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泰燊:拼死拼活,让金满福像个“人”

成泰燊:拼死拼活,让金满福像个“人”
2024年06月16日 16:16 影视独舌

“我第一次看到剧本,非常喜欢他的名字,‘金满福’。他追求圆满,儿女双全……但恰恰是因为他追求完美的执念,人格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人物作恶的种子,必须要有土壤。演员要还原这片土壤的环境和气候。种子在这片土壤中不断生长发芽,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艺术作品应该回归到人性中,梳理人物的点点滴滴,挖掘人物内心中没有被激活的区域。作为演员,去把它照亮,让它活起来。”

迷雾剧场《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刚刚收官。这部由张颂文、荣梓杉、成泰燊等主演的家庭悬疑剧,主要讲述了失孤刑警王士涂与孤儿小七从对立到相互救赎,一起探寻真相的故事。

一个贼说,“脏了手就回不去了”“我不想当一辈子的贼”。贼窝孤儿的视角和打拐警察视角形成补充对应。这部剧传达的内涵是深刻尖锐、震撼人心的。

这部剧中,导致所有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发动机”是金满福。他是初始矛盾冲突的制造者。

成泰燊说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角色时,就被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了,这样的角色在悬疑剧中,非常极致,非常亮眼。

但是,金满福活埋继子,无论在谁看来都太可怕了。这挑战了人的道德和人性最底线。没有天生的罪犯,要想演准确,就必须得找到人物犯罪的根由。

以下,是演员成泰燊的讲述。

从果捯因,让金满福像个“人”

2023年3月,剧组的选角公司找到我。那时候剧的名字还不叫《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当时叫《被老虎机吃掉的少年》。我一口气读完剧本后,非常喜爱金满福这个角色。

这个角色,在悬疑剧中非常出彩。同时,我又觉得人物太黑色了。这个角色最核心的设置是,金满福活埋了继子边杰。他是活埋!这不是一般的恶。

我要去演了这个角色,以后会有多少人得恨死我。我内心挣扎不忍,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沉重。3月份之后,这个剧因为别的事就搁置了,我以为这个事就过去了。没想到5月份,剧组又找回来了。

当我真正要面对这个角色时,依旧需要过心里的这道坎。金满福,他踩踏良心和道德的底线。他活埋继子,导致妻子变成了疯子,女儿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整个家庭的气氛很诡异,还造成了王士涂一家人的悲剧命运。

我去演这样一个角色,难道要去向观众传递人纯粹的自私和邪恶吗?这是不对的。我认为,艺术作品讲一个犯罪故事,不是为了追求惊悚和刺激

我马上跟导演、编剧打电话沟通,说人物太类型化,他不像个“人”。这让我很担忧。

沟通后,我们达成了共识。第一步,从一个罪犯的果,要往前捯出他的因,找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人物的层次是什么?分裂在哪里?作为演员,必须想清楚这个事情。

最早我看到的剧本,金满福跟前妻关系不好,离婚后跟边美珍重组家庭。边美珍的戏,空间很小,她只是重组家庭的受害者。

后来,郭柯宇出演边美珍,郭老师曾出演《红樱桃》,非常出色。我就跟编剧导演沟通,能不能是金满福很爱边美珍,他和边美珍的重组家庭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设定边美珍原来是金满福厂子里的“厂花”,金满福每天给她送花,追求边美珍,他们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很幸福的。

这是让金满福变得像“人”的第一步。后来他失去良知,做出极恶的行为,人物才会变得立体起来。

第二步,金满福找人贩子拐走继子边杰。这真的是人物主观上要这么做吗?我和编剧导演沟通多次后,认为应该有外力影响。没想到阴差阳错,人贩子拐边杰时,把豆豆拐走了。

我强烈要求,无论如何要有这样一场戏。金满福和他生意伙伴在酒桌上聊天,有人说,“金老板,你作为照阳县数一数二的人物,有儿子给你接班吗……那不是亲儿子,别到最后自己辛苦打拼的事业给别人继承了”。

这些人给他出主意,“你自己再生个儿子吧,你的养子呢,托朋友送出去,给那些不能生养的人领养,他们对孩子可好了,不行过两年再接回来呗。”

金满福当晚买了花,跟边美珍想再生个孩子。最终被拒绝后,他内心是非常失落的。

因为加了这场戏,人物主观上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邪恶之人。但是没想到,豆豆被拐走了。

还有一场戏,我也强烈要求加上。当金满福发现孩子被弄错后,他内心极度内疚,马上打电话,“你们弄错了,把孩子给我送回来,给你们的钱我就不要了”。

他还有一丝良知,但他送豆豆回家时,王士涂带着警察满街转,他怕给自己惹上麻烦,让豆豆自己过桥回家,没想到豆豆追着一条狗去玩儿的时候走丢了。这是命运的捉弄。

一旦回归到命运,人性会变得复杂。当人性和命运结合后,事情就变得无法控制,人也就迫不得已。

最关键的是,活埋边杰的情节。当金满福为了替女儿背负罪名埋尸体时,边杰醒了,金满福欣喜若狂,这简直是老天保佑,燕子的罪责解除了。然而边杰很惊恐,加上小时候的记忆,他认为继父一直想要害死自己。他大喊大叫,“杀人了,救命”,扬言要把继父的罪恶捅出去,所以金满福就动念活埋了边杰,这是最早一版的剧情。

我觉得,这对于人物来说,还不够。这也不足以让他去活埋自己的继子。

在和导演编剧协商沟通后,最终定为,金满福一直跪求边杰,跟他回家,并认错,“都怪爸,跟你姐姐没有任何关系,她是无辜的,你放过她吧……”但是边杰一直叫喊着,“杀人了,救命啊”。

直到他看到边杰身上掉下女儿金燕的裸照,他认为边杰做了畜生的事,这样就打破了金满福的伦理底线,这是作为一个父亲无法容忍的。

当误会被揭开后,金满福的灵魂深处,再也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

这样从剧作上,金满福这个人物就变得立体化、人性化,像一个真实的人。

演出唯一的金满福

作为一部悬疑类型的电视剧,观众看不到最后,无法了解人物的全部。

如果观众看完全剧,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就会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给老婆换药,也是出于对边美珍的保护。但这是金满福他所认为的爱,他以爱之名守护家庭,却伤害了家人

他杀了自己深爱女人的孩子,边美珍逐渐清醒以后,一起生活了十年的家庭马上分崩离析。如果他对边美珍没有爱,他内心不会感到愧疚,大不了再找个女人结婚生活,或者把边美珍送到精神病院,但这不是金满福。

他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呢?我仔细揣摩,要演出金满福的唯一性。

我要塑造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城里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男人。他追求完美,在人格上有偏执的一面,这从他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第一次看到剧本,非常喜欢他的名字。“金满福”,他追求金钱、追求圆满、追求儿女双全。所以,我跟导演沟通,准备了写有“金玉满堂”的香炉,背后贴着童男童女的纸画,来强化人物的性格。

他是一个渴望美满家庭的传统男人,但恰恰悲剧性也在这里。他在创业期间有了女儿金燕,但他的妻子背叛了他,他有了近乎想杀掉她的恨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县城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人的言行会受到旁人的约束。

那个年代的男人,追求成家立业,光事业成功,有钱不行,家庭破碎,二婚也觉得丢人。所以,圆满的家庭是金满福一直在维护和追求的理想

这些细节原剧本中没有,在跟编剧和导演沟通以后,突出人物的这一特性,具体化了人物变化的土壤。

所以,观众在前半部剧里看到一个气定神闲的金满福,这是我处理人物的方式。

金满福刚出场,他显得笃定、坦然,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从容感,因为他内心找到了一种良心上的平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论是应对警察、女儿,还是回来的“边杰”,观众能感觉出来他好似有秘密,但他没有做什么大恶事,他在努力维持着这个家。

他对女儿、老婆的好,都是真心实意的。如果观众看到最后人物的内心,再回过头来看他前面的气定神闲,就会理解他这样的状态。

我爱我老婆,我给她捏肩,“边杰”回来了,我欢迎,他要什么我都能成全,只要这个家能安定下来。包括他上香许愿,都是真挚的。

直到最后,金满福和边美珍有一场直面灵魂的戏。那时候观众会发现,金满福比边美珍更可怜,他良心上经受的折磨煎熬最多,他是清醒的痛苦者。

金满福把内心所有的委屈都倒出来,“你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你当时给我生个儿子,会有这些事吗?”这时候人物是歇斯底里的,非常可怜、可悲。

如果他是个见异思迁的人,这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或者他是个豁达的人,也不会导致这样的命运走向。

如果金满福是个十足的恶人,他不会让小七回家,引狼入室,不会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

作为演员,要找到人物的底色,完成诸多信息的组合体之后,才能找到他延伸出来的行为和抉择。

如果演员没有把握人物的内心,他就只能演一个悬疑的结果,只能去演事件的逻辑。就是演员在翻译剧本、翻译人物。那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物,百分之七十是演员本身,百分之三十才是角色。

这是演员占有了角色,这样的人物就是失败的。

真正好的艺术形象,不分“好人”“坏人”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传达至真、至善、至美,是超越了一般善恶对错的。

金满福以“爱”的方式、追求圆满的方式,伤害了他的女儿、妻子。因为传统道德观念,他误会了边杰,失去了理智,在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在这种极致的道德观念束缚下,触犯了法律,导致了真正的恶。

最后金满福知道自己活埋了善良的边杰,亲手毁了自己最渴望的美满家庭。在他良心发现的时候,最无法面对的人是自己。他深深地忏悔,他接受心灵和道德的审判。

这部剧细致诠释了金满福身上复杂的人性,深入剖析了杀人犯的心灵,也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个正常人是怎么变得十恶不赦的。一念之差,天堂地狱。这对于观众来说,也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不管塑造“好人”还是“坏人”,共同的规律是找到人物的背面。

比如警察王士涂,他是一个好人,当金满福要和他做交易时,他出于公心,肯定不可能答应。但他是人,也有私心,他想找回豆豆。有了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这个警察才是真实的人。

正面人物一旦进入精神世界,他的敌人就不再是别人,而是他内心相反的一面,是他自己内心中的公与私,有我与无我的天魔交战。

比如于成龙,一个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他有文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但他常年在外面当官,未能给父母送终。这是他作为人,缺失的一面。

艺术创作,塑造真实的人,不是概念化的“好人”和“坏人”,目的还是教化人心。

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一旦进入到艺术的高度,就跨越了一般善恶的表面概念,会进入到复杂交织的人性深层博弈斗争中,人物在这种交织中自我净化、自我超越。

演员是个很幸运的职业,当真正走入角色以后,基本上就变成了角色,演完的时候,就走完了这个角色的一生。

艺术工作者认真塑造角色,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比如演完了冯化成(《人世间》)、米振东(《巡回检组》)这类偏执型的悲剧人物,我站在局外看时,自己很受启发,觉得人一切的痛苦根源都来自于维系和护卫自我的得失。

其实没有必要,看待万事万物都应该更豁达、更超然。

我演绎了于成龙、柳青这样的人物,我的精神得到了滋养。我体验了这些人物的忘我、无我的境界,他们的人格魅力。这种体验能帮助我逐渐摒弃自身狭隘的得失心。

我觉得,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看到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私欲和黑暗,让人能够超越自我局限,在心灵上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照亮本真,开启智慧和光明。

作为演员,不断塑造人物,品尝不同的角色,也让自己的心灵和格局变得更包容,慢慢变得空灵,与这个世界彻底和解,把一切导向更加美好的愿景。

【文/红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