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阵》:1/3贾樟柯,1/3管虎,1/3彭于晏

《狗阵》:1/3贾樟柯,1/3管虎,1/3彭于晏
2024年06月16日 16:20 影视独舌

戛纳载誉归来,时隔不过二十天,便在大银幕上抢鲜上映。

本周末档新片《狗阵》,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目标观众的好奇心,在上映首日便抢到了15.7%的排片。这对一部文艺片而言算得上待遇优厚

《狗阵》由管虎执导并兼任编剧之一,彭于晏、佟丽娅领衔主演,贾樟柯、张译特别出演。故事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以一个破败的北方工业小镇为背景,讲述了刑满释放人员二郎返乡后,与一条流浪狗的纠葛、陪伴和人生转折。

这是一部文艺片中常见的边缘空间中的边缘人主题。但《狗阵》的独特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贾樟柯参演的隐喻意义。

熟悉贾樟柯早期作品的观众都知道,2001年他受戛纳电影节邀请,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短片。

他当时接到的命题,是以“艺术家的状况”为主题,为电影节拍摄一部作品。他拍出来的是3分钟的纪录短片《狗的状况》。

片子是在大同狗市拍的,用“壁上苍蝇”的纪录手法拍了一群待价而沽的小狗怎么被装进麻袋,以及一只不安分的小狗怎么通过痛苦挣扎,在麻袋上钻出了个窟窿,露出脑袋看“世界”的生活片段。

时隔23年,还是“戛纳”“狗”和“贾樟柯”这三个关键词组合,这次对应的作品是《狗阵》。贾樟柯在片中饰演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地头蛇”,平时里开饭店为生,镇上建打狗巡防队时,他笼络了一帮小弟,当上了打狗队的头儿。

片中几场巡防队围剿流浪狗群的戏,都让人想到了《狗的状况》。只不过后者是幼犬,用麻袋一装了事,前者是长成了、有脾气的成犬,要人用上棍叉网兜围追堵截。

狗在观众心目中隐喻着什么,各有各的理解。但主创邀请贾樟柯特别出演,大概率有互文的意思。

二是彭于晏的“哑巴”出演。

请彭于晏来演二郎,是出于市场考量,也是想要塑造一个格格不入的边缘人形象。

他高大、挺拔的身材,不属于那个小镇;他骑特技摩托、玩音乐的爱好,不属于那个小镇;他大口吃面却依然文雅的气质,也不属于那个小镇……

演这样一个要说北方方言的角色,彭于晏的口音是减分项。但导演偏偏让他全片说了不到二十句台词,一定要说,镜头景别也一定很大,给配音留下空间。这很好地规避了彭于晏的短板。

彭于晏的长板一定是“身体”。他充满生命力的“身体”,不属于荒凉、破败,了无生气的小镇。

导演的镜头调度,一再让他露背、露腹肌,甚至半裸的背影。你可以说,这是为了粉丝福利。但要我说,这是完美的身体叙事。

三是管虎擅长拍的“人的动物性”。

管虎的电影里,经常有非常出彩的动物角色。

且不说十五年前的《斗牛》,就说《八佰》里白马岸边飞驰的惊鸿一瞥,《老炮儿》里鸵鸟大街狂奔的魔幻现实,短短几个镜头就让人印象深刻。

人就是动物,或者说动物总隐喻着人的某种性格真相。这是管虎电影作者性的表征之一。

《狗阵》里管虎发挥长项,把人与狗拍得“同频共振”。为了不过多剧透,这里就不复述细节,只说两重最大隐喻:

狗阵也是狗镇。泛滥的流浪狗,也暗指着被经济发展浪潮抛下的那一群“剩余劳动力”。

二郎就是黑狗。一样的出色、忠良,一样的格格不入,一样的重获新生,一样的终得敬重。

最后还想再多说一句。

《狗阵》不是一般的“狗片”,爱犬人士去看大概率会失望,甚至可能会给出差评。但私心来讲,又希望尽可能多的观众去看表现边缘的《狗阵》。

因为一个社会对待“边缘人”的态度,折射了它的基本底线。

【文/铁皮小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