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机!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时机!
2024年03月08日 06:31 名医养生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的10月23日左右,即太阳黄经为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霜降宜温润平补

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强调了 “秋补”在民间养生中的重要性。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初秋时天气尚热,暑气未退,平补宜偏凉润,而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变冷,又秋燥伤津,故平补宜温润,药物和食物也因按中医理论,按性味归经来进补。

霜降期间平补,进入冬季后,前面的基础好,底子厚,冬季的进补效果就会更好,在入冬后服用膏滋药来进行调补,让来年身体康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最后,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食补时,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食温热熟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可增强体质,保持旺盛活力,预防和减少疾病。

霜降养生有“四防”

1

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耗损,就会出现燥象。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因此,霜降养生,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苹果、葡萄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2

防湿邪

秋天雨水多,须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果脾伤于湿气,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所以应该多吃莲子、薏米、莲藕、山药等祛湿健脾的食物。

3

防秋郁

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此时应学会顺应自然,尽量保持笑口常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心境。

有以下三点建议:

1、平时和人多沟通,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散步、登山等集体活动。

2、适当多吃些疏肝解郁类的食物。

3、失眠严重者可每天按摩劳宫穴、涌泉穴保健养生,可适当服用膏方、药酒等补益身体,促进睡眠。

在这里,也为大家推荐2个补养安神剂的方剂,有助于安神定志。

01、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5g,茯苓6g,知母6g,川芎6g, 甘草3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02、甘麦大枣汤

组成:小麦15g,甘草9g,大枣10枚。

功用: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4

防贼风

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使我们措手不及,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中医称为“贼风),使人生病。因此,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中老年人。

霜降,要特别注意不要熬夜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伤阴血的就是“熬夜”,霜降,已经进入深秋的后半月,秋气伤肝,此时要滋养肝血,特别注意不要熬夜。

熬夜极伤肝血。肝血不足时,人容易在子夜失眠,脾气急躁,甚至双目干涩,指甲变薄,手脚发麻,上至心脏,下至大小便,都会受影响。

霜降养生食物

“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百合、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

俗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可见萝卜的营养之高,而在山东地方,霜降这天有吃萝卜的习俗,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白果、萝卜都是有生津润燥、宣肺止咳功效的食物,以它们为食材的食谱,自然是最适合霜降养生吃的。

霜降吃柿子,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但不同地方对霜降吃柿子的说法又不太一样。泉州老人认为: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另外一些地方则要吃红柿,认为这样能补筋骨、御寒。还有些地方认为: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吃栗子,这是从养生角度来说的,因为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止咳化痰、活血止血等功效,正是霜降前后的进补佳品。

“霜降”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雪里蕻。少吃冷硬食物,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的保暖。

霜降节气灸

如果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出现脚凉、膝盖发凉、腰腹凉都是阳气没有收敛好的表现,此时要通过调理把阳气潜藏于体内。

特别是寒凉肃杀之气较重,平素阳虚或者夏季贪凉饮冷,熬夜应酬多的人士消耗阳气较多,更应该收敛潜藏阳气,以抵御极寒天气对人体的损害,霜降节气这15天补阳为要,有条件的可坚持用艾灸温阳。

通过艾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御寒保暖目的。

艾灸取穴以大椎、脾腧、肾俞、涌泉、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为主,可以起到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预防冬季阳虚的作用,灸后记得别喝凉水,勿食生冷,注意保暖哦!

医学巨作《黄帝内经》从人体的脏象、经气、舌象、脉象等多个方面描述其随二十四节气变更而产生的生理性改变。现代中医理论也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们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因此,根据四时变化规律,调整人体节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每一个重要的气候转换节点(即24节气),是人体对自然感应变化最强烈的时候。借助天时地利之机,疏通人体的气血经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