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s in Neurosci最新观点: 在争议中前行!前额叶皮质作为觉醒环路的关键节​​点

Trends in Neurosci最新观点: 在争议中前行!前额叶皮质作为觉醒环路的关键节​​点
2022年08月25日 07:28 脑科学世界

前额叶皮质(PFC)在意识机制中的作用备受争议。大部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都针对于其对于意识内容的作用(即意识体验定性的方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FC除了对认知十分重要以外,它也是意识水平(大脑总体的清醒状态)调节的重要因素。

George M教授团队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并将其成果Prefrontal cortex as a key node in arousal circuitry于2022年8月发表于Trends in Neurosciences杂志。

1.内侧PFC(mPFC)的神经解剖位置支持它可能是觉醒环路的关键节点

虽然对PFC的定义缺乏一致的跨种族的共识,但是mPFC(包括前扣带回、缘前区、缘后区)在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中是非常相似的。它们都是非颗粒性的(缺乏IV层的输入),接受来自丘脑背内侧的输入纤维。此外,在功能方面,静息态核磁共振(MRI)研究显示啮齿类、灵长类以及人类的mPFC的功能结构非常一致

重要的是,由于PFC与皮层下的唤醒相关核团,即血清素能中缝背核(DR)、去甲肾上腺素能蓝斑核(LC)、胆碱能系统基底前脑(BFCS)以及多巴胺能腹侧背盖区(VTA),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有理由推测在多种族中功能和结构一致的mPFC参与了觉醒的环路(图1)

图1.PFC与脑干唤醒核的相互连接

2.支持PFC在觉醒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证据

不像睡眠或者抑郁性苏醒,全身麻醉是高度可控以及可复制的,因此麻醉状态转换成为了研究意识水平的绝佳模型。从麻醉导致的无意识状态苏醒需要脑干(多个觉醒相关核团)、丘脑以及皮层的双向交流的恢复,同时也需要恢复皮层和皮层下的交流。

PFC除了与多个觉醒促进核团有双向交流以外,还投射纤维到孤束核(NTS)以及纹状体,前者可以促进交感反射(血压/心率的上升)的恢复,后者可以间接影响上行回路。

研究显示,在麻醉期间,将卡巴可(胆碱能激动剂)或者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到大鼠mPFC中会导致大鼠清醒,但注射到顶叶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后来在睡眠-觉醒实验中,也重复观察到了这种现象。逆向实验,即用河豚毒素(TTX)失活mPFC后,发现全麻大鼠的意识恢复延迟,这种现象在顶叶中未被发现(图2)

图2.PFC失活使得大鼠全麻状态苏醒延迟

上述实验说明了mPFC可能在觉醒中起这关键的门控作用。此外,其他研究也显示PFC在早期参与意识的恢复。在一项健康成年人研究中,使他们进入深度麻醉3小时,之后等待其自行苏醒,同时监测他们的脑电图(EEG),发现在恢复意识的早期阶段(Pre-ROC),PFC的排列熵(PE,代表信息处理)要高于闭眼(EC)状态下的基线水平,且与后皮质相当或是更高(图3)

在这项研究中,受试者恢复意识后的第一个认知功能是主要由PFC介导的。其他脑损伤的患者数据也支持了上述结论。丙泊酚/七氟烷诱导的麻醉状态下PFC的EEG显示为连贯的α振荡(10Hz)以及慢振荡。在进入麻醉时,这种振荡会从枕叶移动到额叶,在麻醉复苏时,这种振荡会从额叶移向枕叶。

后续的计算机模型以及研究显示,这种振荡最可能表示的是额叶皮质和丘脑之间的偶联。上述结果证实了PFC在觉醒中的重要作用,然要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其他实验中,也证实了大脑后皮质在觉醒中的作用。

图3.PFC在早期参与人类深度麻醉后的意识恢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