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正式宣告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4年12月15日开始全面实施。早在这之前,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早已行动起来,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开展做好应对准备。
然而,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后,现实的难点与痛点开始逐渐显现。
01个人养老金项目落地中面临的问题与痛点
1. 开户渠道
从账户的开设渠道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可通过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者商业银行渠道,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开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账户具有唯一性,参加人只能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立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以后只能在本行储存和管理个人养老金。开户相当于锁定了这位用户,为银行带来长期的客户价值。各家商业银行有较为强烈的动机邀请用户在本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
2. 缴纳金额
目前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年。限制缴纳金额主要是为了避免高收入群体通过这一渠道过多避税,削减累进税的效果,扩大收入差距。
但是需要商榷的问题是:12000元是不是适合个人养老金目标人群的上限额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自主参与养老投资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建立养老认知、理解现有规则都需要人们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因此,参与的好处必须足够大,才会吸引人们花时间、花心思去从零开始考虑参与)。而根据市场反应,很多人认为12000元的缴纳额对退休后的养老金影响微乎其微,因此选择不参与。
3. 税收优惠
目前最重要的政策支持是参与个人养老金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优惠。因此,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高,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退税优惠越大。具体来说,个人养老金是按照自然年计算,即当年1月1日~12月31日缴存的个人养老金额度可以算入当年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部分。用户需要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内开具缴费证明,并在次年3月开始的个人所得税核算时上传证明,经审核后方可获得退税。
这个过程存在诸多体验不流畅的问题。首先,缴存个人养老金必须由用户主动操作,尚不能设置自动扣款、定期扣款,导致用户容易在年末遗忘,错过当年的缴存机会。其次,缴存个人养老金后不能立刻获得当年的税收减免,时间相差至少3个月,当下的获得感较差。
此外,购买个人养老金的养老基金产品还可减免相关费率及手续费。这些费用,尤其是其中以年化计算的费用,从储存到退休的累计减免水平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现阶段各家银行主要专注于推动开户和缴费,尚未重点宣传投资养老基金的费率优惠。
4. 投资选择
个人养老金账户封闭运行,账户内资金可以是活期存款形式,也可以用于购买符合监管规定的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和养老保险四类产品。2022年1月1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这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的理财产品将打破刚性兑付。所以,每位参加人需要根据自 己的风险偏好审慎选择。
养老储蓄共有465个产品,期限集中在1~5年,其利率高于银行普通存款产品,受存款保险的保护,更适合有养老储备需求且风险偏好较低的群体,也适合临近退休的群体。养老基金目前共有137个产品,都是定期 FOF,持有期为1年、3年、5年不等,包含“目标日期型”和“目标风险型”两类。养老保险的类型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万能保险等,目前共有32个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具有预定利率,在个人养老金体系中具有托底或兜底作用;收益较为稳定,适合风险厌恶型客户或风险承受力低的群体;此外,年金化领取能够有效分散实际寿命超过预期寿命的长寿风险。养老理财产品起步较晚,目前共有18个产品。
然而,由于金融素养不足,长期投资经验较少,人们的做法往往是不做任何投资,只是把钱放在活期账户里。这样,存储个人养老金的用户仅仅获得了节税一项优惠,而没有享受到复利作用带来的长期投资的价值。
5. 推进痛点
中国施行个人养老金项目最大的挑战之一是,人们对于养老问题普遍没有明确的概念,缺乏为自己负责的养老观念。在参与基本养老保险时,可选择空间比较少,自己没有真正决定过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养老金、存多少钱、投资哪些产品等。因此,当个人养老金这一项目出现的时候,由于需要同时做一系列复杂和重要的决策,超过了人们原本的金融知识和养老认知水平。
其次,人们不愿意参加个人养老金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长期投资的经验,不习惯极低的流动性。一般情况下,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钱需要到退休时才可以取出。极低的流动性让不少开户者选择观望。
在项目推出的初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社交网络用户等对规则的解读来决定自己是否要参与个人养老金。但是社交网络上的用户金融知识良莠不齐,在对于一些规则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例如,有用户认为,自己不参与的原因是担心存进去的钱以后取不出来。他们忽视了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个人账户的独立性,存进去的钱都在个人名下。又如,有用户认为,资金需要一直在个人养老金账户放到退休,不仅没有流动性,而且毫无投资的自由度可言,将会一直锁定至退休才可以取出。然而实际上,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和养老基金均为1~5年期,到期时可以在个人养老金内部赎回更换其他产品,有一定投资的自由度。
02国内各银行推行个人养老金项目的做法
1. 信息宣传
各家银行均在App内设置了个人养老金版块,并提供了信息推送。首先,各银行会介绍个人养老金在我国养老体系当中第三支柱的重要作用。其次,各银行将个人养老金的宣传重点放在税收优惠细则的介绍上。此外,为提高用户对个人养老金项目的注意力水平,各机构还将个人养老金版块在首页设置了直达入口,方便用户访问时快速找到。为了触达不经常访问App的用户,各银行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用户直接宣传个人养老金项目。
在个人养老金页面,多家平台还提供了节税计算器与养老计算器的功能,帮助用户理解自身情况。在养老计算器中,用户只需输入出生年份、工作地点、月收入等信息,便能计算退休后每月到手的社保养老金金额。如果输入目标养老金额,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养老金缺口有多大,进而引导用户考虑参与个人养老金。在节税计算器中,用户输入收入水平、预计投资个人养老金金额等信息,便可以获知自己能够获得多大的税收减免。
2. 金钱激励
首先,在开户时,各银行或提供固定金额的奖励,或提供不固定的抽奖。例如在邮储银行开户最高可领500元红包。在实际推广开户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薅羊毛现象,即用户对参与个人养老金无兴趣,但是愿意通过开户获得奖励,银行虽然抢占了他们的市场,但是对于存钱和投资没有实质影响。
其次,为了进一步推动用户向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存钱,各银行大多设置了多层次的激励机制。然而,在没有培养起长期投资习惯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红包吸引存钱的效果不佳。
再次,银行也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内部的投资行为给予了一定的优惠。例如,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对养老基金的申购费率打5折。然而,阻碍用户购买养老基金的并不是费用本身,而是对于养老投资的认知。
各银行也通过拉新裂变的方式扩充用户数量,并为此提供了不亚于本人开户行为本身的激励。各家银行对好友拉新的激励设置非常高,这对于个人养老金项目的推广而言是有合理性的,因为关系网络中的收入水平会比较相近,而且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用户推荐比银行随机对某一位用户进行推广的成功概率要大。
03针对个人养老金下一阶段推进的建议
下一阶段推进个人养老金项目的重难点共有两个。
其一,在于继续推动适合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人群开户。其二,在于推动已开户用户存钱并养成长期存钱的习惯。综合个人养老金的推进现状、商业银行的现有做法和文献中的研究结论,我们对此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推动适合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人群开户,建议如下:
第一,适当提高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的缴费上限,提高他们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优惠幅度;对未达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的群体提供正向补贴,提高他们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
第二,提高从个人养老金缴费到获得税收优惠的流畅度,提高参与个人养老金的获得感。例如,可以将个人养老金信息与个人所得税汇缴系统打通,无须用户上传材料,自动计算退税金额,并且可以允许用户在次年3月汇缴税费期间补缴上一年度的个人养老金。
其次,对于推动已开户用户存钱并养成长期存钱的习惯,建议如下:
第一,针对人们对现行规则的错误解读,适当调整信息宣传的着重点,由前期的介绍基本规则,转向回应人们的常见疑问,更加聚焦于解决人们在参与个人养老金时的真实关切问题。
第二,针对人们普遍缺乏养老概念的问题,首先,通过主动触达用户的信息宣传,强调预期寿命延长的趋势与退休后维持生活质量的需求,引导人们重视养老问题。其次,借鉴默认规则与渐进方案,在保障用户权益的前提下,设计更有利于用户逐步培养养老习惯的存钱机制。例如,允许银行探索设置个人养老金的创新存钱机制,如自动扣款功能和渐进缴存方案,逐步培养用户的养老储蓄习惯。
第三,针对人们不接受低流动性的问题,首先,对个人养老金账户内购买养老产品提供红包或补贴,鼓励用户将账户内的活期存款购买为养老产品,而不是长期持有活期存款,增加对于低流动性的金钱补偿。其次,根据用户的风险水平与距离退休的年龄,提供官方推荐的投资组合,设置默认选项,简化投资产品的选择过程,提高长期投资的参与程度,确保低流动性对标适当的长期回报。
*本文摘自《共富时代财富管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