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中国科幻走到了哪里?

120年,中国科幻走到了哪里?
2024年05月18日 07:01 科幻办的阅览室

作者 | 姬少亭、船长

编辑 | 千一鹤

时间,是中国科幻今天的议题。

120年后的这一刻,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字,告诉我们科幻的发展既快又慢。

2024年5月18日,中国第一个评奖范围囊括全部发表渠道的科幻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迎来第15个年头。300位科幻行业从业者在成都见证了这一刻。

而这一年,距离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发表,有120年的时间。

1904年是光绪30年,也是一个龙年,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在《绣像小说》发表了自己的章回体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讲述一个叫做龙孟华的中国人在乱世中到美国寻找妻儿,一家人乘坐气球飞往更加先进的月球游学的故事。

120年后,嫦娥六号发射,中国的探月计划进入“绕、落、回”第三阶段的收尾工作。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曾在2022年举办了月壤展览,向公众公开展示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并制作AR小程序,让更多人可以在手机中360度观看月壤石块。

相较彼时的乱世殖民地故事,今天的中国科幻创作更关心科技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江波的《命悬一线》入围了2023年度雨果奖,这篇小说写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故事。

这是他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组织参观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之后完成的作品,科幻选集《造访星辰》就是这次活动的产物。而邀请此次参观的天宫二号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副主任饶骏,也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大学时就发表过科幻小说,在他的建议下,应用中心的运控大厅内部看起来很像飞船内部,巨大的屏幕就是飞船的舷窗。

在90年代中国科幻开始复苏之后,一大批孩子成为了科幻迷,如今他们已经是各大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想象力进入改变现实的时段。

而他们的科研产物,成了当下中国科幻创作的灵感源泉。

2019年,郭帆在航天城感谢各位航天工作者,他说:“是你们让电影变得真实可信。”这一天,他带着《流浪地球1》在航天城提前放映。这一年的春节档,第一次有科幻电影成为票房黑马,拿下46亿人民币票房的惊人成绩。

120年前“坑”掉了《月球殖民地小说》的荒江钓叟可能没办法想象,今天的中国科幻拥有1000亿人民币的年产值,占据其中一定比例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2023年的春节在大银幕上的一个重要情节是炸掉了月球。

从有上文没下文的杂志发表到今天覆盖出版、影视、游戏、玩具周边等行业的科幻文化产业,中国用了两个甲子的时间。这个进程很长,也很短。

玛丽·雪莱写完《弗兰肯斯坦》之后85年,中国才因为鲁迅拥有了科幻小说翻译和评论这两件事。

这个名叫周树人的20岁留学生,1903年翻译了凡尔纳写于1865年的小说,译为《月界旅行》,他在序言中称此为“科学小说”。他认为,这个能改造中国人的梦。这部小说的印本目前仍可以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看到,纸张已经泛黄脆弱。

凡尔纳这部小说在1902年被乔治·梅里埃改编为电影,由梅里埃本人执导并主演,在法国上映,这部片长14分钟的电影影响了后世所有的科幻电影,也是电影特效的起点。

两年后,也就是《月球殖民地小说》发表的同一年,慈禧第一次看到了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她似乎并不喜欢。

24年后的192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部科幻电影《庄子梦蝶》,影片原始拷贝已经彻底遗失。1952年,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小太阳》问世,电影讲述几位青少年利用反物质造出能发光的小太阳,并驾驶火箭把它发射到太空中。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自童恩正同名作品,引起巨大轰动。影片展现了激光武器、机器人和先进设备,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类型片特征的第一部中国科幻电影。

此后的很长时间,中国科幻影视一直处在被遗忘的状态,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文化领域开始沸腾,科幻电影重新成为一件可以被期待的事。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作品的《流浪地球》在2019年上映,这一年被许多从业者定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走向繁荣昌盛的路也并非平坦。1985年左右全国各地的科普刊物要么走向市场自负盈亏,要么关停,《科幻世界》也遇到困难,打算联合《智慧树》一起办一个征文大赛,颁一个叫做“银河奖”的奖项,寓意科幻领域的星辰如银河般闪烁。还没有颁奖,主办方就少了一半——《智慧树》倒闭,《科幻世界》只好自己办。

其中有一位给倒闭的《智慧树》投稿的名为吴岩的作者获得了赏识,赢得了第一个银河奖。后来,他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大学开设科幻课程的人,招收硕士和博士。今天,他的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教师,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

今天的中国科幻创作已经到了可以支撑更多研究的一天。近5年来中国科幻年均出版图书660本。2019年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立,鼓励更多年轻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

2024年,李广益编辑的《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出版,吴岩在序言中说:“我常常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感觉,一方面对繁荣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对这么多文献无法全部阅读而感到愁闷。”

而"银河奖"也即将拥有40年历史,它被誉为中国科幻的最高奖项,获奖者已超过200人,汇入浩瀚银河。

科幻领域逐渐拥有更多奖项,来自不同单位和公司,单项奖金高达百万人民币。奖项设置也从小说扩展到了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甚至开始囊括对科幻有启发意义的科学和技术进展。

这其中,在2016年,吴岩和董仁威、姚海军一起,创立了“星云奖”。

创立15年后,星云奖组委会邀请数十名参与者亲口回忆这段历史,出版文集《星云十五》。

“在国际上重要的科幻奖项中,至少有三个都叫星云奖,另外两个分别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在1965年设立的奖项,另一个是日本科幻的最高奖。”刘慈欣在这本书里写道:“这样的命名是因为星云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存在,比如著名的马头星云和创世之柱星云,横跨几十光年的太空,其中任何一缕云丝都能容下太阳系。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起来,引发核聚变而成为恒星,星云是亿万星辰的摇篮,是创造和诞生之地。星云被它内部孕育的恒星的辐射所激发,发出绚丽的光芒,如梦似幻,这无疑是科幻的精神在宇宙中最好的对应物。”

这位作者在1999年第一次发表科幻小说,此前的努力都石沉大海了,但他因为喜欢就一直坚持着。

而他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大活人谈论科幻,也是这一年,《科幻世界》组织的笔会仅仅邀请到了少数几位作者参加。

这就是中国科幻fandom的重要起点。

Fandom这个词很难翻译,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2016年,在伦敦世界科幻大会上,出自一位老幻迷之口。他问:“中国有没有科幻fandom?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Fandom通常被译作粉丝圈,其实我们脑中出现的是kingdom这样具有王者疆域气息的概念,或许科幻fandom可以认作是覆盖每个科幻迷的热爱的无形疆土。

2018年,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办了“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亚太科幻大会,AFSFcon),线下大会的形式已举办三届。每届大会,都有数千名科幻迷买票进来,一起聊聊宇宙、人工智能和地外生命。我们尝试用这个大会回答当年那个外国科幻迷的问题。

常有人含着热泪回忆,第二届“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会后,是快乐的普通科幻迷刘慈欣张罗邀请大家去吃串喝啤酒的。

“我们的聚会,一般都是路边吃串儿或者吃火锅。”刘慈欣经常别扭且骄傲地对安排宴请并请他坐在主宾座位的合作方说。

没错,中国幻迷圈子的活动往往围绕一个红色的锅展开。这一桌没有主次,作家、编辑、导演、粉丝都能吃到一个锅里去,大家在锅里捞出一个脑花,说:“这是云天明。”

另一种聚会方式是长条桌烤串现场,“这一头听不到另一头说话”那么长。

“烤串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科幻活动的标配,仿佛牛必须吃草一样。”韩松写道,“在我的记忆中参加星云奖是孩子般快乐的时刻。一个原因是能吃到好吃的。”

这位作者以诡异恐怖深刻著称,在新华社担任要职,多次主持重大报道。

他在小说中曾预言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也曾预言双子塔的倒塌。在他的故事里整个世界被红色海洋覆盖,人类重新选择未来。在另一个故事里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踏上了一辆永不停下的地铁。

作为第15届星云奖的主席,他在5月18日的致辞中说:“中国科幻也好,星云奖也好,它始终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根本上释放了科幻的创造力……星云奖越办越好,同时星云奖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特别的灵感。”

科幻活动逐年增多,科幻创作者和研究者数量也在提升,每年终于可见到新鲜面孔。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创建后84年后第一次在中国的城市举办。

这次的大会上刘慈欣的签名队伍盘踞了整个星云馆的顶层,他不停歇地签名合影三个小时之后还有数百人未能得到签名。

“有时变成了一个签名和合影的机器,感到很疲倦,而这个功能用目前技术水平的机器替身完全可以代替。”刘慈欣写道。

这位签名机器想象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他从来没有发表过那三本长篇小说,仍然是一个科幻迷,参加星云奖活动就是他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在那个宇宙里,中国没有一部科幻小说得以翻译成35种语言销往全球并实现400万册外语版销量。也没有一部小说实现2200万册中文版销量,相继被改编成漫画、广播剧、动画剧集、中文版电视剧和英文版电视剧。也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幸好,我们不在那个宇宙,只能让签名机器暗自在内心深处继续做科幻迷中的一员。

刘慈欣一直感谢的其中一位编辑是杨潇。

34年前,42岁的杨潇作为《科幻世界》的社长曾只身一人乘坐火车8天8夜抵达欧洲,与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建成WSF)取得联系,在中国成都申办WSF年会,实现中国科幻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交流。

34年后,许多中国科幻迷都有几位外国科幻迷朋友,他们在国内外的科幻大会上相聚,也在网络上谈论喜欢的作品。

陌生人小岛秀夫也曾收到过刘慈欣的签名书,这位世界顶级游戏制作人在社交网络激动晒出签名书的照片,继而未来局发布刘慈欣收到小岛秀夫赠送签名游戏机的照片,一时间国内外科幻迷用中、英、日三语激烈讨论小岛秀夫将如何将这位中国科幻作家做进下一部游戏巨作。

科幻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在帮助中国理解世界,也在帮助我们讲述中国故事。

2022年,在许多经济学家宣布全球化进程已经结束的时刻,未来局正在以策划和顾问的身份深度参与BBC studios科学部拍摄制作的科幻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影片以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创想为蓝本,采访全球科学家呼应这位中国科幻作家想象中的人类未来。

2023年影片在出品方Bilibili上线,播放量暴增,在国内外获得许多奖项。

这个纪录片是中国科幻作家首次作为主⻆进入国际纪录片,也是老牌科学纪录片团队BBC科学部第一次拍摄科幻方向的科学纪录片。

尽管这一切变化太大,但相聚本身仍被这个领域认为是顶级重要的事。

“科幻虽然探讨的是宇宙那样遥远的事情,但最需要人跟人见面,形成一个气场。它开创了一个传统:全世界科幻迷、科幻作家必须经常相聚。”韩松写道。

120年前的荒江钓叟肯定不能想象这样一个未来,他在巨大的LED屏幕前,从刘慈欣手里接过奖杯,现场的作家、编辑、导演、编剧、游戏制作人、科研工作者为他鼓掌欢呼,数十万人通过直播见证了这一刻。

之后他被拉到一个路边摊,作家们叫他小荒,并递给他一串烤肉一杯啤酒,一桌子素未谋面的人围着他:“祝贺你得奖!你什么时候写完下一章?”

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