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戚夜云
比创业者还像创业者的投资人,引领着家族办公室(简称“家办”)走上了另类投资路径。
根据摩根大通在9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家族办公室报告》,家族办公室的资产配置多元化,包括二级市场证券投资、另类投资(私募股权、房地产、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私募信贷)、固定收益及现金、通货、基础设施等。赋生资本是由香港著名地产大亨李兆基长子李家杰创设的家办,与传统的家办不同,甚至异于其父创设的兆基财经,赋生资本走出了一条非典型意义的路径,始终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成为陪伴创业者从0到1的投资机构。
赋生资本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选择走“窄门”。来自德勤的调查数据显示,亚太地区超过一半的家族办公室正在参与可持续投资,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占比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从13%增至24%,关注的主题包括良好健康和福祉、清洁能源和气候行动。很难想象的是,在香港成为亚洲的绿色金融中心,家办致力于提高ESG投资比例时,赋生资本已经在清洁能源赛道上耕耘了十年。
十年里,赋生资本已经发展为该赛道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赋生资本秉持“doing WELL by doing GOOD”的投资理念,通过创新孵化、战略投资及能源网络赋能,为创业者从0到1提供全方位支持,加速零碳科技从概念到落地的跨越式发展。
赋生资本成绩斐然,被投的企业估值已达62亿美元。赋生资本孵化及投资了许多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质燃料的怡斯莱(EcoCeres)、聚焦新型镍氢气电池的EnerVenue及生产狮子山芯片的赛昉科技(StarFive)。其中EcoCeres获得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贝恩资本的4亿美元投资,EnerVenue获得沙特阿美旗下创投子公司Aramco Ventures投资。
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投资总裁陈英龙,同时是赋生资本管理合伙人。他作为关键性人物,不仅主导了赋生资本诸多投资项目,还推动了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走向世界,并成为全球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窄门里笃行十年的陈英龙,有着超脱世俗的信念感。专注能源赛道,关注气候问题,始终是赋生资本第一使命。他自称“不是一个聪明人”,因此,从不会眼红千倍回报的好项目,也不会为了追求高额回报而跨赛道。为了创始人All in,业绩承诺与补偿措施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陈英龙拒绝一切“压迫性的条款”。他认为,“企业就跟人一样,不能只喜欢它的好处,就厌弃它的坏处。我们可以针对企业的问题来培养。
陈英龙并不在传统投资人的“画像”内。近日,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赋生资本独特的投资理念。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澎湃新闻整理编辑:
澎湃新闻:从62亿美元的规模来说,赋生资本可以算是绿色投资领域,估值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十年来,您认为赋生资本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陈英龙:赋生资本能够走到今天,主要有三个原因。一,sophisticated like craft,匠人精神,我们对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我们团队有20多个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很了解,投资项目的某一款产品是怎么分解的,供应链在哪里,成本构成,生产环节……我们对行业的了解非常透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帮助被投企业。
二,execute like army,像军队一样执行。对于被投企业,我们的策略就像是萝卜加大棒,我们在执行层面的“强硬”态度,就像是拿着大棒,像被投企业里面换人重组,我们绝对不客气,换CEO,换核心成员,我们其实都比较狠的。在我们影响下,被投企业中的70%至80%,CEO与创始人都不是同一个人。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创业公司三年内失败率高达90%,如果动作不快一点,不狠一点,创业公司就没办法生存。
三,我们拥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
总而言之,对被投企业而言,赋生资本就像是苦口凉茶,不太好喝但是有用。
澎湃新闻:如何保证我们对被投企业的影响力?
陈英龙:在被投企业里,赋生资本很少是第三大股东,要么是最大的股东,要么是第二大股东。实际上,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创始人还处于概念阶段,我们是帮助被投企业完成从0到1的过程,所以话语权较大。
简而言之,投资的时机很重要。钱买不到尊重,我们需要别人尊重我们,认可我们的价值,不然没法发挥作用。
澎湃新闻:可以理解,你们从企业的天使轮就开始介入。市场上不缺乏好的idea,你们是如何发现以及遴选合适投资的项目呢?
陈英龙:包括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在内,我们每年看的项目上千个。
我们通常先明确什么领域坚决不做,如,不是能源的项目不投。能源项目里面,我们必须要解决重大能源的缺口问题;只“better”的项目不投,我们需要的是技术创新;没办法规模化的项目不投,比如说,我们不会做核聚变,因为没办法大规模复制。
此外,我们还明确了两大投资方向,一是Electron,电气相关,如储能等,二是Molecule,分子相关,如生物质燃料等。目前多数的投资都集中在Electron领域,我们是两大方向都有兼顾。
上述标准确定后,1000多个项目中,符合条件的并不多。
EnerVenue研发的“新型镍氢气电池”
澎湃新闻:创投行业FOMO情绪(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是比较常见的,你们不怕错过好项目吗?
陈英龙:我们不懂就不投。巴菲特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我不需要掌握我失去的是什么,拿到手里的结果才最重要。
澎湃新闻:对赋生资本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英龙:我们始终把理念放在第一位,解决气候问题放在第一位。
人生很短,时间有限,我们必须专注自己要做的领域。我们已经在能源领域投入20年,我们不舍得放弃以前的努力,在其他赛道积累。此外,气候问题有一种使命感。我不能确定,作为耗电大户,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环境是否有益,但是赋生资本在做的事情,一定有益于社会。我们真正的初心,还是要花点时间在值得的事情之上。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你们其实并不看重项目的“回报”?
陈英龙:能源行业有个著名三元悖论,是指在能源领域存在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经济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这也就意味着,能源领域多数都是重资产企业,很难获得百倍千倍的回报。
中国创投行业,最常见的叙事,就是投资100个项目,只要3个项目获得成功,就能收回成本,获取高额收益。但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在能源领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命感,因为能源“不划算”,就不是一个容易投资容易赚钱的赛道。
澎湃新闻:我们会有“回报”的压力吗?
陈英龙:我们身上有三个标签,富二代、连续创业、拯救地球……为了解决“不靠谱”的刻板印象,我们决定让“赋生资本”做个穷人。很多投资者来参观我们办公室,都很震惊,一个香港最大家族创设的家办,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贸易公司,我们上海办公团队,用的共享空间。换句话说,我们认识到每一笔钱的价值,所以我们的资金效率很高,李家杰博士投的企业只会投启动基金,后续融资均需要社会化募资。
实际上,我们做早期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回报率其实很可观,发展到今年62亿元的估值规模,很多项目早已收回了成本。我们未来也会考虑自设基金的方向。
澎湃新闻:你们会要求企业做出业绩、发展规模等类似承诺么?
陈英龙:不会。我们帮助企业融资时,也会有投资者问我们,但是我们从来不会给任何承诺。我们会全盘告知投资人公司经营情况,愿意投就投。对赌协议最大的风险是造假。企业到了有结果的时候,不是在于那张纸上,而是取决于能力、市场环境以及是否有共同的意愿,这三点在合同里没有任何意义。
企业就跟人一样,不能只喜欢它的好处,就厌弃它的坏处。我们可以针对企业的问题来培养,而不是压迫性的。我们拒绝一切压迫性的条款。包括我们在募资时,也会有基金表示给予多少规模的资金,但是要“保退出”,我们拒绝了。
澎湃新闻:很多投资人认为,有些条款的设立,其实是创始人All in的信号。
陈英龙:创始人是否All in,第一天接触就能看出来。他有没有足够的投入,自己投入多少资金,有没有其他的事情,我们都能判断。
All in其实是看共同效益。比如说,我会衡量,如果公司倒了,创始人是否伤害最深。也就是说,对是否All in的判断,不是从合同里体现。
真正的风险是资本面解决,而不是条款解决。
澎湃新闻:所以您对行业内普遍签署对赌协议这种现象并不认同?
陈英龙:创投领域“好日子”结束了,国内的投资环境必须要有大的改变。过去创投行业赚的beta、也就是时代红利的收益,因此成功的概率很高。现在创投行业,需要真正能力去看、去参与、去管理、去协助的投资人,没有这种能力,我觉得整个行业会有个大洗牌。赋生资本的优势在于,过去并没有用“传统模式”投资企业,而获得市场的认可。
澎湃新闻:赋生资本成立已经十年了,接下来十年,您有何规划展望?
陈英龙:2024年,是我们重新再出发的年份。
首先,全球化。十年来,我们培育了6家独角兽,不过,从0到1的能力需求,与从1到n完全不一样,现在更需要的是对外打的能力,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市场。
其次,机构化。虽然我们并没有太大需求,但也在考虑是否设立基金。创业行业正在出清,LP们也在寻找新的机会,我们希望未来十年能够具备资管的能力。
再者,生态化。在绿色投资领域,通过被投企业以及专业比赛,我们已经形成生态链。未来希望形成联盟,共享供应链、行业经验、集成采购等。
最后,赋生资本希望联合中华煤气加大力量进行能源改革转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