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7日南通讯 金秋的徐园大地犹如一幅多彩画卷,这里有河,碧波晶莹,淙淙静流;这里有田,千顷沃野,稻浪似金;这里有景,亭台游园,天然氧吧……一处处美景,呈现出过去一年刘桥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建徐园村特色田园的累累硕果。
下活“产业棋”,打造“特色徐园”
徐园,因产业而富,因产业而旺,因产业而强。
走进和园盆景艺术研究院,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盆景,珍珠罗汉松、黄杨等花木高低错落,虬枝盘曲,姿态动人。“这是收藏级精品罗汉松,扭曲转折多变,整体布局清晰,冠幅饱满……”在研习室内,盆景教学师傅正忙着向前来观摩学习的农户介绍盘扎技术。小盆景撬动“大产业”,每逢周末,和园都会吸引不少外来游客前来展览区、温室花房观赏,驻足研习室观摩学习。通过将培育加工技术传授给村民,徐园村已成功带动和园周边近30户农户参与到盆景种植和销售中,沿线庭院已经形成“一户一美景、一线一风光”的美丽格局。
近年来,徐园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发展了以和园盆景艺术研究院的盆景观赏、品正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果蔬采摘、御福园药业为代表的中药种植、省级龙头企业嘉安食品的农产品加工、龙泉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锦鲤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格局。
携手农业经营主体,徐园村对发展电商农业和加工业给予种植指导、提供设施服务、帮助品牌营销等形式,加快实现产业链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在镇村两级的牵线搭桥下,徐园村牵手南通电视台“乡村振兴路”栏目组,用在线直播帮助农产品品牌“徐园味稻”“嘉安”“通葡”一炮打响。依托葡萄产业,品正家庭农场借助发展特色田园的政策东风,开设网店,拓宽销售渠道,做到订单接收、快递打包、运输到达顾客手中,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去年我开始在村里承包桃园,自己还种植圣女果销售,一年下来,收入超过20万元。”经营户老邹雄心勃勃,计划在特色种植、农产品销售之外,丰富和提升特色旅游采摘项目,走上致富路。
徐园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通过产业发展,徐园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增长率达90.9%,让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成为了现实。更多好日子一步步走来,2021年,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模种植,徐园村一跃成为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全村共有家庭农场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规模经营比重达90%以上,促进带动600余人就业。
筑牢“生态底”,建设“美丽徐园”
徐园,因生态而美,因生态而兴,凭生态而立。
在徐园的四季版图里,绿和蓝是最不能忘却的颜色:无论是刘新河、前进河两岸,还是田间巷陌,都是深浅不一的绿;高远澄明的蓝天里,清澈通透的河水里,都是浓淡相宜的蓝。秋日阳光下,沿着宋金路的彩虹路一路向北,连绵的稻田正转向金黄色,一栋栋充满农耕田趣的小楼鳞次栉比,游人在垂钓平台上饶有兴致地挥杆钓鱼,一幅人气新农村的丰收图景跃入眼帘。
徐园村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致力塑造优美和谐村庄风貌。近年来,对全村20条36公里等级河道进行清淤打桩、坡岸绿化,并修建观景平台、打造河道景观。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以河养河”长效管护,促进实现河道规整、水体清洁、生态平衡。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实施,如今的徐园村不仅实现19条主干道硬化率100%,还建成2条6公里的四好农路,实现了道路由“通”变“畅”。通过加大投入,徐园村集中区建成日处理6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雨水管网和数字广播电视均实现全覆盖,家家都有自来水入户,户户通上有线电视,实现了设施实现由“散”变“强”。通过绣花功夫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徐园村的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每逢夏秋收获季,村干部们跨上小电驴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秸秆禁烧禁抛和废弃农药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宣传,实现了管护由“有”变“优”。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不断重塑,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徐园款款走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徐园村让群众既能获享丰厚的物质生活,又能看见蓝天、触摸绿水,看见沁人心脾的幸福“成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传承“非遗魂”,雕琢“魅力徐园”
徐园,因非遗而生动,因非遗而欢腾,因非遗而绽放。
一抖板鹞骨架,一松风筝牵绳,一只六角造型的板鹞风筝在众人面前徐徐升起,板鹞哨口迎风响起,奏起空中“交响曲”,牵动在场人思乡的心弦。随着特色板鹞随风升起,放飞的是“非遗”文明,牵住的是浓浓思乡情。这处人气聚集的板鹞风筝传习所位于徐园村村史馆,这里专门陈设展示“刘桥三绝”之一的板鹞风筝,游人可以在此体验墨染板鹞的扎制过程。
数不清这是于海涛第几次向游客展示自己制作板鹞制扎与放飞技艺了,身为著名的“板鹞风筝”爱好者,他制作的七星折叠新型板鹞曾在上海世博会江苏馆活动中广受赞誉。“我爱板鹞文化,也想尽己之力助力这项‘非遗’发扬和传承下去。”于海涛深情告白。
墨染板鹞随风起,一根纤绳系乡思。徐园村以保留特色风貌为着力点,就地取材,用好“本地料、自家树、当地物”,利用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建设集休息、直播、老物件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村史馆。白墙黛瓦的仿古建筑内陈列展示着村民积极贡献的老物件,充满怀旧气息,游人可以在农耕文化的演进中看到徐园村的发展变迁。村史馆外的游园用乡土石材、木料、磨盘等元素打造而成,特色鲜明,极具乡土气息。庭院正中两人环抱的老枣树见证着岁月更替、新老传承。
板鹞哨声滋养徐园,文化血液加速流淌。“非遗”文化的传承要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徐园村在传承板鹞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非遗融入群众、融入生活的路径。在徐园村头巷尾,板鹞元素随处可见,它们化身为道口憨态可掬的吉祥物、路面指路的标识、承载标语的道旗,融入全村,星罗棋布的宣传小品更贴近群众、更融入生活,彰显徐园的特色和人文关怀。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徐园村以“保留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为原则,加强村庄土地利用统筹集约管理,集中规划土地满足村民住房需要,拆除破败房屋和危房,使得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老村庄有了新面貌。
劲吹“文明风”,培塑“幸福徐园”
徐园,因文明而精彩,因文明而和谐,因文明而幸福。
走进徐园村,更多文化标签闪耀:党建小游园临水绽放,乡村大舞台洋溢歌声与微笑,彩虹跑道、五人制足球场成为群众的热门打卡地;一面面“空白墙”变成“文化窗”,一盏盏路灯插上板鹞“翅膀”;农民丰收节、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演出此起彼伏,全村无处不飞歌,向外传递徐园善治、彰显徐园风范、诠释徐园精神。
坚持党建领航,徐园村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全村形成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的社会文明风尚。村两委常态化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凝聚共识推动全体人员以拼搏的状态投入创建工作。走村入户宣传创建、收集意见,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支持度。通过“网格服务团”,一年来排查录入系统动态事件数1440条,处理民生服务事件680起,管理效能显著。
坚持创建利民,徐园村坚持多元共治,组建了一支以党员、村民代表、乡贤等为主体的智囊团。今年累计召开村民议事会20余次,围绕重大事项提出合理化建议42条,不断提升民主议事水平。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效能,做好疫情防控、活动开展等各项事务,重点推进关爱老人、儿童、困难家庭、残疾人志愿服务,传递人文关怀。组织村民建立道德评议会,推进村域治理现代化、文明化。通过村民议事会、美丽庭院评比、星级清洁文明户评比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民摒弃不文明陋习。新增墙绘宣传移风易俗,这些文化墙,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每季度走村入户开展美丽庭院及清洁文明户评比活动,凝聚创建合力,群众参与率达95%,星级文明户挂牌率达65%。
坚持创建惠民,徐园村丰富活动载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宣讲活动和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徐园村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实施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活动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让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通过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绘文明画卷,看一树花开。
如今在徐园,文明早已融入到村民的点滴变化里:垃圾分类亭前,“垃圾不落地”的宣传标语,远不如随手盖桶的行为醒目;餐桌上,“光盘行动”已成为大家的“就餐新礼仪”,村规民约深入人心。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集聚人才,在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中淬炼干部,在基层治理中凝聚群众……徐园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特色田园创建的道路上。让徐园更具特色,让生活更加美好,始终幸福着群众的幸福,是徐园村对群众的不变承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徐园村永不止步的追求。(臧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