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圣母的时候,就是吃外卖不敢差评

我最圣母的时候,就是吃外卖不敢差评
2022年03月11日 20:59 花儿街参考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2500多年前,晋国人民出手铸了大铜鼎,就是你日常在博物馆里能看到的那种,颜色青绿的大鼎。

晋国“铸刑鼎”

虽然颜色都差不多,但是这个鼎,不同于以前的鼎,鼎上的文字,不是用来记录咱家君主多牛掰的。这个青绿的大鼎上,铸的是晋国的法律。

有了这个鼎,晋国的老百姓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国家的法律是这样运行的。他们站在广场上张望大鼎,也许还互相讨论,“你看看偷一斤米是挨十板子,偷五斤米是要打断腿的”。

不开玩笑,在那之前,今天的你随便百度都能找到的法律,在晋国,乃至在几乎春秋各国那里,都是个秘密。

为啥要让法律是个秘密呢?

《左传》提供了理论基础,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这里的“刑”不仅指刑罚,还包括广义的法律,意思是,不让老百姓知道法律细则,他们就不敢犯错。

孔子,作为这个法律盲盒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当他听说了晋国公布法律的事儿,扔下一句狠话“晋国抛弃了法度,恐怕要灭亡了”。

2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左传》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必须得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还是有道理的。

换个现代的视角体会一下,公交车的离站时间不像火车飞机那么确定,所以赶公交的人,通常会提前一会儿去等。

餐馆叫号,因为不知道前面的人吃的快慢,哪怕服务员给了你个大概的时间预期,可还是倾向于一直坐在那儿等。

在市场行为里偶发的盲盒,人们或许还愿意搭上耐心;如果把规则放进盲盒,结果则是规则本身的崩溃。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天人交战的心情?

你点了个外卖,并不满意,想伸出你的小胖手给个差评,这时候,新闻报道里,外卖小哥因为差评被扣钱的消息向你袭来,将你环绕。

你的内心荡漾起无数波澜,一份超时的外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天气不好,可能是交通拥堵,可能是商家出餐慢,可能是骑手运力不足……

原因是复杂的,真相是未知的,你表达的也只是对一次服务的差评,可是,最后板子只打在了那个外卖小哥身上怎么办?真的让他一天都白跑了可怎么办?

你明明不爽,想把那个差评按下去,但是“大家挣点钱都不容易”的圣母光环又把你团团环绕。

你像一个初入宫斗剧的小白一般,反复横跳。差评给还是不给,这是一个问题。

不给对不起自己,给了又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可是,怎么会对不起良心呢?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你不知道,你的差评究竟会怎样影响外卖小哥的生活。

你看,因为差评的算法规则被放在盲盒,害得大家都不敢给差评了,意在鞭策骑手的评价体系形同虚设,规则盲盒导致了规则本身的崩溃。

人天生就是讨厌不确定性的动物,人类发明季节、时刻、方位,是要为大自然提供确定性,我们发明法律和规则,是要为社会经济提供确定性。

规则盲盒让我们无法确定每一个决策带来的后果,为社会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恰恰就违背了这种人类本能。

3

公开规则,会让一切变得更好吗?

春秋最先公布成文法的郑晋两国,初期都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

但随后实际带来的犯罪减少,社会进步,农商发展等变化,又逐渐引发其他诸侯国效仿。此后,公开法律带动社会发展,渐渐成为共识。

当规则不再是秘密,规则下的生态才会与其实现共同进化。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算法正是作为生态运行逻辑而存在的规则。

你早起的歌单,算法替你决定的;你点的外卖,给哪个骑手为你送餐最快,算法替你分配的;你录了个短视频,谁能看到,算法帮你分发的。

算法据说比你亲妈都了解你,算法据说是为你服务的,可是你对它的服务规则,只有边角余料的道听途说。

如此强大,如此莫测,说它是服务你的,你信吗?

规则盲盒带来的不确定性焦虑,目前尚且能被互联网服务带来的便捷所抵消。但长此以往,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人对信息不对等的现状提出质疑。

《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第十九条就提出,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利用其掌握的大数据进行产品推荐、订单分配、内容推送、价格形成、业绩考核、奖惩安排等运用时,需要遵守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但是,算法作为很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资产,平台能承受公布算法的压力吗?

至少有人在尝试了。

去年9月,美团外卖率先公布了“预估送达时间”算法的运行逻辑及原则。

这就是你在点外卖时,订单显示的那个配送时间。

这个时间是咋来的?是煎饼果子老板摊一个煎饼3分钟,加上骑手跑到你家要12分钟,加出来的15分钟吗?

如果煎饼到晚了,不是老板今天摊的不够圆,重摊了一个;就是骑手闻着薄脆太香了,走不动路了?

真实的情况是,这个你每次点外卖时辅助你决策和预期的“预估送达时间”,背后包括“历史数据模型估算时间”、“城市通行状态特性下估算时间”、“出餐到店取餐等配送各场景累加估算时间”和“配送距离估算时间”四个算法模型。

在一整套复杂算法下测算得出的四个时间的综合结果,才是你习以为常天天看到的那个“预估送达时间”。

而这,只是一个细节背后的算法真相。

去年11月,美团外卖又公布了“订单分配”算法的运行逻辑及原则。

当你的小胖手终于选定了这一餐的对象,嗷嗷待哺的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一个外卖订单意味着三端的需求——用户希望早点吃上饭、商家希望一出餐就有骑手取走、骑手希望接到的都是顺路的订单。

“订单分配”算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三端体验的同时,更合理地分配订单。这也是外卖平台的核心算法。

比如,在综合三端体验的前提下,针对在新手期的骑手,订单分配机制会给予一定倾斜,如为他们匹配距离近、顺路、配送难度相对更低的订单。

每一份热气腾腾地送到你手上的外卖,都是一次实现了平衡三方利益的算法的结果。

如果你每天点外卖的时候,一页一页地滑过,考虑翻谁的牌子时都觉得自己好难啊,下次也许可以心态平衡一点,毕竟后面设计和统筹这些算法模型,更难。

4

算法公开之后,各方的体验会有所改进吗?

在公布了“预估送达时间”的运算逻辑后,美团进一步改进预估到达时间算法,逐步推行“预估到达时间段”。

而用户在理解了算法之后,也能接受之前的“时间点”变为了“时间段”,从而对订单送达时间有更合理的预期。

在算法公开后,同样获得改善的,还有另一对紧张关系——

如果让骑手聊聊给他们造成最多困扰的对象,上榜最高的,未必是投诉他们的顾客,也许是迟迟无法出餐的餐厅。

《女大学生外卖骑手的42条生存指南》里说,“看着商家的蟹活着在我面前爬过,还没煮。真的很无奈。给商家一句话:你知道你出餐慢五分钟,骑手需要多努力才能弥补回吗?”

但是,出餐慢的商家,就是毫不为骑手考虑的恶人吗?

有个做餐饮的朋友说,他最怕的就是每天中午和晚上。一到饭点儿,客人和订单就一窝蜂地来了,后厨、前厅忙得不可开交,顾客、骑手的催促声此起彼伏,稍微擦枪走火,店员难免和骑手争吵几句,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在油煎火烹的人间炼狱。

针对这种情况,去年以来,美团启动了“出餐后调度”试点,商家通过免费发放的终端智能硬件产品“出餐宝”,可以上报出餐情况。

出餐完毕后,外卖后台再调度骑手到店取餐,这样既能帮助骑手减少等餐时间,不耽误后续订单配送,也能提升商家在出餐环节的体验。

有时候,你以为商家与骑手之间的矛盾,是零散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他们之间,只是缺少一个统一的进度条。

5

3月3日,美团外卖发布《2021年度美团骑手权益保障社会责任报告》。在这次发布的报告中,美团以“骑手服务评价规则”为主题,宣布推动合作商试点“服务星级”阶梯化激励机制。新机制将骑手的月度奖励与月度积分挂钩,对差评、超时等情况的处理从扣款改为扣分,骑手可在后续通过加分项弥补。

这份报告,也是美团第三次公开算法。

在新的算法规则下,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外卖小哥们,不会因为一个差评、一次超时就面临罚款,取而代之的是更柔性的积分制。

在这项规则调整后,作为消费者的你,也终于得以一窥盲盒里的差评规则,放心作出真实的服务评价了,骑手们也不必为了规避一次差评和超时,在路上冒不必要的风险。

三次公开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透明是算法规则公平公正的起点。只有透明了,算法规则才能带来让人放心的确定性,才具有最大的正当性。

而算法向善,不仅是一个价值观选择,更是一个技术考量。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沈灏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好的算法)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针对各个业务领域大量地调研,深入每个场景,最终制定一个相对有量化指标的实施方案。

因此,每一次算法改进,都需要大量的探索和论证。公开规则当然会引发争议,但争议不仅会促进改进,打破平台闭门造车的困境,也能消除平台上各参与方的误解。2021年,美团举办了136场骑手恳谈会,上面提到的算法改进,很多都是来自骑手提的意见。

更具考验性的问题在于,作为交易撮合方的平台,需要兼顾的是生态中的各方利益。每一次调整,都不只是算法和规则的问题,也是如何把各方利益都照顾到的问题。

比如除了配送算法,最近美团还要响应国家号召,调整佣金规则,为中小餐饮商家降佣,在餐饮业寒冬之下帮助中小商家活下去。但另一方面,平台还要保证外卖小哥收入和用户体验不下降,可以说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算法公开,本质上是平台为改善生态服务所做的工作。算法背后,藏着每个生态中个体的具体而微的诉求与希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公开算法能有如此多的好处,为啥过了这么久,外卖平台才想起来公布算法呢?

这么说吧,公元前513年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大家不是也没想起来公布成文法嘛?

任何系统性的规则,在诞生之初,都难免存在封闭性。而规则公之于众、采纳多方意见的过程,恰恰是规则制定者心态成熟,规则走向平衡、温和的过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