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最被低估的单元,今年又有大惊喜

上海电影节最被低估的单元,今年又有大惊喜
2024年06月20日 16:47 影艺独舌

有一个秘密。媒体记者每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看片量最多的单元,并非主竞赛单元,而是亚洲新人单元(以下简称“亚新”)。

主竞赛单元基本都是成名导演,经常还有大明星,票很难抢。

“亚新”不仅票好抢,品质有保障,而且每年都能“刮出大奖”。因此特别受欢迎。本届入围的11部作品,在上影节上全部为世界首映。

2004年上影节设立亚洲新人奖。2015年将2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升级为6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2023年更名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亚新”至今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

二十年间,点点星光成就灿烂星河,年年惊喜焕发朝气永恒。

“亚新”是从上影节产业论坛下属板块慢慢成长起来的,一直以发现与扶持亚洲电影新人,推动亚洲电影文化交流,促进亚洲电影散发多元活力为己任。

首届评委一共有3人,分别为来自美国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中国著名导演黄蜀芹、日本电影史学家佐藤忠男。

第1届“亚新”颁奖现场

随着上影节和“亚新”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资深行业翘楚参与到评委队伍里来。贾樟柯、田壮壮、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奉俊昊等中外名导都曾担任过“亚新”的评委。

如今活跃于亚洲各国的许多中生代导演,都是从“亚新”被世界和业界认识,并走向更大的成功。如中国大陆的宁浩、万马才旦、高群书,中国台湾的林书宇,伊朗的叶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

有趣的是,以《光荣的愤怒》在2006年“亚新”一战成名的导演曹保平,十几年后,担任了今年的“亚新”评委会主席。

二十年间,“亚新”累积入围作品数早已破百。报名地区也从东亚电影大国扩散到整个亚洲地区。

这里欢迎一切新创作、鼓励一切新想法。这里曾收到过年近八旬的日本导演完成的处女作,也曾经给年仅10岁的中国小朋友颁发过“最佳男演员”奖项。

能够给亚洲电影“新力量”搭建舞台,助力亚洲影片质量和数量的提升,是“亚新”的骄傲。为人类电影史提供不同视角,输送多元文化,也是“亚新”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庆祝20周年,今年上影节举办了特别展映活动“亚新二十年”。影迷可借机与《我没有生气!》《0.5毫米》《初恋未满》《到阜阳六百里》《云的南方》等“亚新”往届获奖作品“重逢”。

6月19日,上影节还举办了金爵论坛:亚洲电影沙龙。

在第一场圆桌座谈上,曾经在“亚新”获奖,崭露头角的伊朗导演雷扎·多尔米希扬,中国导演李霄峰、刘娟,以及“亚新”创始人、独立制片人、策展人沈暘一起,以“亚洲新人·共同成长”为题,分享了电影新人在创作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李霄峰以自己拍摄处女作《少女哪吒》时的经历为例。他坦言,虽然电影节发的奖金难以满足一部电影全部制作成本。但如果作为创作者,第一笔资金来源于电影节,那意义重大,“它让你在业界扎根。”

第二场圆桌座谈则邀请到了黄建新、岩井俊二、川村元气、江志强、李捷五位重量级嘉宾,以“亚洲电影新浪潮”为议题,共话“亚新”对亚洲电影产业的意义,并围绕电影创作与新人培养展开探讨。

五位大咖不仅展望了亚洲电影的新征程,而且表达了推动亚洲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决心。

黄建新表示,现在亚洲涌现的年轻导演,语言壁垒比老一代导演小了很多。他们大都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交流,这就使得国际合作电影项目变得越来越容易、便捷。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兼备专业背景、语言能力、国际视野的年轻导演,可能是中国电影未来十年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亚新”这样的平台,有助于行业不断地去挖掘年轻导演的可能性,也有助于亚洲电影人才在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

今年“亚新”的11部入围影片已经陆续亮相。探讨女性如何面对孤独的哈萨克斯坦影片《燕子》,半纪实手法的日本影片《乡野》,伪纪录画风的伊朗影片《一屋三夜三谋杀》,长镜头呈现时空迷幻的中国影片《栖身塔》,以及讲述白化病女孩成长之路的印度影片《异羽之鸟》,都已在社交媒体引发影迷们热烈讨论。

相信二十年会成为“亚新”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它还会继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上影节“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办节定位最直接的体现。

【文/满囤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