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2日 第 05 版)
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期大家谈着重探讨协同育人话题,期待更多力量参与到教育强国建设中来。
——编 者
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吴盛雄
家校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方能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近年来,福建开放大学强化数字赋能,着力打造“百万家长同上一堂课”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开办“开学家长第一课”讲座,开设“大手拉小手,适应新学期”“家教得法,健康成长”等课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学校将优质、专业的家庭教育资源送达千家万户,便于家长掌握科学育儿之道、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协同各方力量,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孩子们的成长将更加健康快乐。
(作者为福建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
书写产学研大文章
欧阳宏伟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促进产学研协同,有助于实现多方力量和资源的高效整合。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创新机制,打破各类要素流通的壁垒。在浙江,高能级科创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浙江大学牵头建设的良渚实验室,一名95后博士后的项目不仅获得了研发资金支持,还能获得高水平指导,以及用于科研的临床样本等,研发周期大大缩短。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等为牵引,融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充分激发。
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搭建好链接各方的平台,高效聚合创新要素,就能更好推动产学研协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作者为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精准对接实践需要
庞 卡
今天,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如何培养满足实践需要的人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个重要方法。
只有深入调研各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人才技能缺口,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才能确保专业内容与产业实践紧密相连,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设40个新专业,正是响应实践需求作出的变革调整。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各方面的事。政府部门为教育与产业协同搭建制度框架,提供资源保障与政策激励;学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支持……凝聚协同育人合力,人才培养就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将拥有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标签:
责编:孔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