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播 | 姝璇
“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永远不要过手心向上的日子”;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女人这辈子一定要记住,谁也靠不住”;
这是不是你打心底里认同的话?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发现:
当你能独自挣钱养家,能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谁也不依赖后,你会在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疲劳,甚至身后空无一人的失落感。
当你能相夫教子,能伺候公婆,能包容一切苦难,谁也不诉说后,你会突然被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击中,崩溃大哭。
为什么很多女性会在“独立”这条路上走的非常艰难?
一方面,社会要女人独立、有“成长意识”,不要依赖别人。
可是,当你选择上进努力、自我发展,又有人说:“女人的天职是嫁人生子照顾家庭,就算你再优秀,没有家庭也是残缺的。”
就在这两种意识的矛盾夹击和裹挟之下,女性像一根蜡烛两头燃,一边被“独立”牵着走,不敢脆弱,但内心又渴望联结。
很多女性,不敢依赖另一半
再观察生活中,发现很多两性之争总是始于这样的偏见:
“女人可以靠男人,女人总想靠男人。”
这或许是对女性最大的误解和冤枉了。
事实上,很多女性默默接纳了伴侣的不可依赖,只身一人扛起了所有的难和累。
42岁的小施就是这样的例子。
她老公多年前失业,后来和朋友捣鼓创业的事,却一直没弄出名堂。这些年,他只管自己吃饱,家庭的开销全靠小施的收入支撑。
小施不给他压力,从不要求他改变,这让他心态更加放松,安于现状。后来,他即便有时手头宽裕,也不负担家庭了。
经济上指不上他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两人感情也很淡,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
工作上遇到奇葩客户,生活中遇到糟心难事,都是她自己消化和解决的。
她知道男人靠不住,所以把自己熬成了“男人婆”。
不仅如此,有些女性明明可以在某些时候试着依赖伴侣,却最终选择独自承担。
小如是个自由职业者,而且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全靠她一个人,所以收入不稳定。她老公是个创业者,收入很高,但他的钱并不会花在小如身上。
于是,她成了个有钱人家的“穷太太”:
对购物车里心仪已久的裙子,她看了又看,无奈囊中羞涩,又不好意思开口让老公买;
心里有一堆计划:想读个MBA,换个手机,去向往的地方旅行……都因缺钱而搁置。
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让你老公支持你?”
这时,她会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合理化自己的选择:
“他会爱我,也许就是因为我的独立。”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还是靠自己踏实些。”
但其实,她似乎是敏感地探触到了对方的期待:他希望自己是个省事的女人、要付出更多,索取更少。
而对独立的合理化,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更是在防御依赖背后的焦虑:
我要是问他要钱,他会不会觉得我很麻烦,一点也不独立?时间长了,会不会嫌弃我?
我如果经常示弱、想依赖他,我是不是变成一个没价值的女人了?
可是,如果一直藏起自己的脆弱、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呢?
最明显的感受是,会慢慢与真实的自己“失联”。
为了假装“我很好”,不得不戴上假面具。但是,长久无法表现真实的情绪,人会感受到空虚迷茫,像个“空心人”一样。
但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埋葬”了。
情绪找不到出口,慢慢都会变成对自己身体的攻击,滋生很多慢性疾病。
同时,和伴侣的真实连接也渐渐消失了。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在关系中,对真实情感和需求的忽略和无回应,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绝境。
时间长了,由于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即便身边有个人在,很多核心层面的感受也无人看见和共享,感觉孤独无助,并会积压大量的愤怒和失望。
进而,在坚强的表面下,生出很多的悲凉:
人性真的靠不住啊,我能相信谁呢?
为什么我没人疼呢?难道我不配吗?
其实,这样的独立本质上是一种“假性独立”。
一旦感受到自己需要别人,就会激活内心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
为了避免体会到这样的感受,就需要把自己武装得无比强大,拒绝依赖他人。
于是,你假装自己什么都能搞得定,是个女超人。可是,你明明很累,内心千疮百孔,渴望有个可信赖和依靠的肩膀啊。
不敢依赖的背后,藏着失望和恐惧
很多女人就这样被“独立”绑架了。但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独立的时代,女性真的不可以依赖别人吗?
这让人想到心理学家萨迪亚·汗曾过的话:“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
人是社会化动物,相互取暖是社会属性;人又是脆弱的,无法单枪匹马解决所有问题。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被依赖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被自己爱的人需要,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价值感的需求。
可尽管如此,为什么“依赖”还是很多人的难题呢?
这或许是因为,“独立女性”的标签和人设对一些人过于重要。
小如有弟弟妹妹,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父母早出晚归,很少关注孩子成长,小如很早就开始帮父母照顾弟妹。
只有表现得特别乖特别懂事,父母才会注意她,肯定她,在别人面前夸赞她。
长大后,她也一直以家人为先:解决父母和弟妹的困难,倾囊相助,跑前跑后。
有时,她自己的境况也很难,但经常“报喜不报忧”,面对亲戚的时候,更会“打肿脸充胖子”。
这真的太辛苦了。但很多人的困难和小如是相同的:只有对别人有价值,自己才有存在感。如果不优秀,就会失去别人的爱。
将自体存在感交给他人和外在评价系统的时候,依赖他人就会激起无能感和羞耻感:感觉自己很窝囊,像个废物一样。
同时,对一些人而言,人都是靠不住的。
小施曾说:“我什么都能自己搞定,不需要靠他。”
小施不想依靠任何人,这样的体验来源于早年和养育者的关系。
她记得很多无法依赖养育者的体验:小时候,她受伤了想要抱,母亲没反应;长大一点后,她和别的孩子一样要去游乐场,母亲拒绝。
只要表露需要,她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这样的感受太痛苦了,渐渐就不敢对任何人有需要了。
她内心在说:“依赖别人注定是要失望的,那就干脆不要依赖吧。”
对依赖的否认是一种防御机制,保护自己不再有任何痛苦的感觉。借着这种否认,可以获得胜任感,但内心却渐渐感到绝望、变得回避。
所以“强迫性自立”变成了一种习惯:一遇到压力,只会把自己逼得更深、蜷得更紧。
不仅如此,过去的经验也在告诉很多人:依赖他人必然会有糟糕的后果。
在童年时期,很多人的养育者就是不可靠的:不是软弱无能,就是不负责任、不在场。
一方面内化了养育者的软弱形象,内在的力量感没有发展,不自觉就对外界和他人袒露过度的情感需求和依赖,从而加重了失望和被抛弃的体验。
另一方面,如果作为力量化象征的父亲也是无法依赖的,就会建立一个牢固的信念:外在世界是危险的,人都是很坏的。
独立与依赖从来不是对立面,是共存一体
但如果这样说的话,人必须要依赖别人吗?
其实真正独立的人可以选择独立自主,也可以选择放心依赖。
这是从“假性独立”走向“真性独立”的过程,也是从“硬壳自我”走向“软壳自我”的过程。
拥有“硬壳自我”的人,被坚硬包裹着,看起来刀枪不入,但感情淡漠,无法表达需要和建立关系,而且一碰到外力就容易破碎。
而“真性独立”的人是拥有“软壳自我的”的人:允许自己的脆弱,拥抱和接纳自己的状态,内心自信、松弛、有弹性。
正如有人说过:依赖别人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表明你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
但怎么变成“真性独立”的人呢?
首先,人格独立的人,往往在早年有过可自由依赖的体验。
但成年后,我们依然可以发展出对人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寻找可靠的支持系统,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帮助。
让自己的身后有座安全岛,可以在脆弱的时候撤回休憩,才能让人更加信任自己的力量,并有勇气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同时,“真性独立”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是好的、稳定的:
尽管我有时候能力不足,但并不表示我很无能;
即便你觉得我不够好,我依然觉得自己很棒。
只有这样,即便依赖别人,也不会激起自我怀疑。相反,我们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对自己有更清晰地认知。
需要和被需要,或许可以让我们靠得更近,连得更紧。我们都不是超人,累的时候,不妨试着提提要求,试试依赖别人吧。
毕竟真正的独立并不是不能依赖,而是在依赖对方的同时,你也能开心、自如的独立。
在这里,真诚地向你推荐德芬老师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带领你在亲密关系中掌握独立与依赖的平衡。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姝璇
副主编 | 花花
总编辑 | 康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