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老人被忽悠买保险,说10年收益翻倍,谁知得“长命百岁”

66岁老人被忽悠买保险,说10年收益翻倍,谁知得“长命百岁”
2020年05月08日 21:58 i保不保的保哥

“销售误导”和“理赔难”,一直以来就是保险行业的“两大顽疾”!

要说“优先级”,保哥觉得“销售误导”还排在“理赔难”前面,因为,很多“理赔难”的原因,其实是在销售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

而“销售误导”中,尤其要数“理财险”最为严重,因为此类保险的保费一般较高,动辄年交几万,代理人的佣金收入可观,销售积极性极高;

另一方面,这些年金险通常被包装成“高收益理财产品”,迎合当前“低利率时代”下的大众追求高收益的心理。

4月30日的时候,山东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曝光了一起“保险销售误导”案例,然后在五一期间被抖音广泛传播。

这起“教科书”般的销售误导,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有哪些误导?我们应该如何防范?今天保哥为你深度解读。

事情经过

2018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63周岁的冯伯,购买了一份中国人寿的【盛世臻享年金保险】,业务员韩某,宣称:每年交3万,连交10年,停缴之后收益就翻倍。

冯伯一算,累计缴费30万,10年后变成60万,年化收益10%,妥妥的“高收益好产品”啊!于是就签了单。

不光自己签了单,冯伯还向周围的邻居推荐了这款“好产品”,但有心细的邻居发现了端倪:“保险期间”是20年啊,不是10年!

冯伯不禁疑问,说好的“十年翻倍”,这咋成了20年了?我今年66了,还能活到86吗?

于是冯伯去找保险公司业务员,业务员的上级主管接待了冯伯和记者,并给出了解答:这份保险确实是10年缴费,20年领取,大爷您就长命百岁,好好锻炼身体,哈哈哈!

这位“哈哈”主管随后还确认了之前业务员所说的“收益翻倍”的事实,只不过不是10年翻倍,改成20年翻倍了,

还给冯伯现场演示了收益情况,在她的手机软件里,确实显示到86岁时,【账户价值】高达近62万元,扣除30万的缴费,不正好是“收益翻倍”吗?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记者随后拨打了中国人寿的客服电话,询问保险责任情况,客服人员给出了如下的回答:

这就是这个《盛世臻享年金保险》的真正保险责任。这样的“收益”能保证20年翻倍吗?

保哥用能够准确反映长期投资真实收益率的“IRR函数”计算了一下。

1、如果从开始返还,每期都取出,20年合同期满,真实的收益金额是78300元,IRR长期投资收益率是1.76%

2、如果从开始返还,每一期的金额都存入累计账户复利生息,按照保底2.5%的承诺利息(20年累计利息是23124元),20年的总收益是101424元,IRR长期投资收益率是2.2%

3、如果从开始返还,每一期的金额都存入累计账户复利生息,按照平均4.5%的利率(20年累计利息是47145元),20年的总收益是125,445元,IRR长期投资收益率是2.63%

怎么算,也算不出“收益翻倍”啊?

其实,翻倍的“奥妙”就在演示的数据上,保哥使用了这位“哈哈主管”使用的“同款”软件,在得出一模一样“账户价值”的数值后,我们看到了视频中没有拍出的“演示利率”——5.2%

也就是说,这份保险需要冯伯把每一期的生存金均不取出,一直放到累积生息账户中“滚存”,并且保险公司还保持年化平均5.2%的复利水平,才能在20年后达到“收益翻倍”的效果。

那保险公司能长期达到年化5.2%复利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可能性为零”!

这是中国人寿官网公布的冯伯这款年金产品从设立以来的结算利率:从2017年的4.3%,到2018年的4.0%,2019年至今已经降到了3.7%

我就不知道,这位“哈哈主管”哪来的勇气,在历史最好成绩只有4.3%,而且大概率会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向客户“大胆”做出未来年年保持5.2%的“科学预测”?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一起“销售误导事件”。销售员通过“混淆概念”、“夸大收益”、“隐瞒真实数据”等一系列“教科书”般的操作,成功的向“不适合的人”卖出了“不适合”的产品。

在节目中,山东银保监局已经责令当地机构跟进冯伯这起“投诉案件”的处理,保哥相信,保险公司最终会做出全额退保的处理。

保哥之所以今天来解读这起案件,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类似的销售误导不光存在于中国人寿,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目前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销售误导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往大了说有营销体制、公司治理、惩戒机制、人民群众正确保险意识的培养等;

往小了说,有营销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保险条款的通俗化设计,保险公司的培训、考核,销售人员的个体素质等。

要展开分析可以写一个“长篇小说”,保哥就不多做赘述了。今天只“科普”一下这个案例里用到的一些“典型”的销售误导的手法,以便大家今后遇到同样的保险推销时能提高警惕,明辨真假。

年金险常见销售误导

坑1、把长期合同说成“短期理财”

很多年金险的缴费期设定较短:3年、5年、10年

业务员就把这个“缴费期”伪装成“理财期限”,通常的话术就是:

“交完费就可以领取”,“不领取还可以复利计息”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交完费是可以领取,但【合同期限】一看是20年、30年、甚至终身,“领取”变成了“退保”,退保只能退【现金价值】,而现价往往少的可怜,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坑2、混淆计息基数,真实利率打折扣

经常有年金险在宣传时,主打的卖点是“高利率”,账户计息高达5%,6%,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但是只是【特定账户】的利率,这个账户只是针对可以领取而未领取的金额计息,这部分金额只是你所交保费的一小部分。

就像冯伯的案例里,10年累计交了30万保费,从5年后开始“返还”,总共20年的保险期限,前19年前累计生存金才返了7.62万。而在这19年间,都是以每年滚存的“生存金”为基数来计息,而不是用你所交的保费来计息。

看似5%、6%的利率很高,但由于本身计息的基数就很低,所以实际的收益率放到整个保费上折算,就会大打折扣。

坑3、夸大收益,演示利率“画大饼”

年金保险其实主要的功能是为未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本来就不是用于“高收益”的。

而业务员为了把适合“特定人群需求”的年金险,变为人人都需要的“保值理财产品”,演示高收益,就成了“简单粗暴”且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合同中写明的【保证利率】才是你真正能够保证会拿到的利率,之上的演示都是不保证的。

目前大部分的年金险【累积生息账户】的保底利率只有2.5%,少数的会达到3%,没有再高的了。

总结

怎样防范销售误导呢?

1、加强学习,学会看条款

其实所有的保单利益在条款里都写的明明白白,但保险作为复杂金融商品,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能看明白的人实在不多。

其实也难怪,写简单了就会有漏洞,通俗易懂的同时也会失去保险条款应有的严谨性。

所以那些逻辑缜密的保险术语,让大部分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只有靠保险销售们“口口相传”。

但是,买保险前看条款,依然是很重要的,即使看不懂,你也可以问啊,多问几个问题,那些“忽悠”的业务员,说不定就会暴露破绽了。

2、不要当场下决定,多问问专业人士

看不懂条款的,也可以打电话向保险公司客服落实,客服电话都有录音,受保监会监管,不敢像销售人员那样乱说,但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也是“照本宣科”,向你“原文朗读”保险条款,没法通俗的解释。

如果保险公司电话客服也解决不了你得疑问,那你就找你身边的“专业人士”,来帮你分析一下,譬如保哥我!

号称“保险人肉大数据”的保哥,可以“简单粗暴”的告诉你,哪种产品最适合你。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保险本来也可以很美好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