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的热搜,“含茅量”有点高。
酱香拿铁火的一塌糊涂,酒心巧克力又来了,更离谱的是还有酱香大床房。
我斗胆畅想,下一步是不是要开发酱香大平层,酱香滨湖洋房,酱香名居华府?
一进小区就一股酱味,不同单元楼栋的业主们,按购买单价闻到的酱味都不一样,有迎宾味的,有王子味的,有46的和53的,越级实现房地产业的“百人百酱”。
你看,再这么整活儿下去,拿铁带来的绝佳营销破圈案例,反而会变成败好感的离谱操作。
热搜都在说茅台把自己玩成了“料酒”,高端奢侈品被网民戏谑,这是茅台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飞猪头一天还信誓旦旦宣传带上酱香大床房的词条,茅台赶紧打脸要求整改,飞猪就含泪发声明,说这事跟茅台集团没关系。
和德芙联名的酒心巧克力,每颗添加2%的53度飞天,经典2粒装卖35块钱,减糖2粒装卖39块钱。
1颗巧克力的价钱,能买一杯酱香拿铁了。来4颗,都能买到眉笔了。
茅台贵,巧克力贵,还是眉笔贵?
这多么年来一直是这个价格,我是得好好找找自己的原因。
目前看最成功的联名还是瑞幸。
前些天瑞幸说原料断货,紧急采购新一批飞天,19号全国能陆续恢复供应,昨天我路过店里问了一下,还是没货。
都说这玩意是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中老年人的第一杯瑞幸,茅台想吸引年轻人,瑞幸想诱惑中年人,他俩领证了,结果全年龄段都随礼了。
没喝过酱酒的年轻人说,两口就想yue了。
没喝过瑞幸的中年人说,一点辣味都没有,还算酒吗?
好比《三堂会审伽利略》,传统火影快板《佩恩入侵木叶城》,《奥特曼败走三岔口》的感觉。
作为一个不敢说有酒瘾但经常爱喝两杯的白酒爱好者,作为一个很少喝咖啡只在蜜雪冰城买4块柠檬水和2块甜筒的消费者,今天蓝白想就着这个事跟大家聊聊:
为什么酒企这么急咧咧的做“年轻化”?经历了炒作、涨价、分化之后的中国白酒行业,现状是什么样的?从白酒消费的变化,又能窥见什么样的趋势呢?
这几年,卖白酒的都在抢着做“料酒”。
洋河,有隐藏款含酒的文创盲盒雪糕,和茅台冰淇淋一样。
汾酒也有联名的酒心巧克力,倒也正常。
最拼的还是泸州老窖,7年前就推出了定制味香水,2019年和钟薛高联名推出白酒雪糕,名字很有创意,叫“断片”。现在看销量,断片雪糕也断片了。
还和化妆品牌推出了“酒糟醒肤修护面膜”,这都什么鬼。
为什么酒企急于做年轻化?
只从表面数据上看,白酒的产量一直在变少,喝白酒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2022年1-12月,全国白酒累计产量671.2万千升,同比下滑5.6%。
看起来下滑幅度不大,但,这是2017年以来全国白酒产量连续第六年下跌。
相比2016年巅峰的1358.4万千升,直接腰斩。
年轻人不爱白酒,是明面上的事。
罗兰贝格的报告,如今中国30岁以下消费者的酒类消费中,啤酒占比高达52%、葡萄酒占13%、预调酒占11%、调味啤酒占7%、白酒仅占8%。
伴随着腰斩的产能,还有消失的酒企。
2016年,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1593家;到了2022年,只剩下963家。
这几年大家发现了没,不少曾经知名的地方白酒品牌,不知不觉间都没落了。
网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河南人和山东人,谁更能喝?
有人说山东人酒量大,但全靠低度酒。
有人说河南人能喝,是规矩多光把客人喝倒了。
谁更能喝,谁也说服不了谁,之所以老是把河南山东拿出来对比,那是因为这俩是全国闻名的白酒消费大省。
喝酒大省的酒企,却越混越差。
河南白酒市场年消费容量高达600亿,全国第一,豫酒只占30%,仰韶、杜康、宝丰、张弓、赊店都在没落。
山东曾经连续十几年白酒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现在的鲁酒八大金刚,什么琅琊台,景芝,孔府家,声量是越来越小了。
产量下降了, 规模萎缩了,喝酒的人变少了,酒企越来越少了。
看起来,酒企拼命讨好年轻人,是急于扩张受众群体,是为了守住腰斩的产能。
但是,但是,中小酒企消失的越来越多,白酒行业的规模萎缩,单单是因为年轻人不喝白酒吗?
当然不是。
又辣又难喝,酒桌上居高临下的亲戚领导,油腻的社会气和江湖味儿。。。
过去多少年,年轻人都是不喜欢白酒的。
7年时间产能腰斩,绝不是简单的“年轻人不喝白酒”的原因。
过去这些年,白酒行业规模急剧萎缩,赚钱却赚到手软,10年时间,利润翻了三倍。
尤其是2017年和2022年这两个年份,增长率逼近30%。
酒企减少的越多,产能下降的越快,赚的钱越多。
四个字:赢者通吃。
白酒行业内部有一个“T8峰会”,参会者是茅台、五粮液、洋河、老窖、汾酒、古井贡、郎酒、牛栏山。
这8家头部公司,占千家酒企产能的20%,45%的营收,58%的利润。
如果看大A的上市公司,茅台五粮液两大巨头,占到了全部酒企近8成的利润。
说好听点,这叫行业集中度提升,说难听点,这叫“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这些年,白酒的涨价有多离谱?
公开数据显示,2016-2020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吨酒价格从4.5万每吨左右,上涨至7.8万每吨,涨幅73%。
疫情三年,涨的更凶,白酒的平均吨价分别是7.88万、8.43万、9.87万。
在各行各业都难熬到极致的2022年,吨酒利润率一路飙到了49.77%,“茅五洋汾泸”五大巨头,年盈利总和首次突破千亿。
酒企们不断的涨价,压货,苦了一众经销商。
现在除了飞天,不管是普五,青花郎,还是井台,1573这些高端酒,都出现了价格倒挂,更不用说100-500之间的中端酒了。
不管是从电商渠道买,还是线下烟酒店买,哪怕不做活动,入手价也都比出厂价要低。
2023年一季度,19家上市白酒企业,存货增长的白酒企业达到了17家。
伴随着这一股涨价潮,还有酱酒炒作歪风。
前些年,我记得银习也就80多块钱,后来一路涨到了140。
茅台迎宾本来喝的人都不多,普王和金王子都是100-200之间的水平,后来一路涨到了快300,珍酒、潭酒、金沙也都摇身一变成高端。
烟酒店里各种酱酒牌子都冒出来,去买酒,老板不遗余力的介绍新上的某个牌子,看那做旧的包装都不敢喝。
《红周刊》的数据,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仅河南市场上的酱酒品牌就达1100多个,酱酒产品有3600多个。
资本大规模涌入茅台镇,开始炒作“产区概念”、“年份概念”、“工艺概念”。
朋友圈里远明酱酒刷屏,各大APP的广告位,遍布各种父女情深酿酒摆拍编的故事。
主播们在直播间嘶吼,给家人们送的9.9包邮纯粮酒。
这一场由头部酒企发起的涨价潮,异化成了群魔乱舞的投机盛宴。
现在我们似乎看到了结局:
库存积压,价格大面积倒挂,中小酒企逐渐消失,产能腰斩。
年轻化,各种联名,影响消费者心智的花式操作,背后真相只有一个:酒太贵,老酒鬼不够用了。
7年时间酒价翻倍,高价酒“后继无酒鬼”,这是白酒行业自己作的,锅不能扣到年轻人头上。
说好听点,这叫“高端化”,叫“消费升级”。说难听点,这叫“贪婪”,叫“拔苗助长”。
这一局涨价游戏快结束了,年轻化游戏又要开始了。
有时你不得不佩服酒企的算盘,透着一股诱人入局的精明:
你们不是说,年轻人活得越来越像中年人了么?
既然是中年人,烦了喝酒,开心了喝酒,下雨下雪了喝酒,风吹日晒了喝酒,爱上白酒岂不是顺理成章?
没有姑娘永远18岁,永远有18岁的姑娘,没有人能永远40岁喝白酒,但永远有40岁爱喝白酒的人。
想起姜文在圆桌派里说的一段话:
“iPhone是一个老人设计的。很多名牌都是岁数大的人设计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年轻人设计的。”
网络上的舆论,热点,偏好,言论,聚光灯都打在了年轻人身上,但这个世界还是老年人的,如同那一杯辛辣老练的白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