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这道光:写给下一次再版《科幻之路》的人 | 再版手记

握住这道光:写给下一次再版《科幻之路》的人 | 再版手记
2024年05月27日 20:05 科幻办的阅览室

✏️

作者 | 李兆欣,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创作研究负责人,新版《科幻之路》策划、出品人

你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偶尔看过科幻小说,更喜欢通过电影剧集动画还有游戏去体验科幻的美妙。为什么你应该在现在这个信息过剩焦虑的碎片化时代,再去看整整六本4280页的科幻小说选集?

在我十五岁,也只是和你一样的普通读者时,一样有如此多的诱惑摆在面前——相信我,1997年有电子游戏,而且可能比现在的更值得玩,至少大航海时代2让我现在都能大概画出世界地图。可是,那时候我在考试、上学和游戏中间挤出时间,把一套《科幻之路》看了大约十遍。

当时的我,沉迷于那些神奇的故事。不知道编辑这套书的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是唯一在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FWA) 和 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都任过主席的人,入选了科幻名人堂以及获得科幻大师称号,他14岁在家乡听过威尔斯演讲、40年代卖出作品给坎贝尔、50年代成为美国社会科幻小说运动的中流砥柱、最早开始在大学研究科幻小说、创办了冈恩科幻研究中心培养了一代代科幻作家,几乎贯穿了整个当代科幻历史。这些,我当时一无所知。我只记得他在当时特意给中文版的前言中说的话,而且觉得很有道理:

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们可以到宇宙中任何想去的地方!

没错,这就是我的体验,整整六本,从古代神话到80年代的世界各国小说,两百个故事,打开了我难以想象的无穷世界。这不是好莱坞那种压倒性的视觉奇观,也不是让你沉浸几百小时的游戏体验。它就是真的太多了,而且作为一本历史选集,而不是主题选集,其中小说的差异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每一个故事里的世界都完全不同,或悲或喜或通俗或晦涩或宏大或私密……

很多故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确定是不是真的看懂了那个世界。直到今天,我仍然能记得其中大部分故事描述的情景,你只要说出一个场景,我就知道是哪个故事。

正如茨威格那句:这命运啊,它有个价。我的代价,就是从那时起彻底接受了一种观念,只是那时的我,还无法理解这套书中所描述的观念,到底将会如何改变一个人。即使现在我热爱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但我坚信如果自己早一点明白驱动自己的到底是什么,一定会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时过境迁,我如今以科幻为职业,以促进科幻创作为毕生事业,每天都在为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工作。重译冈恩老师的《科幻之路》,让它再次获得活力去启发下一代人,就是我自己科幻之路上重要的一步。此时回头去看,我觉得理解了冈恩当时所说的:

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变革的文学。

下面的话是他原文,因为和我的体会完全一样:“我自己也为科幻小说所改变。我认识的科幻小说界的朋友,也都为科幻小说所改变。我认为,对想从阅读科幻小说中获取知识的读者来说,了解科幻小说的发展史是十分重要的。其实,要想从阅读任何一种文学作品中获取知识,都应了解其起源和发展。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阅读作品,越多越好。”

世界一直在变化,你可以选择接受这个观念,这无关它是不是正确和有效,而是因为你可以得到满意的人生体验,至少我可以发自内心地告诉你,我得到了。我周围的一些人也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至少是关于科幻的那部分人生,毫无不满。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更豁达、更智慧、更自在的人,他们可以接受世界的各种意外,不断调整自己,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我无法想象比这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几乎每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都有这样的思想:“使人类成为人类的特质是好奇心。”

当然,你也会不再是曾经那个少年,好奇心变得克制,开始承受现实的重担,体验困惑彷徨,江湖夜雨十年懵懂,仍然点不亮自己的那盏灯。人到中年,或者恐慌虚度青春的你,对于这个变化太多的世界,心生恐惧再非常正常不过。去读逃避现实的科幻小说,于事何补呢?

冈恩在《科幻之路》里给过我答案,可惜,我曾经忽视了它,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光。如今,希望你能仔细倾听他说的话:

科幻小说是关于人类的。人们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种族,属于世界的一部分。

兜兜转转很多年后,我在思考科幻小说写作的底层逻辑时,看到冈恩说的接下来一段话,终于为我揭示了这句话所说的意义。

“詹姆斯·乔伊斯把短篇小说的‘顿悟’定义为以新的视角展示事物面貌的认知瞬间:‘事物的灵魂、它的一切,跳出外表来到我们面前。’在科幻小说中,顿悟通常不在于揭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而在于揭示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其他人、其他生物、与他的造物之间的关系。”

回头想起《科幻之路》如此多的故事,其实都在讲同一个想法: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永远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将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意义,必然来自这个世界如何留下我们曾经有关系的那些部分。在这个瞬间,我理解了很多,也放下了很多。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这个瞬间,说服自己和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的瞬间。

阅读科幻,阅读各种各样的科幻,阅读完全超出你预期的科幻,就是让你不断体验关系的可能性,让你试着去想象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我不知道你将会得到什么答案,甚至是否找得到答案,但是这一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那个时刻,无疑已经足够迷人。大刘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的幸福在于迷上什么东西。

这种寻找自己可能属于某种东西的过程,就是热爱本身,它不需要结果,就足够让你感觉人生的快乐。

你也许是孩子的家长,或者即将步入中老年,你认为科幻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最新的想象才是最好的,过去的作品只能进入博物馆,或者成为文学系的教材。也许你是对的,但也许世界和你想的不同呢?

科幻小说是关于变化的。研究的是变化对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影响,因为变化可以投射到过去、未来和遥远的地方。

历史滚滚向前,但是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其变化都来自上个时代的选择。我们关心眼前的可能,就要理解过去对未来也就是现在的看法,正如奥威尔在《1984》所说:掌握现在的人控制过去,掌握过去的人控制未来。你必须理解“未来”这件事的历史逻辑,才能为你的下一代作出不得不做的选择。

冈恩在《科幻之路》里预测了中国科幻的飞速发展,提出现代化冲击将会带动对科技变革的关注,正如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没有把科学技术的变革看作对传统的威胁,而是改善生存条件的机会。他相信在其他地区,基本情况没有改变,科学技术还会是变革的工具,而科幻小说仍然是表达变革的方法。果然,这一点日本、中国都经历了,其他地区只要进入整体现代化进程,也将会必然经历。

历史的书很多,但是关于“未来”的历史,就很少了。在《科幻之路》中体验这一切的发展,你将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世界逻辑。

最后,我善意地提醒你,虽然你确实看完了这套书的话,肯定不需要我的提醒,但是这个想法我相信也同样重要:

科幻要求你必须对宇宙的本质、对人类的命运、对别人的选择,保持开放的态度。

如今的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冈恩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一直在推行一个口号,这提醒我,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不是理所当然的。他说,让我们通过科幻来拯救世界。他曾如此解释这句中二的口号:

“从遥远的过去到遥远的未来,这是连续一体的。当前的决定和行动,关系到我们的后代将居住的未来。需要强调对物种的关注高于对我们自己或群体的关注,强调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的意愿,以及普遍的善意。威尔斯说:世界是教育和灾难之间的竞赛,我认为科幻小说是这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幻之路永远不会走到终点,正如未来永远都会有新的样子。我已经走在了自己选择的路上,希望这套书,可以帮你找到你自己的路。

附:再版手记

时间,是文化事业中最难加速也最易消失的东西。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多体会到这一点。无论是曾经试图用热情、金钱、资源去加速时间的尝试,还是曾经错过再也无法追回的机会,或者是不愿等待兑现而提前退场的才华,在各种地方一再重复。

时间公平地对待我们,也毫不留情地离开我们。所以,那些用掉自己的时间,帮助我们留下时间碎片的人,是珍贵的财富。记录历史,提醒过去,哪怕它们是粗糙的、幼稚的、充满遗憾的,但这些事情记录下一群人、一个领域、一个概念。这些记录,最终组成了我们的文明,这些记录中,也包括《科幻之路》。

为什么要再版这套书呢?我其实一直也不知道原因。因为对我来说,它的存在在我的生命中理所当然,无法想象再也看不到这套书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些年来,光是第一版我陆续买过将近十套,因为总会有人需要看到这套书,无论读了多少,愿意拿走这样一套书的人无论如何也是值得拿走的。陆陆续续,第二版、早期的双语摘选版、两个海外版本,都出现在我的书架上。我把它用在课程里,放到各种各样的案例中,它也正如一开始编纂时预设的目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广大的市场,这套书逐渐消失在视野中。首先第一版已经只剩下旧书,而第二版很可惜没有更新译文,因此知识性错漏没有更新,而且因为艰巨的版权问题还缺少了篇目。这导致对于正处于科幻大发展时代的新读者来说,需要《科幻之路》这样一个快速理解科幻领域的入门读物时,它却遗憾缺席了。

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科幻之路》

所以,当科幻有机会吸引更多资源和关注的时候,对我来说,再版这套书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只要时机成熟,直接开始做就是了。

究竟是哪一天取得了冈恩的同意,即使去查看邮件也不可能确认了。2016年WorldCon,在堪萨斯城见到冈恩的时候,问了很多问题,但我已经不记得是行前就已经谈妥了这套书的再版,还是当时谈及此事。时间的威力,就是如此。但是肯定2017年重访堪萨斯,在Gunn科幻研究中心的时候,这件事已经谈妥,一切都蓄势待发。

在堪萨斯见到冈恩

当时我的一切考虑只是要开始启动这个过于庞大的项目,至于如何完成,以及这个项目到底能实现什么效果,其实我并没有考虑过。幸好,科幻这个行业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它只留下最理想最强大的人,可以在现实中站稳脚跟,而且还能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在内部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套书要花多少钱的问题,当然做预算是要做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一次考虑过它是否合算的问题。我无意给大家算账,只能说很多问题是不应该用金钱,哪怕确实是很多金钱,来衡量的。而从始至终,从公司创始人姬少亭到每一个实习生,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情。得到支持,是这套书的第一个幸运。

而第二个幸运,是译林出版社愿意接手,吴莹莹编辑靠她强大的意志力,毫不犹豫地把这本书的出版确认了下来。其实我很难指望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样大的科幻历史篇目选集,因为这套书确实更服务于对科幻感兴趣的人群,而不是普遍性的大众读者,甚至我想过,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免费发布在网上,但是至少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不仅如此,我也不知道那些第二版就无法谈妥的版权,即使找了冈恩帮助也很难解决的缺失篇目,要如何处理。我甚至已经开始接受这个现实,就是我们再也没办法重现它完美的样子。但是吴莹莹女士和译林出版社,以超越我想象的能力,解决了我完全没有办法的问题。如今,它修正了第一版那些受限于时代不得不出现的小疏漏(当然,郭建中老师在当时完成的这项工作是无法想象的,是造福一整代中国科幻人的伟大功绩),完全重现了它原本的样子,投入了巨大的设计和营销资源,让新读者随时可以买到,这是我从未敢梦想过的结局。得到赏识,是这套书的第二个幸运。

最难的是第三个幸运的出现,因为它首先来自我的不自量力。我曾经幻想还可以参与这套书的细节管理,甚至试图在新的版本中提供更多的历史注解内容,但现实无情地将其打碎。而这时,一个恰好进入科幻行业的人,东方木,成为让我脱困的选项。那时她是刚接触科幻的编辑,拥有我希望可以帮助她成功的直觉和热情。但是任何一个领域,光有直觉和热情是不够的,最难的就是时间,也就是经验和耐心。所以,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我自己工作庞杂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多是寄希望于这套书可以帮她更快获得经验和耐心,我决定把这个项目的翻译工作交由她来管理。我的幸运是,如今来看,显然是我那时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当然今天依然如此)。最后她所完成的事情,超越了我的期望,她所有表现出来的并非我以为的,但是可以更好地解决我想要解决的问题。从上手到分配,翻译到校对,退出和重来,争吵和选择,这是她可以自己解决或承受的问题。我现在知道,我的能力边界远无法到达这样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东方最后可以咬着牙交出所有的稿子,而我选择把开启了的工作交给别人。如果没有她的适时出现,这个项目可能在我自己的手里还远不能截稿。相比之下,我更适合做个带路的向导,而东方这样的科幻人,才是建设铺路的工程师,她和所有参与其中的编辑、翻译、校对、资料提供者等所有人,用自己的热情、汗水、知识、情绪、健康,一砖一瓦为下一代科幻读者打造世界。得到这些投入生命的人,是这套书的第三个幸运。

其实这套书最大的幸运,是人类身上的那微弱但永续的光芒,因为它真的随时好像都要熄灭。现实的世界是艰难的,尤其是那些缓慢改变你的东西,你总会觉得它似乎是默认的存在,自然而然。但靠激情和押注,靠努力和技巧,靠资源和金钱,所得到的东西,也会随时失去。中国科幻从《三体》走向全民到现在不过十余年,好像已经几起几伏,我们身在其中,冷暖自知。在无数个角落,曾经出现过的几十几百个科幻平台、公司、团队,都已经消失不见,如今除了我手机里再不更新的那些公众号,几乎无人知晓他们曾经的野心和数据。《科幻之路》这个项目,几乎从我们创业一开始就宣告启动,直到今天终于面世,几乎恍如隔世。时间,再次展示它的威力,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仍然在艰难地保持商业项目和基础培育工作的平衡,东方木已经经历了大平台的磨练并开始了她自己的创业,而冈恩大师于2020年95岁高龄辞世,很遗憾我们完全赶不及让他看到又一版本的问世。这些变故和流散,让这个项目也出现了很多裂痕,无论是一些译文版本的争议,以及这里要郑重声明的编辑署名问题,都是不该出现的遗憾。

首先是关于译文的争议,其实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做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和对比,词汇表和作者作品的资料均进行了整理,在寻找译者的过程中也开展了相应的阅读分析工作,可以说尽可能让所有人都为项目作了准备。随着项目开展,一些作品的新译本纷纷面世,这些信息也一一更新,因此最终我们对译名的选择,是基于全部已知信息下的选择。在这一基础上,最后的选择无论存在何种不足,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结果。

然后在这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中,未来局编辑署名出现了错误,署名的来源是之前出版合同的模板内容,本应在付印前完成确认工作的惯例,这一次被遗漏。我们和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无法解释的错误,向东方致以歉意,并将立即更正:

实际署名应为“翻译监制:东方木”,并无其他未来局编辑参与编辑工作,这一信息将在即将更新的第二印中更正。

此外,也遗漏了项目参与人的致谢信息,在此一并发布如下:

在翻译本书的工作中,最后未能署名(或说译者身份之外的署名)的参与者包括:

朱红,协助整理所有原文文档和目录。王知易和零始真,比对了第一卷小说部分的已有经典译文并进行修订。三丰,在香港的图书馆查阅已有的港台版译文,并收集了相关译文的译者或出版社联系信息。(以上工作均为无偿)

在翻译非虚构篇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原文有纰漏或谬误之处,在与原书编者冈恩沟通之后,予以修改。穆童、何锐、憬怡、赵佳铭和Mahat在这些翻译与核查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考虑到这些工作对责任心和能力的极大要求。

成书时,参与校译(校对)工作的人员都没有署名,但承担了繁重的校译工作,对确认及丰富词汇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位,何翔、黎茵、万年看客和左美玲均承担了相当的校对工作;以及其他校译较少篇目的人员,此处不一一列举,在此特别向所有人表示感谢并致以敬意。

这些裂痕,弥补也无法抹去,我们将会背负它,带着它继续走我们选择的路。而它将会和新版的《科幻之路》一起,提醒下一个将会担负其它的人:这是一条艰难痛苦而且多半留下遗憾的路,你将会付出你的一切,而得到的微乎其微,你是否真的要上路?

在时间的这头,我先感谢你走上这条路,感谢你让我们的人生得以融入那道微弱的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