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读《红楼梦》,就会怎么过此生

你怎么读《红楼梦》,就会怎么过此生
2024年04月26日 09:10 柿子06028

拥有一部《红楼梦》是中国人的幸福,它写尽了明媚如画的中国文化,也藏着中国人深沉的情感密码。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的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欧丽娟老师曾指出,“你怎么读《红楼梦》,就怎么做人。”

欧丽娟老师于北大做《红楼梦》专题演讲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各种现象。一个人如何理解和吸收《红楼梦》中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他如何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

换句话说,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认知生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面对社会的挑战

很多人正是在欧丽娟老师的解读下,打开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世界,豆瓣网友称,“1年时间,感谢欧老师陪我走过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经据典、东西结合,原来《红楼梦》背后的理性冷静省思才是性灵繁华的根基”……

刘勇强:……我对其融会贯通又卓然独立的学术观点,深为叹赏。

在学术界,欧丽娟教授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杰出教学者奖,这是对她教学成就与学术研究的认可。

读过和没读过红楼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在漫漫人生路上,要读懂《红楼梦》里的大智慧,你一定要看看欧丽娟。

读懂《红楼梦》的人

他的人生注定不一样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生的各种面相。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人,会发现它对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的每个角色都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现象,从而给予读者丰富的启示。

迎春因其性格中的“懦”的特质而经历人生悲剧。她被称为“二木头”,象征着缺乏生命活力和动态反应,这种人格使她容易受到外界欺凌和压迫。

迎春的经历体现了“性格决定命运”的箴言,她的消极被动导致自我价值的缩减甚至丧失。这一人物塑造揭示了坚韧、积极的性格对于抵御逆境、维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迎春甚至没有代表花,她事实上是没有办法去帮助别人的一个人,因为她连自身都难保。

探春的形象则展现了不同的人格魅力。她的“敏”字体现了她在群体中的灵活应对、决策力和远见。与常见的误解不同,探春并不因庶出身份而自卑,而是自信、理智,能够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中保持独立和尊严。

她的性格和能力使她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和决策者,展现了她的高度责任感。她有为有守,能够拿捏世道情理的分寸,可以说,探春在其环境中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与示范。

探春在《红楼梦》中被描述为“才自精明志自高”,体现了她既有出色的能力(“才”)又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品格(“志”)。这种结合是理想的人格特质,能够积极影响现实世界。相反,仅有才能而缺乏理想和品格的人可能成为枭雄,而有理想却无才干的人则可能成为无用的君子。

惜春的形象则体现了“僻”字的深层含义。惜春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始终保持幼小和未成熟的状态,她的成长和变化在故事中几乎是静止的。这种特征反映了她独特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她倾向于孤独和疏离,从而选择了一种冷僻、孤僻的生活方式。

惜春的人生选择,警示我们面对困境时需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法,不应逃避现实,而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更加健康和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惜春在小说中没有与任何花卉直接关联,这可能象征着她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与世界的隔绝以及对现实的抗拒。

《红楼梦》通过这些复杂多维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丰富面貌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它不仅让读者见识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还揭示了个体如何在传统与变革中寻求自我定位和价值实现。

这部作品因此成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物命运选择的重要文本。《红楼梦》中的人物五彩缤纷,展现出人性的多元多样,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个性走向命运尽头,每个人物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告别自我代入的偏见

拒绝“自我重复”的人生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提供独特的启示,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的复杂性。然而,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受到时代和自我的偏见影响,这使我们倾向于从个人的视角和经验出发解读故事和人物,从而可能导致“自我重复”的认知模式。

例如欧丽娟老师指出,“抑钗扬黛”的现象极为流行,其原因之一便在于人性本能都同情弱者,同情失败者。

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种看事情的倾向:倘若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努力去找出他的原罪,如果看到的是一个弱势的人、失败的人,便很容易把他视为无辜的受害者。

但是真相可能完全不是如此,甚至恰恰相反,一个强大的人,很可能又正直又有才能又十分努力,他为什么不应该强大?一个弱小的人,可能是因为他资质平庸乃至愚钝,或懒惰不认真所致。

大多人阅读小说时都是在消解或放下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的种种猜防,暂时松懈下来,全心全意地投入与信赖。

这种出于本能所偏爱的“感觉”,让读者不自觉地倾向于接受里外透明的林黛玉,而对藏愚守拙的薛宝钗,则仍然保有现实中对“面具”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会干扰对小说人物的正确判断。

造成“抑钗扬黛”现象的又一重原因,可以说是受到时代价值观的影响。现代读者身处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此种风气不但受到尊崇,而且常被当作一个绝对的价值,所有的文化发展、社会运作,便以这等标准作为努力的方向。

林黛玉和薛宝钗

在如此的背景下所孕育出来的读者,很容易倾向于认同小说中比较不受束缚的角色,似乎只要不受束缚,即比较投合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于是就给那些人物贴上勇气、反传统之类带有进步性的标签。

薛宝钗是活在关系之中,活在伦常之中,而林黛玉则个人化一点,不太理会既有的群体调节模式。据此而言,于“抑钗扬黛”的现象上,也许存在着一种现代人活在个人主义之下所引发的心理效应。

一旦我们有了自觉之后,便应该要尽量避免那些本能的或者时代环境的影响,而重新客观阅读《红楼梦》,如此我们将会看到非常不同的内涵,并带来更大的扩充与崭新的启发。

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读懂一个人物相当于过完了一生

那么如何避免自我代入的偏见呢,欧老师提醒我们,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通常代表特定的观念或功能,行为公式化,如同贴有固定标签的符号,易于辨认且可用一句话概括。

相反,圆形人物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内在世界深邃且不完全被文字描绘出来,读者需深入探索他们未被直接呈现的部分。

从圆形人物的角度去看待《红楼梦》中的诸多角色,意味着必须把小说人物看成特定经验上的人,回到他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生命史中,才能够找出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而且那会带来令人信服的新奇之感。

一部小说,有如一个反射了美好的、丑陋的、一切形形色色的万花筒,附着作者一生对人性的所有观察与深刻领悟。

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对其笔下人物的呈现,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知其然”,也就是清楚而完整地掌握到这些人物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丰富、客观、全面、有趣、传神地加以呈现出来;一个是“知其所以然”,即进一步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原因,那更必然是各不相同。

我们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其实也等于是在看待我们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受限于他们的时代,也受限于作者为他们所设定的艺术框架,因而有其专属的生命内涵。

《大观园图》横披,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我们不是去要求小说人物走出来满足读者需要,而是走进人物真正如实并客观地了解他们。不需要过分为他们开脱,也不需要过分替他们张扬,只要认真认识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以及他们如何在那个环境下展演自己生命的各种意义

读他们人生百态的同时,也是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问题。从经验中累积生命的真切感受,包括各种喜怒哀乐的体认,确立自己面对人生、面对世界的态度。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谈一谈你阅读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著作

分享《红楼梦》曾带给你的人生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欧老师新书一本

红楼不读欧丽娟,纵读千遍也枉然!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二):细论宝黛钗》

作者:欧丽娟 著

全面解读12钗人生性情

深刻剖析宝钗黛性格命运

找到改变人生的关键答案

遇见一个崭新而不一样的自我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三):贾府四春》

作者:欧丽娟 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