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了:绿城可以是3%︱刘德科

看清楚了:绿城可以是3%︱刘德科
2022年03月03日 13:25 德科地产频道
内容提要/Contents

●怎么看:「四个分化」的结果

●怎么想:释然一笑

●会怎样:绿城可以是3%

怎么评价现在的绿城?有一位「先知」,在两年之前,就准确预言了今日绿城的一切。

两年前,民企新湖溢价入场成为绿城第三大股东。当时公开市场的股价不到 7 元,新湖是以 9.5 元的溢价购入,溢价率超过 30%,为什么?

当时,新湖的想法无非这些:绿城的产品力了得,绿城的混合所有制有优势,绿城的企业治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属于绿城的时代要来了……

当时,新湖认为绿城的爆发力远未彻底释放,绿城的股价也会上涨,因为那个单纯靠高周转就能把企业做大的时代,终究是要谢幕的;资本市场对于上市房企的估值,终究要回归到价值投资的逻辑,像绿城这种产品力超强的房企,一定会生逢其时。

我们并不是为了夸赞新湖,而是要借两年前新湖的视角,来审视今天的绿城:在「爆雷声」还未停息的房地产行业,绿城怎么就逆市上升了?

如果稍微再问得深入一些,这个问题其实是:绿城是如何破解了楼市调控语境下「生死循环」的魔咒?

怎么看:「四个分化」的结果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所谓的「至暗时刻」,不少熟悉的大牌房企渐次陷入泥沼;但你也能看到这些完全相反的景象:中海在「扫地」,华润在启动「网格化布局」,绿城的销售额和股价双双上了一个台阶……

像中海与华润这样的央企,从来就是一副勇猛精进的模样;绿城不一样,在以往的每一轮调控中绿城都会陷入周期性的挣扎状态,但这一次绿城不仅是「健康」的代名词,更是成为销售额与股价双双上台阶的极少数房企之一。

这样的绿城,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去问绿城,他们会先给你讲一个「四个分化」的故事。

市场分化是众所周知的。高能级城市的行情,优于低能级城市;高能级都市圈的风险抵抗力,强于低能级都市圈。

过去一年大家也感受到了企业分化。这种分化不止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问题,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真实竞争力正在越拉越大。

外界很少看到的是产品分化。每一家房企都说自己的生产力很强,每一个楼盘都说自己好得不了,但专业人士一看就知道哪些产品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四个分化就是资源分化。房地产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金融资源,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倾斜到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手上。

一家企业处在这「四个分化」的哪一边,就决定了它现在的状态。这「四个分化」的四个正面,绿城全占了。所以,绿城高管们说,今天的绿城是被分化出来的。

绿城高管们说话很有意思,他们可以了无痕迹地把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兑换成一种很客气很谦逊的表达:现在的绿城是「四个分化」的结果,我们现在只不过是按照常识和规律来做事。

怎么做:「四个混合」的进击

藏在谦逊背后的问题是:绿城怎么就占全了「四个分化」的四个正面?

很多人不假思索的直接反应是:这个问题简单啊,你看,从前的绿城是民企,现在的绿城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央企背书,那还不得顺风顺水……

这么说当然对,但只对了一小半。绿城不止是所有制的混合,更是四个维度的混合——

●所有制的混合:央企+港企+民企

绿城的第一大股东是央企中交,第二大股东是港企九龙仓,第三大股东是民企新湖。央企背书,当然有助于大幅降低绿城的融资成本;央企、港企与民企之所以纷纷入股绿城,首先看重的是绿城产品力,继而是正在大步提升的企业治理能力。

一家房企能否成为常青树,主要取决于这三种能力:产品力、企业治理能力与融资能力。绿城正在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的优势,把这三种能力溶化锻造在一起。

●人的混合:体制内的人+体制外的人+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的人

现在的绿城人,不仅有体制内的人,比如执行总裁吴文德与耿忠强;也有纯体制外的人,比如行政总裁郭佳峰;也有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的人,比如董事会主席张亚东。

人的混合,带来了什么竞争力?带来了更清晰的市场逻辑与更强劲的政府共情能力。

三年前,宋卫平在卸任董事会联席主席之时说,中国大部分优秀的人才都在体制内。当时接任董事会主席的张亚东,担任过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后来调任央企中交,再后来从体制内彻底出来,把自己彻底交给了绿城。

政府比企业拥有更宏观的视野。对于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来说,他的政府任职经验,或许在绿城从「偏科生」转为「优等生」的过程中起到了「舰桥」的作用。比如他把政府的「五年规划」引进了绿城。在他的定义里,2021 年是绿城「战略 2025 规划」的开局之年。他说,「五年规划」不止是中国才有,其实美国也有。他到耶鲁大学学习,才发现美国的政府预算也是以五年为周期的。

张亚东不信奉「一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的口号,他坚信没有足够的时间,是做不成事情的。在他看来,做「五年规划」,才能向长期主义靠拢,才能尽量规避短期行为的副作用。

当我们在谈论绿城的上升态势时,不仅要看到混合所有制的优势,更要看到团队混合所带来的竞争力。

▲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

●业务的混合:以住宅为圆心的业务混合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一部分。房地产的业务转变,服从城市化观念的转变。当前的城市化观念已经从「功能分区」转向到了「功能混合」,房地产的业务模块当然不能简单地切分为「住宅开发」与「商业地产」。

比如,TOD 是「住宅开发」还是「商业地产」?未来社区是「住宅开发」还是「商业地产」?TOD 与未来社区这两新赛道,都要求「业务混合」

城市化的「功能混合」,决定了房地产的「业务混合」。除了住宅业务,绿城已经把业务触角伸向了更宽的城市化领域:购物中心、长租公寓、超高层、酒店、产业办公、生活服务、建筑科技、TOD、未来社区……

这些业务未必会形成巨大的规模,但必须成为诸种精深的能力;这些业务,是对住宅的赋能——准确说,是对住宅这个圆心的环绕式赋能。

●产品的混合:以城市视野为突破口的产品混合

「业务混合」带来了「产品混合」。过去的绿城,住宅区围墙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很高的水准;现在的绿城,正在着手探索住宅区与城市的关系。

对于「城市视野」,政府任职经验丰富的张亚东应该有足够的共鸣:他在大连市政府任职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主管城市建设工作的,他懂职住平衡、功能混合、步行友好等等这些城市课题,并且有切身感受。

春节前,绿城创始人宋卫平以「首席产品官」的身份,召集绿城的「设计天团」开了个会,推进了 36 项创新课题。其中有很多项就是跟「城市视野」相关,比如「转角世界」,就是要通过建筑退让,在街角形成一个悬挑空间,最终变成一个向城市开放的活力空间。

这些创新,都会在今年的一些新项目中落地。

怎么想:释然一笑

绿城的逆市上升,非常抢眼:2021 年,绿城在中国房企销售额 TOP 10 中,位列第七——首次越过了 3000 亿元水准线,站上了 3500 亿元,同比增长约 21%。

在艰难的 2021 年,要力保销售额不下降已经很难了;能实现20%以上增幅的房企,更是屈指可数。

长期低迷的绿城股价也在翻身:2014 年以来,绿城中国(03900.HK)的股价经常徘徊在 7 元以下;2021 年下半年以来,绿城股价已经站稳在 11-14 元这个新台阶。

绿城股价翻身的鲜明背景是:在诸多港股上市房企中,从年头到年尾股价跌去一半,都算是正常的;从过去的峰值跌去八成的,也是不少见的。

在艰难的 2021 年,销售额与股价都能走出上扬趋势的房企,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现在的绿城,不仅是「健康」的代名词,更是「勇猛」的近义词:业绩上升,股价上升,排名上升,融资成本越来越低,土拍市场上的常客,并购市场的锦衣夜行者……甚至连绿城足球,都在时隔五年之后冲进了中超。

这些表现,放在往年,只能说「还不错」,称不上「勇猛」,因为这样的房企不少;但放在当前,这样的房企就显得特别。把上述表现中的动词全部换成反义词——「上升」换成「下降」,「常客」换成「销声匿迹」,「锦衣夜行」换成「自身难保」,才是大多数房企的真实写照。

勇猛跟幸福一样,都是比较出来的。

你若足够了解绿城曾经有过的那些艰难时刻,看到今天绿城的成绩,大概会更有感触地释然一笑。

会怎样:绿城可以是3%

对于势头正劲的绿城,我们可以做出这一系列的逻辑判断——

●在土地市场冷清时,绿城为什么反而成了土地市场上的常客?

大概两个原因:第一,确实绿城的融资成本低并且越来越低,有钱;第二,绿城只是按自己的正常节奏拿地而已,由于大多数房企都刻意收手或不得已收手,才显得绿城拿了好多地,才显得绿城拿地凶猛。

●绿城是用什么标准拿地?

张亚东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一家房企拿了一百块地,每一块利润都很好,那说明这家房企是有问题的,因为能力过剩,业务不饱和,能者没有多劳,能力指数远超业务规模;所以,这样的房企应该拿两百块地,而不是一百块地;对于这两百块地,要允许有十块地亏本,要允许低比例的投资失败。

拿地跟开盘一样,不能追求 100% 的胜利。如果一个楼盘开盘即告售罄,对于购房者来说或许是好事;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决策失误,因为定价过低进而损失了利润。所以,开盘当日卖掉六七成,才是更好的结果(限价政策导致开盘销罄除外)。

●绿城将怎么面对收并购市场?

行业危机爆发以来,绿城已经悄悄收购了不少项目的股权,更多的收并购项目还在路上。

绿城只挑选符合绿城战略框架的项目:不在绿城城市战略序列里的项目,不要;产品落后并且改起来很困难的项目,不要;不能满足绿城客户关键需求的项目,不要;只想要绿城贴牌的项目,不要……

●现在的绿城,周转速度比过去快多了,绿城怎么保证自己的产品力持续迭代?

现在的绿城有一个「二八法则」,即 20% 项目负责创新,80% 项目负责运用这些创新。这样既可以保障必须的周转速度,又能推进持续的产品创新。

张亚东有个不错的理念,叫做「前置创新」。即便是在绿城内部,也有人反对:你先给我一块地,我再给你创新。

张亚东是这么反驳的:你都已经吃过米饭了,为什么非得再吃一遍,你才能说出米饭的可口之处?所以,必须先把创新模型做出来,只要创新模型足够多足够细,那么新地块就一定可以落实或部分落实这些创新模型,让它们变成现实。

对于创新,张亚东的另一项坚持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主义」,绝不能是基于职业经理人个人喜好的创新。

●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现在的绿城可以打几分?

不知道是基于谦逊还是基于真实,在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任上干了将近三年的张亚东,只是打了 60 分。他的理由也颇有意思:第一,评价一家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不能只看这家企业本身,更要结合整个宏观制度环境;第二,「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情,所谓的「一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其实都是急于求成。

实际上,绿城从「大股东治理」慢慢进化到「董事会治理」,也就不到三年的时间。或许,60 分意味着绿城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从企业治理层面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

●近几年绿城的销售规模一直上升,未来几年绿城会变成啥样?

之前两三年,绿城的销售规模大约占了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 1%;2021 年,绿城大约占到了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的 2%;未来的绿城,或许可以是 3%。

借用一下苏轼的诗句

如果有人问,怎么看绿城的现在与未来?或许,你可以借用一下苏轼的诗句:「绿棹红船舞澎湃。」

你可以翻一下

我们三年前写的那篇文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