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代跑泛滥,校园跑为何变“划水跑”?

花钱代跑泛滥,校园跑为何变“划水跑”?
2024年06月16日 10:11 体育大生意

一周跑3次,一次5公里,好不容易到了打卡点,打开手机全是广告。

文|马莲红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校园跑,在高温和期末双重压力下,你的校园跑结束了吗?

临近期末,大学校园里跑步的人突然变多了。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未达标校园跑“任务”临阵赶工,有人认真跑,也有人花钱代跑、外挂刷跑、骑车假跑,坐轮椅跑,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被跑步APP的各种bug逼疯了。

自2014年线上跑步APP风起开始,多所高校就开始推行“校园跑”,并逐渐加强监管,据微博校园发布的《2023大学生运动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都有偶尔或者经常做运动,并不是“脆皮大学生”,此外43%的人日常保持2种不同运动锻炼。

01

大学校园跑,到底有多难?

早前,一条名为《恐怖大学校园跑》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0w网友点赞。

不少在校大学生称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操场上跑步的人,你以为是他们愿意跑吗?他们是被逼的。跑得太慢成绩无效,跑得太快被判违规,一周跑3次,一次5公里,好不容易到了打卡点,打开手机全是广告。别问为什么大学那么多人自律去跑步,只是为了那点体育分,不跑你还真不行。”

“一学期跑40次才及格,有的绕学校跑完一圈,发现没打开APP,有的人手中拿着好几部手机,有的人半夜骑电动车刷跑,有的做起了代跑……”

每每这时候,就会有一个网友灵魂发问:“究竟是哪个大好人发明了校园跑?”

现代教育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大学校园,每一所学校都要面临如何量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尽管有固定的体测、体育课程、运动会,但大部分时间学生们并不喜欢参与运动,反而喜欢在宿舍“躺平”。

为了低成本地让动辄上万的大学生们动起来,线上运动APP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学校通过与APP平台签约,让学生下载App并实名匹配信息后,完成注册。接下来,学校就可以通过这款App,发布锻炼要求方案,并统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信息、跑步信息、打卡记录等。

以较为主流的校园跑合作方步道乐跑APP为例,截至2022年步道乐跑App已经与全国600多所高校开展了体育信息化合作。

这些学校采用的运动APP、合格标准、管理强度各有不同。据不完整统计,单学期校园跑打卡次数一般在30—60次不等,学校对配速、每次跑量、时间、跑步路线等均有规定,总跑动距离在100km左右,有的学校可达150km,在一些院校中,校园跑在学期体育总分可占50分,还有一些学校将校园跑与毕业证相挂钩,以此督促学生坚持跑步。

以广州大学为例,校园跑男生每学期125km,每日最多可跑2.5km计入成绩;女生每学期100km,每日最多可跑2km计入成绩,计入体育总分。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每学期跑步周期内必须至少完成30次校园跑,大学体育课程成绩才予评定;未完成30次者,不予评定成绩,须重修该门课程;

浙江大学从2018年开始对本科生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推行“校园健康跑”,要求每次打卡的有效距离:男生大于等于3.5公里,女生大于等于2.5公里,并将此纳入体育课的评分标准。浙大校园内更有“无游泳不清华,无跑步不浙大”的标语;

深圳大学的校园跑为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还设置了多种奖项如,个人全程奖、宿舍全勤奖、宿舍参与奖等。

02

体育锻炼为何成大学生负担

如果按最低要求来算,一个学期20周跑100km,这也意味着每周至少要跑步1—3次。看起来这样的跑步量并不算很离谱,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跑步的好习惯。学校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APP也获得了足够活跃度。

但为何“校园跑”让大学生们爱不起来、谈之色变,甚至使出代跑、外挂等十八般武艺?

据某社交平台数据,越是临近期末,与校园跑代跑的帖子就越多,一般校园跑代跑5km以下跑量价格往往在5元左右。如果都换成代跑,一学期需要花100元。专门做代跑的学生会同时接数单,代跑800米体测,价格会提高到100元以上。

代跑大多数为线上交易,且以一个学期为交易期,临时毁单“跑路”的人不少,一位学生称,因为学业繁重校园跑无法完成,所以花钱找了代跑,最开始只给了20元作为押金,负责代跑的人称5天后可查到信息,但5天过后,他们登上账号发现根本没有代跑,联系对方已经查无此人。

还有的会临时加价。某学生称,他找的校园代跑,说好能跑完,中间说时间紧要涨价,但等到核算成绩时,才发现对方根本没跑完。最终因担心事情闹大被学校处分只能不了了之。

也有一些号称能够帮忙刷跑的外挂神器,每5公里收费15元。但这些外挂一旦被系统发现将会被认定为违规,账号将会被关进“小黑屋”,学校会进行警告、批评,甚至体育部会进行公开通报,最终学生将不得不在下一个学期重修体育课程。

一些学校为了防止跑步作弊,要求跑步带手环,检测心率(防电动车和接力跑,多个手环小于一定距离直接判定违规),跑步前刷脸(防止代跑),跑步范围gps限定在操场,不定时查监控,查到疑似作弊,所有数据将会被清零。

翻阅社交平台,不难发现,学生们不愿意参加校园跑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任务”大于兴趣,总结来看,可分为三个原因:

一、跑步APP带来的随机挑战,定位不准确、APP闪退,插入广告太多,一些APP随机刷路、打卡地点,当学生跑到地方,才发现临时禁止通行,甚至有一位学生连续跑了三次都记录失败。

学生跑到一半发现去路被挡

二,忽略个体差异。尽管跑步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运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跑步,以固定跑量要求学生每周跑步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大体重、身体处于恢复期等的学生,并不适合跑步这样相对剧烈的运动,此外大多数学校的操场都是完全露天的,但一些城市每年中会有过于炎热或寒冷的季节,并不适合户外跑步。

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相比有些枯燥的跑步,学生们往往更喜欢踢足球、打篮球、瑜伽、舞蹈等运动。但如果按照学校要求,一周最少跑三次,他们将没有精力去参与其他的运动项目,反而会降低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每个人在体育上的兴趣点不一样,有人擅长打乒乓球,有人喜欢游泳。

据微博校园2023年年底发布的《大学生运动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都有偶尔或者经常做运动的习惯。而且,43%的人日常会保持2种不同运动锻炼。调查还发现,这届大学生喜欢和自己的“搭子”进行锻炼的人最多,占到42.6%。

他们在运动场所选择上也非常多样。55.7%的人会在体育馆/操场运动。45.5%的人会去公园/登山道运动,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锻炼。甚至19.7%的人会在寝室的床上完成瑜伽/俯卧撑之类的运动。

一些高校便设置了很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北京大学,学生可以通过50余门体育课程,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等方式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清华同样坚持本科四年开设体育课,涉及竞技体育、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体疗课等50多个课项,为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为了运动而运动,只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要树立“终身体育”,仍旧需要科学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参与兴趣与热情,设立更多特色课程,才能帮助学生们真正建立起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的初衷。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全体育Osport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