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分,这本书讲透了社会运转的真相

豆瓣9.4分,这本书讲透了社会运转的真相
2024年06月13日 09:01 柿子06028

在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后,许多人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过,那些零星的洞见,很可能已经被这本书详细讨论过了。

“20世纪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国际社会学学会)

著者之一彼得·伯格许多人或许不陌生,他曾经痛批社会学越来越和社会无关,社会学专家搞出那套苍白无力的术语和所谓的实证科学方法,只不过是为了和其他学科“排排坐”。

他还曾说,弗洛伊德学说之所以被中产阶级奉为圭臬,是因为谁都可以被扔进这口锅里,出来就完成了自我认同和自我和解,而不用掀翻家当。

正如这本书中指出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学家帮助患者面对和回归“现实”,而社会学家则会过问“到底是哪个现实”

人们常说,让我们“面对现实,忠于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实、怎么样的理想”,读完这本书,你会有彻头彻尾的领悟。

这本书将满足你对社会学的朴素想象、激起曾经的理想主义情怀,它只用人人都能看懂的语言,就讲透了社会运转的来龙去脉,而译笔的质量之高,更是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

这本书的翻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较劲出来的

1

从来如此,

为什么就变得“对”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狂人日记》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伯格和卢克曼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注目于“从来如此”,只不过他们指出,从来没有“从来如此”

彼得·伯格(1929一2017)和托马斯·卢克曼(1927一2016),著名社会学家。

在他们看来,所有被当作“知识”的东西都是可疑的,因为它们不过是在社会情境中被发展、传播和维持的,知识社会学正是要揭秘“知识”是怎么变成“现实”的。

他们指出,即便是性这样的动物本能,也离不开文化构造,比如性变态、性幻想、性配置、性行为模式等,都有“人工”的痕迹。

正是人类精神的无限开放,使得人类不得不自我设限,从而过上一种有方向感和秩序感的生活。他们设置了一个极端情境,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为了活下去,也会形成一系列惯例。

即使只有一个人,也有制度化的倾向

当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惯例就开始了沟通和调整,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了彼此的行为预测,从而释放了原有的紧张感,使得劳动分工和创新活动成为可能,这有点像儒家所说的“礼尚往来”“以和为贵”。

当两个人变成更多人或是在代际传承时,那些“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知识”,就逐渐沉淀为制度。制度、知识、角色……这就像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互相支撑着,渐渐地它们都得到了“具像化”,又被不断编织进了语言的源代码中。

人活在语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

“具像化”的东西渐渐地反客为主,例如某制度下的某角色,人们会说“换谁都一样”。伯格和卢克曼提醒我们,极端情况下人能够矛盾地创造出一种否定人自身的现实,这就是社会学所说的“物化”

这个过程怎么发生的呢?这就要说到制度的“正当化”,因为所有的社会现实都岌岌可危,世界原初是个草台班子,所以需要不断加固。这个起高楼的过程是这样的,从语言到谚语到理论再到无所不包的象征世界。

秩序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把自我投射到整个宇宙中,使得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以被理解。为了保卫这个“可被理解的世界”,不同象征世界下的人们,就会发展出不同的“概念装置”,其中最突出的如神话、神学、哲学和科学。

图/《肖申克的救赎》

正当化可能会不断加码,甚至超出制度本身的需要,偏离的人将面临两种手段,这就是“治疗”和“虚无”。前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因为太不一样而得到“治疗”,后者则如鲁迅所说的“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而抬高也就是一种压服……”

总之,“正当化”要将“差异”彻底排斥或加以消化。伯格和卢克曼也指出,表面上各方争相定义现实,其实还是“屁股影响脑袋”的利益之争,只不过有的时候,它反而被包装和“翻译”成理论术语,也就是特定的“知识”。

知识社会学不是片面抬高“知识”,伯格和卢克曼指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武器的批判”比“批判的武器”更具决定性。

这正是知识社会学的核心观点,话语和现实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

2

棱角被磨平?

别放弃生而为人的自由

说完了作为客观现实的坚硬的社会,伯格和卢克曼转向了蕴涵着主观现实的个体,解答了许多人的困惑:人究竟是怎样被社会磨平棱角的

不过,他们首先就质疑了那些棱角,那些同一性只是童年时候的自我投射,初级社会化把一堆偶然的东西变成了必然的,为个人的偶然生命赋予了意义。

他们指出,无从选择的初级社会化所给予的,其实正是一些可疑的“刻板印象”,但是那种初悟现实的确定性又是儿童迫切需要的,失败的原生家庭恰恰无法提供这些。

说回“磨平棱角”的事,正如书中所指出的,社会化永远不完整、永远不会完成,次级社会化需要情感注入、需要各种手段来“增强现实”,这个过程不可能是完全“无痛”的。

并且,次级社会化比初级社会化有着更多的“人造”特质,它们不再看起来那么理所应当,这不是因为它们看着不够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在意识中扎根不够深,所以需要每个人一遍遍去确认,去在日常生活中共谋出那些“现实”。

天下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体共谋的“自欺”正是社会运转和存在的前提,“自欺”的设备、仪式、情境把形而上的问题封闭起来,使得我们能够生活在非本真的想象中。

也就是说,生活在社会中就意味着要对主观现实不断修正。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纯粹地被“磨平”,当自我在不同角色之间发现矛盾,个人其实有着若干种应对的方式。

他可能和类似想法的人结成共同体,也可能陷入“今是而昨非”的“自我背叛”,还可能游刃有余地扮演着不同角色……回到开头提到的心理学认同问题,他可能满足于心理学的解释,也可能“先于事实”编造出心理学理论。

例如,一个知道自己MBTI人格类型的人,可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像自己”;也可能对此不屑一顾,并提出一个更“科学的”人格理论,而这个理论又通过他的实践,被证明了是更“科学的”。

人在江湖“身份”可以是自己给的

也就是说,心理学“事实”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但是也可能在社会变化中转型,从而创造出一些不同的“事实”。

3

把人当作人!

社会学要有人文主义情怀

伯格和卢克曼的观点其实平凡得像是常识,即社会是人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的产物,知识和现实经过外化、客体化、内化的步骤不断再生产再创造。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洞察了这一辩证过程的那些细节,并赋予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它拒斥了实证主义社会学,认为它走进了“鬼打墙”的自我循环论证

为此,知识社会学不惜蒙上相对主义色彩,伯格和卢克曼自我澄清道,这不意味着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说社会学应该把人当作人

社会学的事业必须保持与历史学和哲学的持续对话,否则它所关注的“社会”就不完整,这个“社会”由人创造、由人栖居,并反过来又在历史中创造了人。

人是历史性和反思性的存在

这种视角不仅赋予个体以尊严和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改善社会的路径,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脚踏实地。

谈谈彼得·伯格的观点带给你的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现实的社会建构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著

吴肃然 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