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2024上海经济,2025高质量发展划重点!一起来看这场“经济”主题记者会

详解2024上海经济,2025高质量发展划重点!一起来看这场“经济”主题记者会
2025年01月16日 16:47 澎湃新闻

来源:“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市商务委主任朱民,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出席记者会,介绍上海市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会由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怡群主持。

过去一年,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好”、“升”、“快”、“进”

好,就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主要表现为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完善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显效,服务型和流量型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左右。就业物价保持稳定,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质量效益稳中向好。财政收入在减税降费中保持增长,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1%左右;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内外需求回稳向好。“两重”“两新”工作加力推进,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5%左右。商旅文体展联动促消费,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运营,全年入境游客达到670万人次。外贸出口实现韧性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左右,占全国15%以上。市场预期信心向好。去年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56.2,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且高于全国水平。

升,就是城市核心功能巩固提升。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一年来,上海加快落实中央支持“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推动“五个中心”功能融合升级。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度,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持续提升,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持牌金融机构增加到1782家,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成立,上海期货交易所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实现上市。国际贸易中心持续提质升级,全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1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离岸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150万标准箱,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航运贸易数字化平台上线运行,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沪裁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持续强化,预计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亿元,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器人精准控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快,就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主要表现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全力落实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启动运行,预计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工业产值增长11.9%。实施新型工业化“五大行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4%左右,高端装备、船舶、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促进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营收保持较快增长。战略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实施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区块链等领域三年行动方案,新型研发机构和高质量孵化器加快发展。高能级主体加快集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新认定创新型企业总部4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进,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主要表现为浦东引领区加快打造。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有序推进,首单海关特殊监管区邮轮直供物资新模式顺利实施,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挂牌成立。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基本完成,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等政策落地实施,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正式启动。临港新片区新一轮市级支持政策出台实施,全国首批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清单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编制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18项制度创新成果,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式投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第七届进博会圆满成功举办,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800.1亿美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优化营商环境7.0版150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提质增效,全年为经营主体减负超过1160亿元,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干字当头、奋力一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上海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金融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各项工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是金融支撑经济作用有力凸显。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591.2亿元,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速1.7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揭牌成立,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42家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合规出境。2024年1-10月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24.7万亿元,占到全国结算量的47%。三是金融市场机构体系更加完备。推动出台“科创板八条”,推出“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上海股交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开板,科创板上海累计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上期所有色金属板块期权实现全覆盖,航运指数期货成交量位居全球首位。上海的银行理财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四是金融服务经济质效有效提升。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若干措施,上海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指标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出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发挥股权投资支持科创“最先一公里”作用,出台实施股权投资“32条”,上海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数量、管理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五是金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实施。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推出近200万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二届市委六次全会要求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上海金融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一要系统谋划,落实落细中央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顶层文件,高质量研究编制国际金融中心“十五五”规划。二要协同联动,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推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推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三要示范引领,发挥引领区、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探索离岸金融业务,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四要辐射带动,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金融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五要合力共建,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机制,强化央地协同、条块联动、社会参与。

2024年,市经济信息化委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方案,发布实施低空经济、新材料、工业服务业等24个重点产业政策,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推动上海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从“三个新”来看:

一是“新质”,主要是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一批大国重器亮相上新,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首航,C919大飞机累计交付16架。一批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落地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累计63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启航,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式启用,特斯拉储能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新势”,主要是新增长动能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增势良好,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船舶、集成电路产值分别增长17%和20%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11月营收增长10.9%,占GDP比重达10%左右,已成为本市重要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65万辆,推广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一。数转绿化走在全国前列,5G基站密度、千兆光网建设等指标全国第一,智能制造发展指数位列长三角城市榜首,入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45家、零碳工厂28家。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1.2万家,2024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全国排名第一。

三是“新策”,主要是新发展举措落地见效。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市区协同”建设首批11个区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培育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船舶海工等5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降本增效取得实效,全年为工业企业降低综合成本500亿元左右;试点工业领域AEO制度,简化涉企检查;扩展工业上楼智造空间1015万平方米。企业服务收效明显,建立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出重点企业“服务包”2.0升级版,累计办理企业诉求1.5万余件。

2025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将继续推动上海新型工业化向“新”发力、向“实”前行、向“高”攀登。一是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深入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二是全力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智能终端、生物制造、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核爆点。三是延伸发展工业服务,在制造服务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绿色低碳服务等领域扩大应用场景,持续赋能产业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全市商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四个放在”,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五个中心”建设使命和全市稳增长大局,促进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牵引,全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再上新台阶。有序推进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任务,在跨境贸易、要素流动等领域形成一批首创首试案例。如在数字贸易领域,推进数字身份跨境互认试点,并就政策法规、技术工具、保障标准等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临港新片区与新西兰奥克兰港、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合作开发和实施数字航运解决方案。加快建设重大战略开放平台。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取得了“一次申报、双边通关”、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等10项制度创新成果,建设国际智库联盟、合作研修中心等国际化交流平台。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功能性项目开工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和海关监管办法等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政策+活动”双轮驱动激活消费市场“一池春水”。政策方面,从年初开始实施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上海进一步加力扩围,将补贴品类增至7大类106种。发放“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参与的餐饮商户超1.5万家,集聚式、家庭化外出就餐成为申城新话题。活动方面,举办一节六季促消费活动,“首发上海”、“上海之夏”成为上海消费市场新品牌。“首发上海”期间,发布首发经济2.0政策,2024年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高能级首店占17%。“上海之夏”活动期间外卡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8.2%,离境退税平均客单价超3万元。

三是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化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2024年,上海口岸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1万亿,达到11.07万亿,同比增长3.9%。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完成跨境电商9610海运出口试点并实行常态化运营,在这个试点下,从上海到美国西海岸的跨境电商海运快线仅需11天,运费比空运降低约80%。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减免税额超1亿元,离岸贸易2024年1-11月增长72.2%。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政策体系加快完善。2024年1-10月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分别增长18.5%、5.8%。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高水平建设上海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合作区。

下一步,上海商务系统将聚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大力提振消费,全力稳外贸稳外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开局打牢基础。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十周年,也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亿元,同比增长7.2%,科技服务业营收预计增长9.2%,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都开启了“加速跑”。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4》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5位。

一是聚焦“策源”,着力增强高水平源头供给。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数学和交叉学科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布局成立。加快“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成立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30%。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区块链、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未来产业培育。二是聚焦“生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创新链各环节和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全链条加速机制、全要素支撑体系,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设立并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12,596.21亿元,同比增加3171.84亿元,增幅 33.66%。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93家,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保持全国首位。根据胡润榜最新排名,2024年上海独角兽企业新晋10家,位列全国第一,总数达65家,全国第二;上海瞪羚企业数超过旧金山,达67家,全球第一。持续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开拓国际合作新路径,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网络。三是聚焦“改革”,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改革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组建项目经理人队伍,实行“里程碑”式节点过程管理和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扩大“揭榜挂帅”应用范围,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试行“以赛选项”“以投代评”等筛选机制。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扩大“包干制”试点,覆盖全部软科学计划项目。修订《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科技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吹响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集结令和冲锋号。下一步,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实际行动打好头阵,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一年,交通领域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首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上新起点。2024年12月22日,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完成装卸,创下全球港口最高纪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机场旅客吞吐量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货邮吞吐量跃升为全球城市第二;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在本市作出裁决,实现该服务领域零的突破。上海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三,彰显了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实力,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第二,综合交通体系取得新进展。持续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更高水平公交都市建设。2024年,沪苏湖铁路、17号线西延伸建成通车,市域线机场联络线成为多模式轨道交通大家族的一员,与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一体衔接,共同构成外联内畅、层次清晰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北横通道“大动脉”全线贯通运营,使交通流量更为均衡,路网更具韧性。去年全年,重大交通工程投资完成95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交通始终为稳增长、促发展保驾护航。第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新引擎。拓展“随申行”功能,推出联程日票等服务。推动上海-苏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牌照互认、道路互通。推动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实现“一门式查询”“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赋能”和“一单制协同”。推进航运贸易数字化,推动电子提单、电子放货、多式联运等业务场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应链体系,上海港成为国内首个拥有绿色甲醇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通过科技赋能,把握转型机遇,是交通领域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接下来,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和辐射能力,更好服务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围绕交通强市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支撑和服务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三化”转型,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的路径和场景,为交通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原标题为《详解2024上海经济,2025高质量发展划重点!一起来看这场“经济”主题记者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