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纷纷“血脉觉醒”?

年轻人为何纷纷“血脉觉醒”?
2024年06月19日 21:16 灼见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一手牵系着民族和历史的筋骨血脉,一手拨开浮躁时代的泡沫,年轻人的内心呼唤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自己。

来源 | 半月谈(banyuetan-weixin)

今年是甲辰龙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让这一年氛围感拉满,让逐渐兴起的“国潮”涌动。

拍花、拍草木、寄情山水,焚香、盘串、围炉煮茶,听古调戏腔、练八段锦、穿新中式……年轻人将追逐国潮的新风尚,称为“血脉觉醒”。

有年轻人身着马面裙,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在国外景点的打卡照片,配文是:“漂亮的不是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年轻人通过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获得了闲适与满足,也为平淡日常增添了几分仪式感。

越来越多的传统“宝藏”被挖掘、被重新看见,那些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中式追求被唤醒,仿佛被一键激活,与时代共鸣,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开出“花”来。

年轻人在网络上自我调侃:

20多岁的身体突然被60多岁的灵魂入侵,年纪虽未到,却在多重力量作用下,突然对传统文化、传统习惯产生深度认同,生活方式开始追求崇古、怀旧的审美意趣,那些曾经“嗤之以鼻”的“老”东西、“土”玩意儿,如今看来是“真香”。

4月18日,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杭州西湖边拍照(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一种更强大、更深沉、更内在的文化力量开始苏醒。

这股力量,就是一个民族在悠长历史中形成的、渗透到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甚至审美取向。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很强的韧性,经历岁月涤荡,历久弥坚。

所谓“托物言志”“格物致知”,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的性情,往往安放在那些器物之中”。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物件乃至生活方式的钟爱、追求,不仅仅是在盘扣、丝绸、茶叶等符号化的单品上,更在于“留白”“写意”“含蓄”“天人合一”等触及精神内核,形成了文化和哲学上的逻辑,在更深层面引起共振共鸣。

一切流行皆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血脉觉醒”现象背后,是年青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重新评价,是个体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与接纳,以及对于自我内在力量的觉醒与发掘。这种觉醒,也在开启年轻人新一轮的观念迭代、思想转变,从饮食起居到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

“非必要不消费”“追求高性价比”,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一种消费降级,而是智商升级。他们不愿意再被消费主义PUA,也不愿意过分超前消费,努力攒钱成为新的潮流。一些年轻人热衷买黄金,“攒钱不如攒金豆”登上热搜,成为年轻人的理财新宠。

有年轻人戏称:要跳出三贷外,不在五险中。三贷,指车贷、房贷和传宗接代;五险是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险。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花钱,他们更愿意去淄博吃烧烤、去“尔滨”当“小土豆”、去开封听王婆说媒、去打卡“浙东唐诗之路”……他们的消费以“三活”为宗旨——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为自己而活。

这届年轻人,更希望自己是“有松弛感”“内核很稳”的人,那种“自我内耗”、习惯性忽略自己的“讨好型人格”遭到摒弃,他们希望能够有勇气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别人的期望生活。他们拒绝把评价自己的权利交到别人手上,试图重新找回对人生的掌控感。

这样的精神追求,意味着对自己具有清晰的认知,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焦虑、动摇,意味着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自有一方富饶、丰盛的精神世界,向内求索。

“根之茂者其实遂”。纳历代智识,汇泱泱文脉,“血脉觉醒”的年轻人,向内汲取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力量,以古鉴今,在深思和与古贤对话中,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获得前进的原动力。

站在更高海拔看,当民族积弱之时,需要发愤图强,汲取新文化、外来文化之养分;而在稳定、开明的文化环境中,立足本土、广摄历代之精华,博取传统文化智慧之长成为文明复兴的自觉与可能。

弦歌不辍,思接千载。一手牵系着民族和历史的筋骨血脉,一手拨开浮躁时代的泡沫,年轻人的内心呼唤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自己,即便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仍能坚持长期主义,拥有稳定内核。不断成长中的自己,才是更好的自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