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猪拱白菜”张锡峰,人设崩了?

“土猪拱白菜”张锡峰,人设崩了?
2024年06月14日 21:08 灼见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当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当个“闪闪不发光”的人,其实也挺好。

作者 | 桌子的生活观(zzdshg)

01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三年前,来自衡水中学的张锡峰,在演讲时掷地有声地喊下了这句有些刺耳的话后,瞬间引爆了全网。

记得当时他还在演讲中说了很多话:

“我们拼了命地学,没日没夜地和时间竞赛。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

有人说我的理想是斯坦福,有人说我要考清华大学金融专业,有人说我的目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我们为此沉迷,为此消瘦,这种感觉让我们疯狂……”

他当时的状态是豪情万丈,充满激情,觉得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但人们只记得那个“土猪”的言论,微博上充满了对他的争议与谩骂。

有人说他太功利狂妄,是为做“人上人”而读书;有人说他在衡中学傻了,像个心理扭曲的“戏精”。就连年轻人更多的B站上,都有很多博主把他恶搞成鬼畜视频。

海量的嘲讽声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以至于高考完后走出考场时,他都被围观者和媒体团团包围。

家里接他的帕萨特轿车,也成了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你不是乡下土猪吗?怎么家里还开得起车?”

这一切的一切,他都是在高考考完之后才知道。

当年,他以674分的高分考入浙大计算机专业后,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的高考季,他又一次在网上火了。

但这一次,他是完完全全“打脸”了之前的自己。

当初,人们觉得他是“学霸”“鸡血”的代表,但三年过去后,他坦言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学习。

他说,其实自己并不是个学习的料,学习并没有给他钻研的快乐,反而只有痛苦。

谈及现在,他说:“我现在的状态跟卡皮巴拉(水豚)差不多,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这些完全“躺平”的发言,与他演讲时“功利学霸”的形象判若两人。

他说当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其实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专业,只是随波逐流选了一个计算机。

可入学后他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计算机,不喜欢写代码。

所以,他后悔了。

而谈到未来,张锡峰就更加迷茫了。

专业不合心意,大学成绩也一般。他也不想重回“应试”的状态去考研,更不想毕业后成为“内卷”大军中的一员。

这几年,他想过也做过很多事。

比如做AI项目、跟朋友合开工作室做抖音账号、甚至还当过游戏主播,但都无一例外地废止了。

金钱、房子、物价,工作……这些高考时不需要考虑的东西,如今都一股脑地压在了他身上。

如今,他整个人都特别迷茫和悲观。

他说,觉得自己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视频下面,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这还是当初那个豪情万丈,声嘶力竭的少年吗?

当初信誓旦旦要成为“拱白菜”的精英,居然活得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又遭到了不少网友的冷嘲热讽。

“拱上白菜了吗?”

“选错赛道了吧!”
“不如去直播cosplay土猪吃白菜,绝对有流量!”

许多曾讨厌过他的网友纷纷“落井下石”,但这次说实话,我说不出任何对他嘲讽的话。

因为,看到张锡峰的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太真实了。

这不就是我们上大学时也同样经历过的阶段吗?谁又敢说,自己的青春岁月里,没有过类似的迷茫和困境?

02

同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实我挺理解张锡峰的后悔和迷茫。

作为农村出身、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考的确是他完成自己人生跃迁的最好也是最公平的途径。

当时他那样慷慨激昂,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就是励志电影的主角。认为自己过了高考,自己便能出人头地。

但现实不是电影,而是连续剧。每一集的开头,都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奋斗。

张锡峰的家境虽然说不上穷,但绝对算不上富有,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镇做题家。

据说浙大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学编程,在起点和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上,完全碾压了张锡峰。

张锡峰认为自己考了河北第200多名,高考后进入浙大后可以“辉煌腾达”,却没有想到,班上很多同学都可以碾压自己。

在家境、学识、眼界、经济等方面,他完全比不上别人,卷也卷不赢,躺也躺不平。他不喜欢这个专业,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在这里,理想与现实差距带给他巨大的挫败感……

于是,“学霸”的人设,“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很多人拼尽一生的努力,也只是逃离自己父辈农民的命运,过上普通人的一生。

只不过从面朝黄土背晒青天地在田地耕作的农民,变成了每天在格子间996,24小时随时待命的职员。

一个没背景没权势的人,不管你曾经有多么闪耀,走向普通是你终其一生很难改变的宿命。

其实,像张锡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记得一部叫《真实生长》的纪录片,拍摄了三个高中生的真实人生经历。

三个孩子在中学时就都崭露头角,给校长写万字长文痛斥军训不合理,看各种远超同龄人理解能力的书,自己学着拍电影写小说,成绩也名列前茅。

最后,三人分别考上了北大、纽约电影学院和对外经贸大学。

你可能会想,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精英,然而现实却完全出乎意料。

与校长辩论的周子其,毕业后却经历失业,如今在留学机构帮高中生写文书。

拍电影的陈楚乔,没有固定工作,辗转于不同的剧组中,有时几个月都接不到活。

保送对外经贸的李文婷,则是安安稳稳地做起了银行的小柜员。

他们的人生,肯定不算失败,但也绝对没有变成“自己曾经期望的模样”。就像导演张琳说的那样,他们只是单纯地成为了“珍贵的普通人”。

再翻开这几年的新闻,你其实还能看到更多的例子——

“前银行行长创业失败,改送外卖”。

“名校毕业的港漂高材生扎堆卖保险”。

这些精英,曾经都是人们眼中的“别人家孩子”“天之骄子”,甚至拥有闪闪发光的履历。可到最后,他们却无一例外地“落入凡尘”,成为了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年少时我们学《孔乙己》《伤仲永》,可初看不知文中意,看懂已是文中人。

当初人人都笑话孔乙己,最后人人都是孔乙己。当初都叹息伤仲永的悲剧,最后发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一个更大的“伤仲永”。

03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端午期间参加的同学聚会。

多年未见,很多同学的变化,让人意外。

当年那个总考全班第一,立志要上清北的学霸没能得偿所愿,如今只是去了国企当一个普通员工。

在家里挂满了邓肯海报,球技精湛的那个男生,没有实现打职篮的梦想,而是回家乡当起了体育老师。

作文竞赛常常得奖的那个女生,也没有从事相关文字工作,而是剪了短发,成为了一个温柔的家庭主妇。

去聚会之前,我以为我们可以谈往昔,聊很多,可是最后却变成了你恭维我、我抬高你,甚至还少不了喝酒、吹牛与麻将。

那一瞬间,我清醒意识到,中年的平庸无法改变,就像我们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

年轻时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对那段话特别有感触: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当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年轻时我们都想做那朵天上的云,有着鸿鹄之志,誓要走向人生巅峰。可到头来,我们无一例外地成了那头受锤的牛,接纳了自己只是普通人的事实。

但转念仔细想想,成为一个普通人,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去年有个视频很火,叫《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视频的内容,就是两个毕业于华中师范的女生以“快乐的废物”自嘲,分享自己“高开低走”的人生。

但最让我在意的,是评论区里的一句话:

“有那么多人都热衷于炫耀成功,谢谢你们愿意分享失败。”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光鲜和成功被过多展示的时代,可是却很少有人揭示:所谓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丧失,直到走入平凡的过程。

而我们这一生,终将要学会和自己的平凡与庸俗和解。

能做好一个平凡人,好好生活,踏实工作,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当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当个“闪闪不发光”的人,其实也挺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