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江湖:钱都到哪儿去了?

码字江湖:钱都到哪儿去了?
2017年11月28日 17:21 财经女探长

文冯羽

白天,姞雪心(笔名)是一名办公室白领,为电商运营公司做数据分析。

晚上,她是一个兼职作家,从去年8月开始,她每天晚上要花1~2个小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小说。每天通勤3小时车程,姞雪心都会用来构思。

关于网络作者以及更多码字工作者,圈外人总有一种迷思——这似乎是一份工作轻松且收入颇丰的职业。

“白金大神作家年收入破千万”、“90后兼职作家月入50万”,伴随网络文学成功“翻身”,这样的新闻标题时常会跳出来,挑拨大众神经。

姞雪心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光环,在她踏入这个圈子后,那些诱人标签,都变成了码字江湖的表面部分,更多故事都隐藏在湖面下,暗潮汹涌。

这完全不是你设想的那个世界。

“码字工人”

“年入千万的作家,至少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年。”姞雪心告诉笔者,白金级别的“大神”入行早,成功可以靠天时地利,而现如今,网络文学已经走过前二十年,“新人入行前几年,日子都不会太好过。”

在每一个竞争白热化的领域,这几乎都是一条定律。《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有3.33亿人,占网民比例45.6%。而在各大文学网站注册的作者人数,早已超过200万。

大潮之下,网络作者们想要脱颖而出的唯一方法,只有一个——码字,不停码字。兼职作者如姞雪心,每天会更新2000~4000字,全职作者的工作量更大,每天需要更新6000~8000字。在全网,这个数字则大到有点可怕,日更新超过2亿字。

作品更新量和文学网站及平台的推荐位密切相关,量大、勤快、稳定,小说登上推荐位置的几率就越大。而在圈子里,全职作者6000~8000字的日更量只是拿到推荐位的入门水准。

不只是推荐位,小说更新量更关乎收入。网络作者在网站上更新小说,常见收入来源主要有分成和保底两种方式。

姞雪心说,分成需要作者在网站上免费更新够一定字数,一般是10万字,此后日更3000~4000字,网站会给作者发放全勤奖,另外,粉丝订阅也能拿到一定分成。保底则是按照千字计算价格,收入通常比分成高。

但通常这不会是一笔令大多数人满意的收入。去年在一家小网站,姞雪心每个月仅拿到300元全勤收入。“如果千字价格在3~13元,按照网站‘更新一月不超过30万字’的规定,最后拿到手也就是3000多元(不包括订阅收入)。”

“一般在大网站排名前三十的小说,作者收入也就和普通白领一个月工资相当,至于百万、千万高薪,只有顶尖的1%才有可能拿到。”她补充道。

与几百几千元的文字收入相比,在网络作者眼中,更看重的是版权变现。从小说改编到影视剧、游戏的版权运作模式,经验证,已经是一条通向“财务成功”的捷径。

以影视行业为例,由知名IP(知识产权)作品改编而来,几乎是当下影视项目的标配。从流量小生鹿晗首部电视剧《择天记》、到饱受抄袭争议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无不改编自知名小说。网络作者从中拿到的版权费,以百万甚至千万计。

但版权变现很多时候更像是画饼充饥,姞雪心也听说过不少网络作者的作品被几千块贱卖的故事。而且,这还不是最坑的。

网络文学圈的版权合同通常分为代理、授权和转让协议三种形式——合同条款透明度依次递减。很多网络作者签约时并不了解其中的门道,例如作者离开某平台后,其作品被推送到第三方APP获得的收入,通常是拿不到的。

“很多时候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签了份什么协议,基本相当于把作品的财产权交给别人。”姞雪心有些愤懑,“签完合同后就非常被动了,给不给你钱完全凭良心,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背锅侠”

网络文学并不像流水线上的罐头,要将它加工包装成其他产品,还要再多一道工序。以影视化为例,作为网文作品的最大出口,它需要另一个职业码字人群来将作品改编成剧本,完成将其搬上大荧幕的第一步。

这个职业叫编剧。

编剧的工作通常偏向幕后,外界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影视剧中,新人编剧拿着原创剧本四处兜售的尴尬场景,而更普遍的情况是,“职业编剧都是委托创作,做原创剧本的可能大多是外行编剧。”知名影视编剧、山映象编剧工作室创始人孙铎告诉笔者,“委托”即制片方拿着故事或想法找到编剧,进行定制化创作。

编剧想要“出头”,并不比网络文学作者轻松。大多数编剧在出名前,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代人写剧本的“枪手”阶段,与其他一些行业不同的是,编剧们并不避讳谈及“枪手”这一身份——即使在一些人看来它并不够光彩。

拥有自己的署名作品,是衡量编剧能否“出师”的标准之一。这意味着,编剧至少有能力独立完成项目。但更多时候,拿到署名不仅看实力,更要靠运气。少则一两年,多则七八年甚至更久,在成名之前,“枪手”编剧们需要长期忍受不为人所知的苦闷。

“出师”后的编剧通常也没那么惬意。2015年底,兼职编剧李暘在一部网络电影中正式拥有了署名。对于有本职工作的他来说,做到平衡全职和兼职工作,还需要动一番心思。

有一段时间,李暘下班后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写剧本,从晚上七八点持续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照常工作。常规情况下,一集剧本包括35~40场戏,工作量是1.3~1.5万字,分三四天完成。但若是剧本要得急,则要两周完成四五集剧本的量。

从刚入行(2003年)的每集2000~3000元,到现在稳定在8000元,也许是因为兼职,李暘的收入和坊间流传的编剧收入差距不小——目前,一名入行近十年的成熟编剧写一集剧本,价格大概在5万~10万左右。

“关键看作品,”孙铎说,外界听说编剧收入高,一集能拿多少钱,很多年轻人冲着这个就来了,“但行业也分人,你要掂量自己值多少钱。”

除了收入,更多时候,编剧还要学会习惯其他一些落差。“比如当项目里有流量明星的时候,你的受重视程度会大大下降。”李暘说。

比不受重视更让编剧最憋屈的,是改编大IP。首先是IP改编的难度。“IP改编成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利用IP的内容不超过3成”,中国影人俱乐部创始人黄埔开疆表示,“一般都是留下人设,重新讲一遍故事,或者用了几个情节点,其他都需要编剧去完善。”

另外,撇开IP改编的难度不谈,当IP作品以影视剧形式出现时,“原著党”通常反应最大,他们会吐槽影视剧和原著不符,甚至开玩笑要给编剧寄刀片。编剧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但往往编剧还不能反驳什么,就像网络作者一样,既然选择进入这个码字的江湖,就得适应水的深度。

联系作者:13520629039@163.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