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的真正开始?

经济复苏的真正开始?
2023年09月17日 20:13 蓝白爱吃方便面

9月快过完了,是时候聊聊宏观面了。

过去几天消息也不少,有意外的降准、MLF超量续作、14天逆回购重启降息。

还有,8月的经济数据也公布了,各项指标都比预期的要好。

一边是工具箱里出不完的牌,另一边是开始触底反弹的经济,看起来很有一些“双向奔赴”的意思。

今天咱们把这些消息数据捋一遍,能对现在的形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当然,巴菲特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大概意思“经济学不过是娱乐大众的东西,如同综艺节目一样”。

我记得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曾经自嘲,发过一个对联。

上联是: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

下联是: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

横批:经济分析。

所以看这类视频就是图个乐,权当是丰富见闻,就像之前看到一个很难绷的评论:如果有一天跟大家一样吃糠咽菜,多少能知道自己为什么吃糠咽菜。

先看工具箱掏出什么招了:

9月14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平均存准率已经降到了7.4%的水平。

9月15日,MLF超量续作,净投放1910亿,利率持平;但14天逆回购中标利率1.95%、比上一期降了20BP。

不了解这些工具的同学,看到准备金率,MLF,逆回购就头大,可以理解。

准备金,是银行存在央行手里的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

不同银行的存准率是不一样的,比如这次降过之后,大行的存准率降到了9%,中小行降到了7%。

那显然,存准率降的越多,银行手里的钱就越多,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就越多。

这些钱,经过银行-企业-居民各个环节的流通创造,不断放大,成为“广义货币”。

MLF,是央行借给银行的钱,到期收回来,期限久一点,一般是一年。

逆回购,是央行买银行的证券放出资金,到期再卖回去,期限比较短,常见的是7天。

一句话:降准、MLF、逆回购,都算是一种“印钞”方式。

准备金率降的越多,MLF投放的越多,逆回购做的越多,放的水就越多,印出来的钱就越多。

那我们看这一次的降准、MLF、逆回购,释放了哪些信号呢?

1,降准是“小步快跑”,别看一次只降了0.25,但架不住降的次数多,周期长啊。

注意,去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原行长说过一组数字:

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实施了降准13次,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到了大约8%,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约10.8万亿元,M2从2017年末的近170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底的260多万亿。

而这一次,是2023年内的第二次降准,又释放了5900亿。

也就是说,从2018年至今的这一波降准周期,已经持续了足足15次!

这一轮超长的货币宽松周期,还在以“小碎步”的形式在继续。

2,MLF是超量续作的,9月15号,MLF到期4000亿,却投放了5910亿。

14天逆回购这个工具,从年初到现在一直没有动用过,时隔8个月重启又降了利率(当然这次属于“补降”,不用过度解读。)

利率升降,关系到资金的价格。

投放多少钱,关系到资金的数量。

这么来看的话,降准、MLF、逆回购,这几种印钱方式,这几天攒一块上,五个字总结就是:加量没降价。

如果是量又多,价又低,那理解成放水,也不是不行。

如果是量多了,价没降,那只能理解为“克制”的放水,克制的“印钱”。

这跟很多人理解的,要么就大开闸,要么就憋着的方式不一样。

为什么货币政策选择用“小步快跑不停歇”的方式来印钞?

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最近,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为什么要重启14天逆回购,从月中到9月底,恰好能覆盖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加上跨月和季末,这一段时间取现用钱的比较多。

还有税期的缴税高峰,银行在季度末的资金考核,当妈的多给儿子们塞点零花钱,很正常。

当然还有净息差的原因。

9月25号存量房贷利率就要调整了,本来银行净息差就已经降到了1.74%这个低于“警戒线”的水平了,再割这么大一块肉怕银行顶不住,国盛证券测算说,这次降准释放的5900亿,能直接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约52亿。

第二个原因,可能跟8月的经济数据有关。

8月份的经济数据是15号公布的。

大概扫一遍,生产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消费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投资端,1-8月固定资产投资稍微弱一点,但8月当月的增速,也比6月和7月要好。

三大环节,消费最强。

看社消数据,跟暑假出行有关的非常强,地铁客运量,航班,餐饮都不错,包括之前跟大家聊电影院和酒店涨价,都因为“被憋坏了”,这并不意外。

李奇霖的报告,重点提示了一个很积极的变化,是商品消费。

通讯器材类,汽车类,化妆品,金银珠宝,服装鞋帽都上升了,毕竟到了开学季嘛。

还有保交楼推进后,竣工的楼盘多了,带动家具家电消费也改善了。

生产和投资为什么也变强了?

可能跟出口降幅减缓有关系,隔壁具有预言效应的韩国“金丝雀”,PMI也开始触底回升了,这个世界是不是要走出这一波出口至暗时刻了?

谁也不知道,但好转总能给人一些希望。

也跟行业带动有关系,比如大基建的投资增速达到了9%,公用事业、交运、水利增速都很高,看身边就知道了,夏天我们这到处都在围挡修路改管道。

比如下游的汽车,投资增速飙到了18%。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越激烈,出口的汽车越多,汽车区的播放量越多,汽车UP接的商单越多,行业表现就越好。

还有就业,虽然看不到16-24的数据了,但统计局明确说了“青年就业在改善”,原因很简单,看往年的季节性表现,毕业季过去了,就业形势会比6月和7月集中找工作要好一些。

多的就不说了,看起来,形势似乎一片大好对不对?

那央行还何必使出浑身招数,想办法在保证不大放水的前提下默默的克制的“印钱”?直接让经济自己修复不就行了?

数据要看怎么比,跟6月7月比,还是跟以前比。

下面聊点“泼凉水”的东西。

1,需求还是不太给力。

广发刘郁的报告说,PPI环比涨幅集中在原材料和采掘业,但重要的中间环节加工业,还是负增长。

投资、出口和零售三个需求指标,加权同比只有2.0%,比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的5.9%,要低的多。

2,民间投资和房地产,老大难。

8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0.7%,比7月的-0.5%,继续放缓。

但是国有控股投资,累计增速达到了7.4%。

8月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地产投资看起来比7月强,实际上还是趴在地上抽搐几下的水平。

民间投资和房地产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

比如上海今年发的数字,“十三五”以来,上海的民间投资结构,房地产占比从“十三五”初的77%下降到71%。

工业投资占比,从12.7%上升至14.6%。信息技术、社会事业投资占比涨到了9.1%。

房地产都成这样了,还能占到民间投资的七成,这什么概念?

这个大块头,对经济来说太重要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央行为什么要维持货币宽松,只有一个解释:

现在复苏的还不够,远远不够。

如果只是看到一点点数据的好转,就认为是“反转”,政策的刺激停了,工具箱不掏新东西了,“反转”又变成了“反弹”怎么办?

申万宏观有篇报告,给出了一个形容词,现在属于“N型复苏”第三阶段。

年初那一波,属于N的第一笔,刚放开感觉啥都强,售楼部里挤满了人,做民宿的笑开了花,出口还是那么强,今年必须有戏啊。

谁知道567仨月,明显各行各业开始过的吃力了,钢材水泥玻璃卖的不好,新房二手房成交下降,旅游人数是上来了,客单价变低了,出口也开始感受到了海外的寒气。

看8月这个形势,加上降息降准,调存量房贷利率,放开限购和认贷,调印花税个税,大招不断,又有点好转的迹象了,很像“N”字要划出第三笔,复苏要开始第二波。

我们能从央行的动作看出来的是:

不要低估国家的决心,现在政策的决心非常大,能不能开始复苏第二波,能不能顺利划出第三笔,不达到理想的效果,手里的牌根本出不完。

在2023年,我们会对互联网上标题“重磅”这两个字免疫,麻了。

今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前天朋友跟我说,看到一个外卖小哥,顶着秋老虎中午的高温,抱着头在路边睡着了。

夏天一个夜里,都快1点了,我看见一个女骑手匆忙的身影,她也有孩子,也有家庭,谁会愿意这个点送外卖呢?

身边有不少朋友做地产相关的,做施工的,甲方的,设计的,干装修的,有的几个月都没收入。

上一期眉笔和苹果15视频里,蓝白做了一个投票:

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大部分人都说,是选择更重要。

如果工具箱出的牌更多一些,经济复苏能更顺利一些,各行各业的工作机会更多一些,宏大叙事下的茫茫众生,也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付出徒劳的、毫无头绪的努力。

每一个看到这里的陌生人,希望你在9月以后会过得更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