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熟的平安好医生!

被催熟的平安好医生!
2018年04月28日 20:22 老虎财经

培育“独角兽”企业,一向都是风投和互联网公司干的活,不过,平安集团仿佛是个例外,一口气培育了四个独角兽企业——平安好医生、陆金所、平安一账通和平安医保科技。4月22日,平安好医生就召开了全球发售会,拟于5月4日登陆香港联交所。平安好医生凭借资本力量获取大量客户,主要营收仍来自平安,目前还处于烧钱阶段,此时上市似乎有被催熟的意味。

4月22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召开全球发售会,公司预期将于5月4日登陆香港联交所。此次共发售1.6亿股,每股发售股份50.80-54.80港元。据知情人士透露,定价在每股54.80港元的最高区间,照此计算,平安好医生拟募资规模87.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而平安好医生估值也达到75亿美元,折合约588亿港元。

平安好医生自2015年4月正式发布产品至今,仅仅发展了3年时间,估值达到了75亿美元,发展速度着实令人惊叹。不过,探究平安好医生财报,似乎有种被催熟的感觉,营收好看,但是很大一部分来自母公司平安集团的输血,此外仍处于巨额亏损之中。尽管客户数字好看,变现能力堪忧。

根据招股书显示,平安好医生2015年-2017年收入分别为2.79亿元、6.02亿元、18.68亿元,但持续亏损,近三年亏损额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也均为负数,分别为-0.45亿元、-2.63亿元、-4.84亿元。

烧钱买来的用户?

尽管连续3年亏损,平安好医生仍然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招股说明书显示,此次平安好医生与多家国际基石投资者签订协议,前十大基石投资者将出资5.5亿美元,认购份额约为53%,占已发行股本8%左右。

或许,这些基石投资者看中的,便是平安好医生迅速增长的用户量以及营收数据。作为一个互联网独角兽,用户数据尤其值得关注。

如上图所示,2015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月活跃客户分别为560万、2180万和3290万人,而付费客户仅有10万人、40万人和90万人。这样的数据,既可以解读为付费空间巨大,同样可以解读为变现能力差,空有用户量。

有趣的是,打开平安好医生APP,首先看到关键词搜索推荐的是“步步夺金”,首页显眼位置推荐的,也是“步步夺金”。而所谓的“步步夺金”,就是平安好医生2015年12月推出的引流工具,用户通过使用APP,比如第一次参加,走满5步可送1金,作为起步基金。以后每天走路1000步,奖励0.3金,之后每走2000步,奖励0.1金,而这些“现金券”可以在用户商城兑换礼品,比如洗发液、剃须刀、厨具以及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

从招股股数据中可以看出,“步步夺金”项目推出后,平安好医生月活量显著提高,直接从2015年560万月活,提升至2016年2180万月活。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推广费用分别为0.07亿元、3.84亿元和2.13亿元。由此可见,2015年12月“步步夺金”项目推出后,平安好医生推广费用剧增。

互联网企业通过补贴拉客户似乎无可厚非,但医疗需求在生活中远没有“衣食住行”那样高频,给用户送钱的方式固然可以粉饰用户数据,如何把这些客户转化为真正关注健康,关注医疗,而非挣钱而来,似乎仍需要平安好医生继续努力。

背靠平安好乘凉

事实上,背靠平安这颗大树,平安好医生不仅可以任性地烧钱,也可以通过丰富的集团资源,撑起公司营收。2015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提供给平安集团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0.9%、41.4%和46.4%,由此可见,平安好医生的发展,离不了平安集团的扶持。

此外,平安集团对平安好医生的扶持,不仅仅是购买其服务,也包括资本支持和强营销。招股书显示,平安好医生主营业务分为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和健康管理和互动,2017年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3.0%、35.0%、48.0%和4.0%。

其中,家庭医生服务为平安好医生主打的在线诊疗;而消费型医疗主要是出售体检卡,事实上,很多平安保险经纪人,在推销保险的同时,顺带推销体检卡,从而拉动平安好医生营收。

根据招股书显示,消费型医疗43.8%提供给公司客户,平安集团就占了41.8%,其他56.2%提供给个人客户,而54.5%又通过平安集团的销售代理完成的。平安集团购买的服务加上平安集团代理的,共计96.3%,通过平安好医生自有销售团队和健康商城完成销售的,只占2.9%。可以说,平安好医生的消费型医疗业务,全部靠着平安集团撑着。

健康商城则是一个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养生、居家百货、宝宝用品、健康食品等,有趣的是,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还出售电视、手机等家电数码产品。

从招股书可以看出,健康商城为平安好医生发展最为迅速的业务,2015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190万元、6.31亿元和8.96亿元。扣除提供给平安集团的营收,提供给其他客户的营收分别为190万元、5.66亿元和4.67亿元。

不过,提供给其他客户真实的销售数据,似乎还要扣掉用平安好医生对用户的补贴。上图可知,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的付款方式中,有“使用我们奖励计划的优惠券支付”,这便是上文提到的“步步夺金”项目。2016年、2017年“步步夺金”推广费用分别为3.85亿元和2.14亿元,扣除后,提供给其他客户的营收数据分别为1.81亿元和2.53亿元。

2017年,平安好医生营收18.68亿元,其中8.65亿元提供给平安集团。此外,仍有7.72亿元消费型医疗业务来自平安集团代理销售,2.14亿元推广费用也很大程度计入了健康商城收入。

而平安好医生一直宣传和主打的家庭医生业务,则从2015年占比42.6%降至2017年13.0%。为了平安好医生的业绩,平安集团似乎注入了太多的资源,导致平安好医生早熟的假象。

被催熟的平安好医生

平安好医生虽然是平安系的,高管却主要来自阿里巴巴。或许,平安好医生的成立,也是源自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一次挖角行为。2013年,马明哲从阿里巴巴挖来了王涛,其原为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兼阿里软件总裁,来到平安后,就任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

健康险在保险品种里并非大类,王涛就任健康险总裁后,便很快干起了老本行软件。2014年1月,他开始在上海组建团队,2015年4月正式发布平安好医生APP。平安好医生的高管团队中,首席产品官吴宗逊、首席技术官王齐和首席运营官白雪均来自阿里巴巴。可以说,平安好医生是拿着平安的渠道和资金,依靠挖角阿里的人才做起来的。

一直以来,看病难和看病贵,是国内患者诟病两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以来兴起了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比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不过,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都是轻资产运营的,比如在线问诊,它们的作用,就是把医生与患者在网上有效链接起来。

事实上,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医疗服务通常需要高素质人才和医疗检查,这些是互联网医疗欠缺的。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集中在挂号、在线信息查询等。而平安好医生之所以崛起,主要从医院挖角医师,依靠全职医师给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医疗团队人数分别为585名、797名及888名。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底,888名的医疗人员中仅有172人为医生(约占总数的19%),其余的是医务助理。

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主要由消费型医疗和健康商城提供,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平安集团的购买服务以及资源支持,而公司主打的家庭医生业务,也是靠“重资产”取得竞争优势的,而这些同样离不开平安集团的资金支持。

短短三年,平安集团用资金和平台资源砸起来平安好医生。这样的平安好医生,似乎是被催熟的。不像其他互联网公司,是在市场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没有得到市场的检验,若离开平安集团的扶持,平安好医生能否正常运营仍值得商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