引发舆论较高关注。此外,2024年开学季,与教育收费、校内经营权、家委会等相关的负面事件明显减少。
二、负面事件盘点及舆论反馈
据统计,在2024年开学季(8月19日至9月10日)期间,共发生了71起教育领域负面事件,每日平均发生3.1件。负面事件涉及全学段,主要集中在中学和高等教育两个教育阶段,负面事件数量较2023年同期均有明显增长。
(一)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受关注
统计时段内,共发生16起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负面事件,引发舆论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中学门口发生严重车祸致11死”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信息量达11.6万条。“高校食堂疑因占座纠纷发生打人事件”“一中学多名女生遭扇耳光欺凌”“一中专学生军训时中暑身亡”等事件也受到较多关注。
校园欺凌、体罚虐待、意外事故等涉及学生人身安全伤害的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一旦发生极易触动家长和公众神经,舆论在谴责涉事教师和学生、担忧学生在校安全的同时,矛头还可能直指校方,对学校在管理、监督方面的工作提出质疑,甚至出现衍生谣言等次生风险。例如在“一中学门口发生严重车祸致11死”事件的发酵过程中,舆论焦点从同情受害学生和家长、谴责肇事司机,再到质疑校方的排队进校制度不够“人性化”,最终延伸到对卡点进校、强制排队等规定到底是安全管理还是“校园形式主义”的讨论上,舆论焦点多点散发,风险叠加。
(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引吐槽
开学季,有关校园宿舍、食堂、空调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负面事件多发,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担忧。在统计时段内,共有14件与校园配套设施相关的热点负面事件,其中宿舍环境成为舆论聚焦点,共有8件负面事件,“一高中宿舍拟一间住48人”“网传一中学160人住一间宿舍”等宿舍不足问题,以及“一高校新宿舍甲醛疑超标”“一高校翻修学生公寓致空气污染”等宿舍空气质量问题均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同时,有关中小学教室是否需要安装空调掀起舆论热议,“一小学要求家长捐赠空调”“高温天家长呼吁小学教室装空调”“多所小学教室用冰块降温”等事件引发关注。
随着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中小学在校生总人数持续增长,部分学校宿舍面临床位供给不足、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近几年的开学季,有关宿舍数量、宿舍装修等问题的报道及吐槽频出。此类事件极易激发舆论负面情绪,引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不满,质疑涉事学校管理能力,批评学校不能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等。
开学以来,随着多地高温天气持续,中小学教室该不该配备空调的话题再度引发舆论讨论,一方面有家长和舆论指出,持续的高温天气对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教师正常工作都极为不利,实属“没苦硬吃”,呼吁学校尽快安装空调;另一方面有舆论表示,推动空调成为中小学教室标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除了设备购置成本外,学校电力扩容、电力线路改造工程以及电费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经费或难以保障。
此外,家长“众筹”“捐赠”安装空调的现象也引发舆论争议,如新京报表示,本着从实际出发,遵循家长自愿的前提下,家长自主选择“众筹”也未尝不可,可以先让孩子们凉爽起来。而光明网认为,向家长发起“众筹”,同样会有不少麻烦,一方面,涉及平摊费用,家长之间难免众口难调;另一方面,即使看上去理由正当,开了向家长伸手的口子,也会授人以柄。
(三)教育收费问题引不满
在统计时段内,共有7件与“教育收费”相关的负面事件在网络传播。其中“一学校让未订校餐学生操场吃饭”引发舆论不满,认为校方是借食品安全之名行“强制订餐”之实,质疑校方把教育念成“生意经”、“吃相难看”。此外,“学生用空调需一次性缴3年费用”“一中学无消费记录不给办入学登记”等事件也引发舆论对学校收费问题的关注。
教育收费问题是家长关心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收费项目、标准如若解释不清,易引发舆论质疑和冲突,进而形成热点负面事件。面对此类事件,舆论普遍认为是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变相强制收费”,质疑收费的标准是否透明、公正,激发舆论的抵触情绪。同时,舆论焦点或有所延伸,不满学校商业化行为,认为校园已沦为“生意场”。如红星新闻表示,“教育不是生意,即使追求校园经济,也应合法合规,又怎能把物品购买作为学生入学的硬性条件”“校方说‘自愿’,看似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实则是把‘不强制’当作了挡箭牌”。
(四)师德失范问题引担忧
在统计时段内,与“师德失范问题”相关的负面事件共有7件,其中“高校教授酒后涉嫌强奸女研究生”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和讨论,相关信息达6.7万条。“高校工作人员涉嫌发表不当言论”“一中学女教师被曝婚内出轨”“一小学体育教师被曝骚扰初中生”等事件也引发较高关注,信息量均在1万条以上。
开学季,多地发生师德失范事件,一经曝出网络关注度迅速上升,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此类事件话题敏感,被爆出后大多迅速在各大网络平台扩散,触发网民的义愤情绪,引发高声量声讨,谴责涉事教师严重违背师德师风、有违“为人师表”,呼吁予以严惩的声音不断,并对校方管理以及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提出质疑,甚至还会引发公众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或反思。
(五)其他舆论关注度较高的事件
除有关学校配套设施、教育收费、师德失范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负面事件外,在统计时段内,“13岁女孩网上卖闪卡被骗8万多元”“小学生沉迷抽卡背后的消费陷阱”“小学生集卡花1.5万老板退800”“9岁女孩3000多元买卡游、盲盒”等涉及学生集卡的负面事件引发舆论较高关注。舆论对“卡牌盲盒”“烟卡”游戏的态度存在一定争议。部分舆论认为“卡牌盲盒”与曾经的“水浒”“精灵宝可梦”等集卡行为类似,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无需过度担忧。部分舆论则认为,“卡牌盲盒”的本质上是一种赌博行为,可能导致学生过度消费、沉迷游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各主流媒体等展开持续报道,除深挖其中存在的不正当商业行为及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外,还涉及家长和学校如何进行引导、市场监管如何规范“卡牌盲盒”经营者行为等。
此外,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事件有“大学食堂承包商被举报给学生吃烂菜”“托管班多名孩子食物中毒紧急送医”等,引发家长、网民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质疑学校及相关部门监管缺失。校园管理方面事件有“高校解聘宿管让学生和老师兼当”“高校迎新海报出现英文拼写错误”等,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等方面引发质疑,使网民及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产生不满。“中学女生入学须理运动短发”“高校被曝学生恶意抢课卖课”等涉及学生管理方面事件也引发舆论较多关注。
三、舆论风险分析
(一)负面事件集中发生 舆论负面情绪叠加
开学季,教育热点事件发生较为集中,且存在一定同质化,多涉及学校配套设施、学生人身安全、师德失范、教育收费等多个事件类型。多起教育负面事件关联叠加,提升了与教育相关议题的热度,加剧舆论负面情绪集聚。同时,在舆论场中,当有相似情形的、具有公众心理伤害性的教育领域负面事件接连发生时,将会叠加影响网民情绪,引发舆论对教育行业甚至是教育体系的质疑,增加家长、舆论的“教育焦虑”,给相关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校园安全问题多发 触动舆论神经
开学以来,意外事故、食品安全、校园暴力、性骚扰等涉及校园安全的事件多发,相关舆论风险较大:一是校园安全类事件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学生家长等群体的高度重视,相关信息一经曝出更易引发舆论关注;二是近年来,虽然公众对校园暴力、性骚扰等事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抵制情绪,但此类事件仍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民的负面情绪处于积压、爆发的往复状态;三是舆论的敏感神经一旦被触动,对校方失职失责的指责易形成较大声量,不仅易使得校方声誉受损,还容易令舆论对校园安全的忧虑、质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堆积,加剧家校之间的信任危机,事件的后续处置难度加大。
(三)学生群体“集卡” 校园风气易被带偏
近期,卡牌盲盒等游戏风靡于中小学生群体,俨然成为中小学生的“社交密码”。但随着“集卡现象”的持续火热,中小学生高价购买卡牌、集卡被诈骗等负面事件频发,引发家长担忧、社会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沉迷集卡,容易扭曲未成年人消费观和价值观,滋生炫耀、攀比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究其“集卡成瘾”的缘由,或跟卡牌的社交属性强、盲盒机制刺激性强、市场过度营销炒作等原因分不开关系,而还处在心智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也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不良风气向校内蔓延,易带偏校园风气。
四、媒体建议
针对校园设施不足、学生人身安全、学生沉迷集卡、“空挂学籍”乱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媒体提出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等建议。
1.校园设施不足风险
l 新京报:112名学生抽签77个床位并非没有更优方案
学校住宿资源不足而不得不让寄宿生实行住宿抽签的现象,再次证明了对紧缺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分配的必要性。各地既要加大政策的对接和争取力度,也要灵活施策、柔性管理,真正让办学条件跟上社会的需求。
l 光明网:教室装空调的话题不该总是“自然冷却”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与其等着季节变化将这个话题自然“冷却”,不如主动探寻积极的解决方案。如果地方财政允许,那就不妨明确经费开支、规范财政报批流程,为教室装空调敞开方便之门;如果地方财政有限,那就不妨引入市场机制,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家校成本共担机制。在此基础上,各地不妨根据实际气候条件出台更加精细化的空调安装指导。
l 齐鲁壹点:家长建议装空调被拒,莫让学生“没苦硬吃”
当前,中小学校教室安装空调的条件已经具备,各地教育部门不能再抱着“老黄历”不放,应切实考虑到孩子和家长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学校多措并举解决空调问题。比如,空调可以集中招标采购,资金由财政支持一部分,学校筹集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家长分摊一部分。
2.学生人身安全风险
l 新京报:“不拍照不录视频”,治不了校园欺凌
当发生校园欺凌时,学校最应该做的是依法严惩、决不手软,而非当做“家丑”遮遮掩掩,这既是维护被欺凌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所有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途径。也唯有严格依法追究对欺凌者责任,才能啃掉校园欺凌这块“硬骨头”,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l 光明网:反对校园欺凌,不能禁止“拍摄校园欺凌”
学校要做的,是承担起反对校园欺凌的责任,织密安全网。比如,加强技术手段,通过监控的强覆盖,确保校园没有看不到、够不着的阴暗角落;建立便捷的举报系统和快速响应机制,让学生无需依赖手机即可报告欺凌事件,并获得及时干预;再比如,强化反欺凌培训,让老师和工作人员承担起日常巡视职责,更敏锐地识别潜在的欺凌行为,及时为学生阻挡可能的伤害。
l 半月谈网:“孩子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校园安全责任该如何划分
面对校园安全无限责任,还需要更多具体可行的举措,学校方面要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更加规范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提高校方安全责任险的标准,让保险覆盖面更广、赔偿力度更大,更好地发挥出保险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科学公正地进行安全责任划分,避免一味将压力施加给学校,造成“以闹取胜”的局面出现。
3.学生沉迷卡牌风险
l人民网:排除隐患,划下红线
相关部门必须铁腕监管,出台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严查市场上不法经营行为,严加监管线上线下经营者,敦促其完成销售机制,确保“监护人同意”的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对违规商家严惩不贷。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卡牌盲盒的危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卡牌盲盒,避免盲目跟风购买。
l 央视新闻:校园风靡!网上热卖!家长可知道“烟卡”正在“毁”孩子?
家长和学校应主动开创更多有益身心的游戏,引导孩子寻找比玩卡片更有趣的替代品。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了解“烟卡”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烟卡”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加强对商家和平台的监管力度,防止他们利用“烟卡”进行不良营销和宣传。
4.“空挂学籍”乱象
l 新京报:花2万元就能挂靠,学籍不该成为牟利工具
鉴于实施学籍空挂涉及入学、教学、毕业等各环节,这不可能是中职学校个别工作人员的行为,很可能是学校的“经营之道”。为此,除了对媒体曝光的机构、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处理外,还需要以此为契机,对所有中职学校的学籍管理进行排查,杜绝学籍挂靠等违法办学行为。
l 中工网:拿“空挂学籍”当生意是亵渎教育公平
面对“空挂学籍”的乱象,一方面要严格审查。不但学校要自行检查,更要有“外部检查”,不但上级部门要查,还要借助第三方来查。要将线上与线下的审查相结合,通过大数据进行排查;另一方面要严厉惩处。对于发现的“空挂学籍”行为绝不姑息,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的人望而却步。
五、专家建议
部分专家针对“烟卡”“卡牌盲盒”的风靡和校园欺凌问题,提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构建“家校社医政”五位一体的校园欺凌生态治理数智化体系等建议。
l 杨富强(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烟卡”的出现和风靡,本质上还是社会和家庭忽视了幼儿和青少年在社交方面的工具需要。此外,现在有些商家专制“烟卡”售卖,商家背后的烘托造势是“烟卡”风靡的原因之一,所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管理或者禁止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良性替代品。建议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和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同时,以其他内容替代收集和交换卡片“烟”的内容,减少“烟”对青少年影响的可能。
l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对于眼下的玩“烟卡”游戏,学校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培养,告诉孩子绝对不能去翻垃圾箱,捡拾丢在垃圾堆里的烟盒;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吸烟的危害,教育孩子绝对不能为了“烟卡”而去买烟。而监管部门则要加强对销售烟草商家的监管,严禁向未成年人变相或鼓励销售香烟。
l 郑子殷(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律协未保委主任)
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论证盲盒销售是否属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产品,如果属于则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一律予以禁止。即便不属于,也应当明确禁止商家向八周岁以下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进行销售。同时,相关部门应当规范商家的行为,审查盲盒及其相关产品的产品质量和宣传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保证相关主体的经营行为不逾越法治的轨道。
l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针对欺凌问题的解决,建议采取超前干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方式,而不是事后处置和补救。对于轻微的、经常发生的类似欺凌的事件,需提高警惕,从小做起,从早做起,让任何与欺凌相似的言行,在校园里没有存在的空间。
l 姜斌祥(山东大学计算心理研究院院长)
应构建“家校社医政”五位一体的校园欺凌生态治理数智化体系。同时,将数智技术嵌入校园欺凌防治生态体系,使校园欺凌治理具备坚实数智化技术支撑。发挥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作用,引进公安、检察等力量,参与校园欺凌治理,加大威慑力。学校还要开展线上线下教师培训,树立正确认知,让教师能够及时识别欺凌,干预欺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