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接受杨奇函道歉却满屏尴尬,知识真的能减轻现实焦虑吗?

罗振宇接受杨奇函道歉却满屏尴尬,知识真的能减轻现实焦虑吗?
2020年01月17日 13:09 用户5050827028

奇葩说选手杨奇函被淘汰后,在微博上diss罗振宇:《奇葩说》谁都不能缺,要缺就缺罗振宇。

网友知道杨奇函被淘汰,和节目组提前安排许吉如进入复活投票后,200多万网友扛着杨奇函成功复活。在最新一期《奇葩说》节目中,杨奇函回到赛场,第一件事是向罗振宇道歉。

本来这件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到此就算了结。

可是,就在杨奇函当面道歉后,罗振宇在明确表态“没什么”之后,又无法淡定地说了真心话:"我很care,就这件事确实我很在意”。

我非常好奇,10分钟就能读一本书的罗振宇,拥有海量知识的他,为何面对这么一件小事,就无法淡定?

很多人说,罗胖小气,心胸狭隘,得到APP估值70亿,作为一个业界大佬,作为《奇葩说》的导师,跟一个选手过不去,未免太斤斤计较,对荣辱毁誉看得太重。

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世界也不是纯粹的黑白。

这件事触发我的深度思考是:

为什么,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却无法解决现实焦虑?

理性与本能的冲突

首先我们要了解,理性与本能的冲突。

比如罗胖事件中,我们能看到,罗振宇内心,因为理性与本能产生的无比挣扎,让自己陷入满屏尴尬。

理性为何无法战胜本能?

知识与能力的鸿沟

知识是理性的产物,但知识不等于能力。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就像扫把是清理垃圾的工具。扫把本身不会替你清理垃圾,用扫把清理垃圾的是人。清理垃圾的能力叫做清扫力。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叫知识力。

只有形成知识力的知识,才会变成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是指能背下多少知识,你就有更多的力量。

而是你会使用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

拥有更多的知识,并不代表拥有更多的能力。

拥有更多的知识力,才拥有更多的能力

罗振宇拥有很多知识,但是面对杨奇函的diss,依然陷入焦虑。因为,他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知识力。

如何把知识变成知识力?

反本能修行

第一个提出“反本能说”的人,名叫郭任远。他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现代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还是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

人类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本能。

困了想睡,饿了想吃,看到美女心动。被人骂,想怼回去;遇困难,想逃避。

哈士奇会把所有的食物吃光,而人类会把一部分食物储存起来,到冬天可以吃。

按本能做事,只能逞一时之爽,反本能做事,才能长久爽。

知识理性不会覆盖本能,但会激发人类的反本能意识。

比如:“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被人误会,人的本能反应是:辩解。

如果,你被人误会时选择沉默,心平气和地看待被误解,让时间慢慢证明一切,那么那句话的知识力就战胜了本能。

每当你被人误解,都想起那句话,并用这句话克制本能反应,这句话的知识力就会形成一种能力,让你作为一个表达者在被人误解时,心平气和地看待,而不再焦虑。久而久之,这种能力,就会变成一种修养。修养越深厚的人,遇到事情,越不容易生气。任何一件值得你生气的事情,都一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你当时不知道,因为你当时的智慧不够。修养越深,就会慢慢真正拥有智慧。拥有智慧便可以0摩擦解决误解事件。

这个过程,称之为:反本能修行的正向循环。

反之:如果,你被人误会时去辩解,那么,那句话的知识力,就没有战胜本能。

没有战胜本能的知识,就变成一句心灵鸡汤。

这个过程,称之为:反本能修行的逆向循环。

所以,同一句话,对有些人来说是心灵鸡汤,对有些人是知识的力量。

评判的标准是:你是否在反本能修行中,成功战胜了本能。

真正高阶的人物,都在反本能修行

33岁的C 罗,依然拥有不输 23 岁的体能和竞技状态。

看看 C 罗的肌肉金刚腿,就知道他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多专注。他的体脂率仅有 7%;运动员肌肉含量通常很难超过 46%,而 C 罗肌肉含量为 50%。

熬夜,睡懒觉,喝肥宅水,这是大多数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本能生活。

C罗却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反本能修行。

每天,他都要进行 3-4 个小时的身体训练,其中,腹部肌肉训练超 1 小时,没有比赛的日子,他都保持在 11 点前睡觉。控制饮食方面,更是到了魔鬼的地步。

图片来自网络

埃弗拉曾经透露:"如果 C 罗请你去他家吃饭,你一定要拒绝,因为这孩子是个机器,从不停止训练。有一次我去了,他桌上只有鸡胸肉和沙拉,没有酒和饮料,只有白水。"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成名前,陈道明整整跑了7年龙套。在这段时间里,一起跑龙套的那些人有的改行、有的下海、有的破罐子破摔。唯有陈道明,把龙套也当成一种职业,从用心演好一个配角开始当演员。

演员的本能:想当主角,

反本能修行:陈道明在跑龙套,认真干了7年。

陈道明饰演《围城》方鸿渐

后来,陈道明凭借《末代皇帝》和《围城》爆红,获得了 “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 “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成了家喻户晓男演员。来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片酬也越来越高,但他却一一拒绝了。陈道明说:“剧本不行,给再多钱我也不拍。”

一但遇到好的剧本,他不仅自降片酬,还让制片人去请更多好演员

在汶川地震后不久,得知冯小刚。陈道明主动找上了他:“你要是拍地震,我免费去演。”

演员的本能:渴望高片酬。

反本能修行:陈道明自降片酬,甚至免费出演。

弘一法师

民国四大高僧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一个一辈子都在反本能修行的人。

李叔同一生在诗词,戏曲,绘画,音乐,教育,书法,篆刻,佛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为什么李叔同能在各个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丰子恺在回忆恩师李叔同的文章中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李叔同反串茶花女

在李叔同身上我读到了“认真”两个字。

写诗的时候,就认真写诗。

演茶花女时,就认真演女人。

做音乐时,就认真做音乐。

教书时,就认真教书。

练书法时,就认真练书法。

修佛时,就了断一切,认真修佛。

认真,多么简单的一个知识。

小学第一天,老师就会告诉你:要认真听讲。

但,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认真”二字。

“认真”在大部分人的脑海里只是一个知识,并没有成为知识力。

认真的知识力包含:专注,较真,不自欺。

与认真相对应的本能是:分心,马虎,吹牛。

专注——分心:写诗的时候,想着画画,画画的时候想着演戏,演戏的时候想是怕被人嘲笑。

较真——马虎:书法还没练好,就去学钢琴,钢琴没练好就去学绘画,绘画没学好又想学佛法。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

不自欺——吹牛:刚学会了点诗词格律技巧,就号称诗人。盘腿坐了7天,就以为自己证悟佛法,开启批评儒教的论调。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不代表专注。

如果不能在一件事上,认真追求,只做一件事也不是专注。

如果能在每件事上都认真对待,那么像李叔同一样,一辈子修习十几件事情,也是专注。

李叔同,真正把“认真”二字的知识力发挥到了极致。

这个知识力,不论用在哪个事业上,都能取得巨大成就。

你需要的是知识力,而不是更多的知识

真正高阶的人物,在不断转化知识力。

普通人不断在吸收重复的知识,却不做反本能修行,没有产生任何知识力。

更多的知识,不代表更多的能力。

更多的知识力,才拥有更多的能力。

真正的高阶人士,在学到一个知识后,将其转化为知识力,然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新知识,再转化为知识力。这样他的进步就会非常快。学习能力也会非常强。比如李叔同,比如阿诺斯瓦辛格,比如,李小龙。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获取知识,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将知识转化为知识力

这个过程,却不会太舒服。

因为,这是反本能修行。

所以,阅读一篇文章,获得了知识,却没有获得知识力,也就没有获得新能力。

这就是,我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

面对一个生活小误解,小冲突,小矛盾,就陷入不可自拔的焦虑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的问题,不在于你听过多少道理,而在于

是否将听到的“道理”转化为知识力。

再多的道理,如果不转化为知识力,也只是扔在大脑角落的工具,成为你既不会用,又占空间的垃圾。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知识。

而是知识力

获取知识力的方式是,在实践中反本能修行。

知识力的积累,会变成一种能力

能力的积累,将变成修养

修养的积累,将变成智慧

拥有智慧的人不会焦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