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百年黄埔!广图举办黄埔军校纪实影像展映交流会

追忆百年黄埔!广图举办黄埔军校纪实影像展映交流会
2024年06月26日 20:27 羊城派

近日,广州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图”)联合辛亥革命纪念馆、上海音像资料馆,在广州图书馆举办双城·纪——“回眸岁月光影 追忆百年黄埔”黄埔军校纪实影像展映交流会。

本次活动展映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上海纪事》《百年广州》等11部纪录片中不同时期黄埔军校的珍贵纪实影像片段。活动现场,黄埔军校后人,以及广州市社科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的专家学者,一同追忆黄埔军校百年历史,探讨黄埔精神的当代价值。

展映交流会现场

百年影像 解读黄埔

展映交流会分为“创校之初”“黄埔情缘”“北伐志士”“抗日军魂”“旧址重建”以及“薪火相传”6个部分,通过纪实影像呈现了黄埔军校的百年历程。

此次展映的11部纪录片影像片段中,《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上海纪事》《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四行仓库保卫战战地新闻》《广州抗战新闻短片》等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馆藏。

施依娜(右)为观众解读《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

其中,《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制作于1925年,由苏联摄像团队拍摄,其广州部分很大篇幅是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的历史影像,包括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事行动及早期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馆员施依娜介绍:“这段影像拍摄时,中国正值五卅运动结束,国内掀起了反帝运动的高潮。导演想把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国民革命军东征的一些历史影像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影片后来被更名为《东方之光》,成为苏联在世界上公映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

“旧址重建”的主题交流部分,展映了广图馆藏影像《百年广州》与《广州文化》中的黄埔军校片段。《百年广州》记录了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时的珍贵画面;《广州文化》展示了1996年原址重建后的黄埔军校校本部,何遂之子何世庸在片中出镜讲述了军校旧址的重建。

汪珉(右)介绍口述项目

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口述团队还在2014至2016年间两次赴台对毕业于黄埔军校的老人进行抢救性拍摄采访,并在本次活动现场放映了《黄埔军校老兵口述历史》的片段。

该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介绍:“我们当时配合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制作了《老兵不死》系列专题片,采访了抗战前后的黄埔毕业生,主要让他们回忆抗战期间的经历,包括求学和去前线的经历。”他表示,未来还会继续采集口述历史,将历史亲历者的回忆收集、保存下来。

一家三代 情系黄埔

活动现场,辛亥革命元老、民国军事教育家、黄埔军校代校务何遂的长孙何代宁分享了自己家族与“黄埔军校”的渊源。

“我的爷爷何遂是辛亥革命元老、民国军事教育家,他于1928年5月起担任黄埔军校代校务。”何代宁为观众讲述了何遂成为黄埔军校代校务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对黄埔军校第六期和第七期师生的影响:

“爷爷何遂是个有所作为的人。在担任黄埔军校代理校务期间,他运用1916年至1918年间参加欧美第一次世界大战观战团期间学到的实践与理论,设计了黄埔军校陆海空三军大演习,努力引进欧美先进军事思想。”

何代宁讲述父辈的故事

此外,何遂还主持修建了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北伐阵亡烈士纪念碑、中山纪念碑等。他在黄埔军校大兴土木,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永久性建筑。他任代校务时的黄埔军校规模宏大,校舍遍布长洲岛上庄、下庄一带,面积近四平方公里。

何代宁的父亲何世庸是何遂的长子,1933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0期。1990年,何世庸接任了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在担任该职务的17年间,他主持了无数次海峡两岸黄埔同学的接待工作,为海峡两岸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1996年,何世庸又积极推动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的重建落成。

“1996年,父亲以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名义起草了一份报告,请求主管部门关注并支持军校旧址重建工作。当年11月12日,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终于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完成重建工程。”何代宁表示,父亲很珍惜校本部重建这一阶段的努力成果,常年将重建后在校本部拍摄的照片放在案头。如今,黄埔军校的后人们依然在为黄埔军校旧址的修缮和海峡两岸和平贡献力量。

黄埔精神 爱国革命

展映交流会现场,何代宁将由何遂后人联合编写的书籍《何遂与黄埔军校》捐赠给广图与辛亥革命纪念馆。该书收录了近年在南京博物院发现的大量有关辛亥革命和广州黄埔军校的老照片,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

陈予欢(左二)发言

今年6月,广图还联合辛亥革命纪念馆举办“历史的丰碑”黄埔军校校史展,再现黄埔军校师生在中国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史册的战功,以及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军事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张雷陈阳李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