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节特刊| 致敬最可爱的脑科学人
brainnews编辑部
杏仁核科技服务平台,
将在09月12日 19:00 直播
预约
【神经课程第一讲】神经系统组成和神经元结构
视频号
最新脑科学招生招聘信息
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教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致敬教师!祝福教师!Brainnews编辑部盘点了目前国内的神经科学(脑科学)相关的院士为代表,向全部的教师致以衷心的问候!
文末开放留言板,大家可以祝福自己的老师!我们将从留言中选择幸运读者,赠送脑科学领域的图书。
TEACHER'S DAY
教师节的祝福
Nature:好导师的16个标准
图源:sciencemag.org
中国科学院院士(排名不分先后)
陈霖
陈霖(1945.11.06- ),男,生于四川成都,原籍福建福州,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宜张
陈宜张(1927.09- ),男,浙江慈溪(原余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院士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及神经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工作。
段树民
段树民(1957.10- ),男,安徽省蒙城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段树民院士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尤其在胶质细胞信号分子释放机制、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沉默突触活化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Curr Biol:高志华/段树民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调控全身麻醉的新机制
eLife:浙江大学高志华教授/段树民院士课题组揭示防御行为的新环路
上海交大揭牌新研究院,聚焦脑科学,段树民院士任院长!
段树民院士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近一年其团队成果汇编
段树民院士:脑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郭爱克
郭爱克(1940.2- ),男,辽宁沈阳人,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爱克院士《大脑探秘》:闻一种气味,就可能改变你对性别的判断
韩济生
韩济生(1928.7.17- ),男,浙江萧山人。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
相关阅读
韩济生院士:为人类消除疼痛或减轻疼痛,这是头等大事,是伟大事业
春华秋实 大道致远:韩济生院士创立的北大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
重磅新书推荐:韩济生主编、蒲慕明和饶毅副主编《神经科学》第4版
鞠躬
鞠躬(1929.11- ),男,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绩溪。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鞠躬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终纹床核以及脑下垂体前叶、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可受神经直接调节,从而提出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学说,具有突破性意义,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
相关阅读:
致敬!退休不退志,休息不休工——“90后”神经科学院士鞠躬光荣退休
89岁老科学家鞠躬:国际神经科学界的一张中国名片
苏国辉
苏国辉(1948.1- ),男,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顺德。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解剖学家。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康复大学(筹)特聘讲席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院士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
相关阅读:Adv Sci :暨南大学张力/苏国辉课题组发现运动抗焦虑的新神经机制祝贺苏国辉等5位中国学者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苏国辉院士:71年,感谢我的祖国
唐孝威
唐孝威(1931.10- ),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其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杨雄里
杨雄里(1941.10- ),男,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
相关阅读:Sci Adv:杨雄里院士团队揭示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调控焦虑行为的新机制复旦大学脑院杨雄里院士、王中峰教授团队发表重要特邀综述Sci Adv:杨雄里团队揭示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近视形成的作用复旦大学王中峰教授/杨雄里院士发表青光眼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研究JNS:复旦脑院杨雄里、钟咏梅团队揭示促醒肽调制瞳孔收缩的机制
叶玉如
叶玉如(1955.7- ),女,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叶玉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
相关阅读:Nature 子刊:瞿佳男/叶玉如团队报道活体高分辨大脑成像新技术快讯:神经科学家叶玉如院士即将出任香港科技大学首位女校长
赵继宗
赵继宗(1945.10- ),男,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神经外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赵继宗院士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
相关阅读: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心联盟隆重成立赵继宗院士:在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探索
强伯勤
强伯勤(1939.09.11- ),男,浙江上虞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强伯勤先后开展了核酸及其工具酶研究,工具酶、细胞因子和疟疾亚单位疫苗等基因工程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神经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等。
张旭
张旭(1961.8- ),男,江苏宜兴人。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在感觉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对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等系列研究为临床镇痛和痛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关阅读:Cell Res:张旭院士/李昌林教授发现绕过丘脑的直接脊髓-皮层回路调节伤害感觉Trends in Neurosci:广东省智能院张旭院士团队发表最新综述PNAS:张旭/李昌林团队报道大脑区分痛觉和痒觉信息的环路新机制eLife:张旭和鲍岚团队发现智力障碍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潜在新位点JNS:张旭院士和鲍岚教授等发现FGF13在痒觉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陆林
陆林,1966年9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籍贯安徽安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林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研究。在病理性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干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新方法及睡眠医学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成瘾防复吸治疗的新理念和快速抗抑郁治疗的新假说,开辟了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阅读:Sci Bull:陆林院士团队总结AI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2023新书 | 陆林院士等译著《牛津精神病学(第7版)》隆重出版!Mol Psychiatry:陆林院士团队揭示新冠感染20个月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干预建议Mol Psychiatry:陆林院士课题组揭示21世纪传染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问题患病率及风险因素北大六院院长陆林院士: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30%陆林院士主编的我国首部《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发布陆林院士最新综述:多种精神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食欲素受体
骆清铭
骆清铭,男,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通过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在光学表征、光学检测和信息解析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光学分子成像和神经光学成像两个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历时十余年,他率领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发表于Science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首次展示了鼠脑轴突的长距离追踪,为实现单神经元分辨水平的全脑三维可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相关阅读:
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当选省政协副主席
PNAS:骆清铭院士团队绘制AD小鼠基底前脑PV神经元带有突触信息的全脑投射图谱
iScience:骆清铭/袁菁团队实现多种完整器官的亚细胞分辨三维成像
Nature子刊:骆清铭/李向宁团队揭示阿尔茨海默症导致短时记忆损伤的皮层环路机制
《前沿科学》杂志-神经科学专辑:骆清铭、龚辉教授等解读脑图谱构建
骆清铭院士团队斩获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高科技奖的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看见”大脑
马兰
马兰,女,汉族,1958年9月生,山西平定人。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兰团队发现成瘾性药物调控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新途径和β-抑制蛋白的核信使功能;揭示成瘾渴求强化和药物成瘾的跨代遗传现象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系统阐述阿片受体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发现GRK作用的新模式及其调控记忆的机制;提出记忆提取-消退的受体偏向性信号通路假说和消除成瘾相关记忆的新策略。
相关阅读:
Mol Psychiatry:复旦刘星/马兰团队揭示成瘾停药后易复发的新机制
Cell Res:厌恶情绪如何产生?复旦刘星/马兰团队发现伏隔核D1神经元调控新机制
NB:复旦马兰院士团队揭示O-GlcNAc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调控
Nature子刊:复旦马兰院士/王菲菲团队发现引起吗啡戒断负性情绪的神经环路新机制
系统盘点:新科院士马兰2019年在药物成瘾和学习记忆领域连续发表多篇高分文章
蒲慕明
蒲慕明,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籍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蒲慕明主要从事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相关阅读:
热销新书推荐:韩济生主编、蒲慕明和饶毅副主编《神经科学》第4版
Cell:蒲慕明院士发表关于灵长类动物大脑转录组、连接组和神经调节的评论文章
蒲慕明:科学界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对话蒲慕明院士:百亿级国家战略启动后,2022“中国脑”如何再出发?
寒假学习:蒲慕明院士的12堂课
NSR:蒲慕明/王立平团队揭示狨猴语音交流的神经机制
王以政
王以政,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主要研究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对细胞存活和增殖,以及对神经疾病病理的意义;系统研究了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影响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机理及其对神经疾病的病理意义;回答了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神经元存活依赖的钙离子来源、神经发育和可塑性钙来源的关键问题;揭示了TRPC6在缺血性脑损伤与Aβ淀粉样蛋白形成中的作用;领导团队开展生物视觉启发的类脑计算研究,提升了复杂背景下低慢小无人机目标检测跟踪能力。
相关阅读:Science子刊 :王以政团队发现缺血性中风谷氨酸毒性的潜在新靶点STTT:王以政团队提出帕金森病模型运动控制的新神经环路——STN–ANT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春岩
李春岩(1938.9.15- ),男,河北省大城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内科学家。河北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李春岩教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进行了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等系列研究。
秦伯益
秦伯益(1932.11.06- ),江苏省无锡市人,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领少将军衔、研究员,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秦伯益曾参加火箭推进剂和除莠剂等毒性的研究,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
沈渔邨
沈渔邨(1924.1- ),女,浙江杭州人,精神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从事临床精神药物学、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老年精神病学研究。是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王永炎
王永炎(1938.9.29- ),男,天津市人。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脑病研究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研究。
唐希灿
唐希灿(1932.12.29-),男,广东省潮阳县人,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希灿主要从事中草药内作用于神经系统有效成份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始于1982年主持研究成功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迄今从植物内发现的最独特的高效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优于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发的同类药。
周良辅
周良辅(1941.7.27- ),男,福建省古田县人。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我国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周良辅专长神经外科,包括脑和脊髓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先天性病变等。主要从事微侵袭神经外科如显微外科、颅底外科、神经导航外科、内镜外科、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顾晓松
顾晓松(1953.12- ),男,江苏南通人,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顾晓松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顾晓松教授系列研究工作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阅读:NRR:顾晓松院士团队揭示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神经损伤后3个反应阶段
NRR:明东/顾晓松/何峰综述周围神经损伤的基本机制及电刺激治疗
NB:顾晓松院士/周松林副研究员报道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动力学
顾晓松院士当主任:全国唯一的组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落户南通大学
高天明
高天明(1960.10- ),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一直致力于脑卒中及其并发症抑郁的发病新机制和干预新手段的研究,提出了脑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钙缺乏”新学说,为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药靶;提出了抑郁症发病的“胶质细胞”新学说,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手段和新药靶。
相关阅读:
高天明院士担任院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脑病研究院正式揭牌
NB最新综述:高天明院士团队总结星形胶质细胞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Bio Psychiatry:高天明院士团队揭示ATP通过mPFC-LHb环路调节抑郁样行为的新机制Bio Psychiatry:高天明院士团队报道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神经发生和记忆的调节机制Bio Psychiatry:高天明院士团队报道抑郁症调控新环路机制高天明院士团队2021年度高水平论文汇编
小编后记:由于小编能力有限,可能有一些疏漏,请批评指正。本文只统计了国内两院的院士,未统计国外的院士。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神经科学会官网介绍
2. 各位院士单位的官网介绍
2023年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公布,脑科学相关领域候选人盘点(20人)
作者信息
整理作者:Lisario等(brainnews创作团队)
校审:Simon(brainnews编辑部)
国内领先的脑科学自媒体,分享脑科学,服务脑科学工作者。
13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国内领先的脑科学自媒体,分享脑科学,服务脑科学工作者。
13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brainnew神内神外
brainnews旗下,宣传神内和神外相关研究进展和资讯,服务神内和神外工作人员
35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