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和解的代际创伤

无法和解的代际创伤
2024年09月04日 18:01 作家完美灾难

从心理学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来看,原生家庭创伤并不是被有意识地传递的,而是在无意识中被传递下来的。

代际创伤,是心理创伤在一代人身上发生了以后,会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一代的心理现象。

比如,父母受到的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

这类似于生理上的遗传,但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并不是通过基因来遗传的,而是通过上一代有意无意的行为进行传递的。

陈忱

父爱的缺位,往往使孩子缺乏明晰事情的判断力

由于旧时代的影响,上一辈男性往往疏于与孩子亲近,不是父亲在家庭中仿佛不存在,不然就是有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父亲。

父爱的缺位使得孩子失去明辨是非、设立关系健康界线的能力,使得孩子没有能力独立面对孤独的世界,进而渴望找寻心中理想父亲形象的人。

没有父亲或者缺乏父亲的引导,女孩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成为感情里待宰的羔羊。

缺乏父爱的女孩会下意识不顾一切的,寻找一个父亲的替代角色,而不是健康的情感关系。

然而正是父亲的缺位,缺乏明辨是非、健康界线的女孩,遇见的伴侣,往往也是界线缺失,没有责任感的男性。

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父亲,女孩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往往也是个「缺位的父亲」,代际传递产生了。

亲子关系疏离,源自我们的内在阴影无法被看见

新时代年轻人的反骨,显示了对抗父权思想的抬头意识,并萌生出找寻自己生命轮廓的底气。然而这个反骨,也作用在了亲子关系中,使得亲子关系容易呈现疏离的状况。

亲子甚至可能会出现竞争的情境,让本来就疏离的关系,演变成内斗竞争的惨况。
亲子不但不相爱,甚至开始相杀,恶化疏离的关系。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来看,亲子彼此越是憎恨、厌恶彼此的行为,越是表示自己的内在阴影无法被看见。

实际上彼此是认同彼此行为背后的逻辑的,双方是有类似的需求的。但同时又不愿意承认与接受,双方借由竞争、疏离来试图控制彼此,希望自己被对方看见,但谁也不愿意先主动看见对方。

因而有了那句:「孩子总在等待着父母的道歉,父母总在等待孩子的感谢。」

而孩子一味的反骨,使得亲子冲突不断,造成亲子关系疏离,但又因为疏离,孩子没有机会改写内在的信念。

纵使孩子发誓绝对不会做父母曾经做过的某些事,结果还是去做了那之中的许多事,那就表示代际创伤在你生命中扮演了重要,但隐藏成你意识不到的重要角色,实际上孩子忠实地复制了父母的模式。

逃离原生家庭,却建构了另一个依赖束缚

现代青年身上,反骨是很明显的,勇于对抗父母强加的期望。

然而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却让我们对家庭外的依赖更深了,尤其是亲密关系,试图借此逃脱旧思想的束缚。这个依赖,表面上是远离旧思想的束缚,然而,却使得我们踏入了另一种束缚中。

依赖,可以暂时远离某种生命的困境,但最后依旧逃离不了面对人生无人可替自己负责的孤独事实。

我们把自己献给了伴侣或是朋友,甚至事业工作,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其他人事物上,而忘记探索、认识自我,最终,依然逃离不了失去自己力量而产生无意义感。

人的发展有阶段历程,没有足够的父母引导以及探索空间,我们将无法有成熟的人格,进而渴望找另一个人、另一件事来满足自己、拯救自己无助的人生。

然而,面对这样的原生家庭困境,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继续代际传递,活出幸福的人生呢?

我们的父母可能多少都有各自继承自他们家庭的代际创伤,这势必对我们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我们身上造出或大或小的成长创伤。

在经历创伤的过程中,我们心中也难免会冒出「其他家庭比较好」的浪漫幻想,认为其他人的父母比自己的更加优秀,渴望着自己有机会投生于其他人的完美家庭。

然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也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创伤,希望投生其他的家庭以及盼望父母有一天惊觉过去对自己的伤害,都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试着去理解父母的局限,试着停止诠释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用更积极的心态去疗愈自己的创伤,暂停耽溺于自己的悲惨命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