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医疗险“调费规则”出台,你的百万医疗险该换了吗?

长期医疗险“调费规则”出台,你的百万医疗险该换了吗?
2020年04月11日 22:58 i保不保的保哥

近期,银保监会频频重磅发文,继刚刚发布了《重大疾病定义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之后,紧接着又发布了一则重要的通知:《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次的《通知》是针对2019年12月1日正式生效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新增条款的具体实施细则。

我们今天来详细的解读

一、政策的时代背景

1、时隔十三年,连续更新两部健康险重要规章,旨在推动健康险市场快速发展

2019年11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这是自2006年首版管理办法发布十三年来的首次更新。

2020年3月31日,银保监会又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也是自2007发布首版行业“重疾定义”十三年来的首次更新。

这两次时隔十三年的调整,都是涉及老百姓最关心的“健康险”领域,从中不难看出,银保监会在“健康险”领域要发力了。

就在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封城的前夜,银保监会联合国务院下属13个部委: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税务总局、医保局等

发布了一则重要的文件:《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

文中明确提到了两个“目标”:

2019年我国的健康险保费规模是7057亿,到2025年,6年的时间要达到2万亿规模,需要每年都保持不低于20%的复合增长率。

时间紧任务重啊!

2、与国际接轨,提高医疗险在健康险中占比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医疗险保费收入2442亿元,占健康险总保费的34.6%,从保障期限来看,绝大部分为1年期业务,长期医疗险产品较少。

目前具有经营长期健康险资质的保险公司已有近百家,但是市场上能保证续保五年或六年的长期医疗险产品仅有寥寥十余款。

因为在2006版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中缺乏对费率调整的政策支持,使得保险公司在开发长期医疗险产品时要面临极大的医疗费用通胀的风险。

而反观重疾险,由于重疾发生率基本稳定,风险可控,利润可观,因此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极大丰富,给予的销售支持也远大于医疗险产品。因此才造成了目前健康险市场,重疾险“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次,“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细则”的出台,将会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医疗险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也是借鉴了国际保险市场的成熟经验,长期医疗险的费率可以调整,目前是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普遍做法。

例如:香港自愿医保计划,香港居民购买该产品可享受税收减免,产品形态为住院医疗险,不设终身保障限额,保证续保至100岁,但后期费率是可调整的。

银保监会此次产品“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为了丰富医疗险的产品供给,从而改变整个健康险的产品结构格局。

二、“长期医疗险费率调整”细则解读:

1、费率调整的适用产品

仅限于以自然费率定价,且保险期间超过一年,或者保险期间虽不超过一年但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医疗保险产品。

【解读】:相比于均衡保费,自然费率定价更符合可调费产品的定价理念。均衡保费定价下的医疗险产品需要设置现金价值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费率调整也需要考虑对于现金价值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影响,实务操作层面有很多复杂性。

因此,银保监会在《通知》中也提到:考虑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仅限于采用自然费率定价的长期医疗保险。

2、调整费率的触发条件:

费率调整的触发条件应当清晰、客观,具体可包括实际赔付情况、医疗通胀情况、国家医保政策的重大变化等。

保险公司应当在公司网站“公开信息披露”专栏“专项信息”栏目下设“长期医疗保险”子栏目,披露费率调整办法,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名称、上市销售日期,以及历次费率调整情况等信息。

【解读】: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制定的标准要明确,并建立公示制度,在官网设置专栏公开。

(模拟保险公司网站公示样式)

3、调整费率的限制条件:

——不得短于最低时间限制

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应当以单个产品为单位进行费率调整。首次费率调整时间应当不早于产品上市销售之日起满3年,每次费率调整的时间间隔不得短于1年。

【解读】:美国的长期健康险的定价也有类似“保费稳定条款”的规定,这是为了防止保险公司设定极低的初始保费抢占市场,然后再通过大幅调高费率来弥补损失的投机做法。

保险公司最早从第4年才能开始调整费率,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初始定价,不能太“离谱”,起码得撑得过三年啊!

——不得针对个人调费

不得因为单个被保险人身体状况的差异实行差别化费率调整政策。

——不得“超过上限”

不得超过约定的调整上限。

以案例形式演示产品提供的保障,以及投保人可能面临的各年度费率调整情况。其中,费率调整演示可以区分不同费率调整情形,但至少应当包括以条款约定的费率调整上限进行演示的情形。

【解读】: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要设定好每次调整的“上限”,不能超过,而且还要在条款里给客户以案例的形式“演示”。

这样的目的是防止保险公司设定过大的“费率涨幅”,如果设置了过高的费率涨幅“上限”,必然会在演示的时候,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4、哪些情况不得调费?

(1)上一年度该产品赔付率低于85%,且低于行业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产品平均赔付率10个百分点及以上;

(2)上一年度该产品发生群访群诉纠纷;

(3)银保监会要求不得上浮费率的其他情形。

行业平均赔付率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制作并发布。

【解读】:长期医疗险的行业赔付率由“中保协”负责统计公布,保险公司如果赔付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以上,则不能调费。

但单纯以行业赔付率作为调费衡量标准,会存在一种情况:如果全行业均亏损,某款医疗险产品虽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也处于亏损状态,此种情况下禁止该产品调费不合常理,因此监管通过该产品自身赔付率门槛(85%)作为兜底条款,即虽然某产品赔付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但该产品自身赔付率确实很高(超过85%),也允许该产品调整费率。

目前,百万医疗险的赔付率,控制良好的产品都在50%左右,要达到85%以上的赔付率,才能启动“调费”,看来保险公司们还需要“多赔点”才行!

三、终身医疗险会出现吗?

这次的实施细则,“保监爸爸”可谓“事无巨细”,安排的明明白白,非保证续保的一年期的医疗险市场将面临较大的洗牌。可以预见,今后大部分个险用户将转为购买长期医疗险。

但长期医疗险会出现重疾险那样“终身”期限的吗?

保哥的观点是:“十年的”可期、“终身的”没戏!

理由如下:

1、无法预测长期医疗通胀水平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医疗费用会快速增长。例如: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的问世,大幅度提升了癌症的治疗效果,但也大幅提高了癌症的医疗费用。

未来几年,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也将会普及,人均百万量级的治疗成本也将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会对重疾的医疗通胀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癌症治疗费用普遍在30万~50万元,若用上靶向药、细胞治疗、重离子治疗等先进治疗手段,治疗费用轻松突破百万。

美国一些复杂癌症的平均治疗费用已近百万美元。国内三甲医院ICU每天费用基本在3万元以上。未来相当长时间,中国医疗费用仍会呈持续、快速上涨趋势,“医疗通胀”情况短期难以有效改变。

2、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加大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难度

我国居民目前的医疗保障还是以社保医疗为主,商业保险只是基于医保之上提供补充,用户的可选择性较强,价格战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旦保费上涨过快,用户的接受度将出现明显的下降。

本身监管允许保险公司调费的限制条件就多,好不容易调整了,调多了,客户用脚投票,健康群体会选择别家,剩下不能换的,都是些“带病体”,这样很容易进入保险产品的“死亡螺旋”。

四、未来长期医疗险产品形态预测

《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是对于长期医疗险产品保险责任调整的限制。

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产品不得约定在续保时保险公司有减少保险责任和增加责任免除范围的权利。

这是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保险公司为了控制赔付率,删减自己的保险责任。但同时也限制了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手段,增加了应对医疗费通胀的难度。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们看看美国是怎么做的?

美国保证续保的医疗险也是不允许对保险责任做大的调整,但是允许保险公司随着医疗通胀提高产品免赔额,以免大幅度的费率上调。

所以,下一步我国也有可能会出现免赔额逐年提高的长期医疗险产品形态

众所周知,“百万医疗险”产品能有如此低廉的费率,核心就是通过“1万元”的免赔额设置,控制住院率和成本,将保障“聚焦”到“低频高损”的大病上,从而实现保障的合理分配。

但是从长期来看,医疗费的通胀,会逐步降低1万免赔额的控费效力,从而引发赔付率上升。虽然可以调整费率,但是诸多的限制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使得保险公司对于大幅调整费率保持谨慎。

不能调整保障责任,也不宜大幅调整费率,那么对【免赔额】做出调整,就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办法了!

在产品设计里设定免赔额随保单年度延长而增长的机制,使得赔付率能够在医疗费的高速通胀中维持不变,最大限度的可以保护产品的长期供应和高杠杆的费率特点。

总结

本次《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将会极大的改变我们今后健康险的市场格局。

虽然银保监会赋予了保险公司调整费率的权利,但同时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也为保险公司设定了非常细致的“条条框框”,保险公司们可发挥的空间还是有限的。

赔付率低了还不能调、时间短了也不能调,调的时候还不能超过上限,上限要提前确定,并演示给消费者看。。。。

虽然保险公司很难,但是对于我们保民们确实是好事!今后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可长期稳定续保的医疗险产品。

那么,现在我们是持币观望?还是“持保等待”?

当然要“持保等待”了,现在买的产品是不是“长期医疗险”倒不重要了,反正以后会有大批的“长期医疗险”产品供我们选择。

先上车,占个“座”,再根据后面上市的产品仔细选择。

本文由公众号【i保不保】授权同步首发,禁止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