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少魂”之困,我们又前进了一大步

终结“少魂”之困,我们又前进了一大步
2024年06月21日 21:31 长安街知事

近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全新的HarmonyOS NEXT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在带来跨设备协同、隐私保护、AI能力等一系列创新功能的同时,最新一代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告别Linux内核,不再兼容安卓应用,真正实现全栈自研,打破了由iOS和安卓所构成的移动操作系统“两极格局”。

(一)

操作系统长期“跛脚”,可谓我国科技行业的主要短板之一。

犹记得,2019年5月,谷歌响应美国政府制裁令,宣布华为手机将无法运行安卓系统的GMS服务,一刀将华为和海外消费者切断,对华为征战国际市场沉重一击……

操作系统,是一切智能设备最基础、最底层的软件。没有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整个互联网生态的自主可控便是空中楼阁。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升级期,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支撑,缺乏高水平的国产操作系统,很可能成为产业发展跃升的绊脚石。

(二)

破解“少魂”之困,何其难也。

作为当今世界最复杂、多学科集成的工程之一,操作系统研究耗时之长、投入之巨、竞争之激烈,远非常人想象。

研发操作系统首先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有人估算,即便是失败的Windows Vista系统,也有大约五千万行代码,内部版本超过上千个,为其做出贡献的工程师超过一万人。而耗费如此人力、物力、财力,不过“万里长征第一步”。打造出自己的生态系统,突破领跑者所积累出的竞争优势进而赢得市场,才是难上加难。

但也要看到,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技产品,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计算任务的改变,都对操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孕育着新兴操作系统崛起的机会。

今天的时代,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时代,操作系统已经不仅仅需要存在于电脑上、手机里,而是随着智能设备的增加变得无所不在。这样的使用规模和频度下,既有操作系统也很难满足需求。

(三)

着眼于现实,后来者鸿蒙以“万物互联”为目标,基于分布式技术和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围绕原生多端、自然无感和创新交互构建全新的全场景体验,让三方生态高效调用,解决同一系统的多终端适配问题。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打通硬件、打通场景,支持多样交互、自由流转的操作系统,这种富有前瞻性的设计思路,直指当前网络生活中的现实痛点,是对现有产品的一次超越,映照着我国科技自立的坚实脚步。

同时,华为进一步开源鸿蒙相关代码、推出高效的全链路开发工具、提供资金助力相关人才培养,吸引更多合作者加入,让系统、软件、硬件各方协同发力,加速系统生态的成长与完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鸿蒙原生应用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5000多个常用应用已全部启动开发,其中超过1500家已完成上架。头部应用基本都与鸿蒙达成合作。对华为自己来说,这是做大蛋糕、自我优化的必要前提,对我国的整体创新链而言,这更是打造“国产系统”的关键一步。

(四)

瞄准市场空白做产品,以积极姿态促合作,鸿蒙系统在自主创新上的种种努力,对于我国其他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今天的许多尖端技术领域,我们不仅需要单点突破实现同类产品的国产替代,更需要涵养好生态体系争取“弯道超车”。

历史上,美国科技制裁大棒之所以屡试不爽,就在于被制裁对象即便有能力搞出一两个先进产品,也难有完整体系和产业链对其进行适配,更难有大规模市场消化研发成本,败下阵来是早晚的。

反观中国,我们既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这都是开展系统性创新的巨大优势。同时,“金钱买不来技术,市场换不来技术”已是社会共识,除了产业界的努力,消费者也比过往任何时候都鲜明支持本土自主创新成果。

可以说,在发展国产操作系统的征程上跋涉了几十年的探路者,正迎来最好的发展环境。

(五)

“我们的产品像养孩子,得养二十年才能成材。”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了操作系统的研发,1989年抗衡DOS系统的商业国产操作系统便已经诞生。

但国产操作系统一路走来之所以磕磕绊绊,很大一点就是舆论早早对其附加太多“厚望”,巴不得研发即领先、上市就超越。而关注度过于集中,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质疑声讨不断,很容易影响技术的正常发展。

从研发逻辑上讲,当下发布的新版鸿蒙,不可能完美无缺,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公众越是求“新”若渴,越要平心静气,给足这些新成果新突破以容错空间和上路机会。当更多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对产品进行完善迭代,我们才能在更多领域涌现更多开辟天地的“鸿蒙”。

(六)

在克服“无资料、无经验、无人才”的三无窘境与设备昂贵、资源有限之困后,1973年一个春天的清晨,搭载着首个国产操作系统的“150机”唱响了《东方红》。

而这一50年前的巨大突破,也在实践中成功处理了我国第一条数字地震剖面,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为“争气剖面”。

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循。下决心吃苦深耕,锚定先进目标不懈探索,才可能实现突破、掌握主动,风高浪急、心中有底。

撰文:鲍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