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创新技术与产品不断涌现,给临床应用带来革命性变革。为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搭建科研团队和企业沟通平台,促进项目合作和技术转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北京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协会联合举办“2024科创中国·北京创新荟服务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神经科学领域专场路演”。活动将汇聚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医疗机构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和合作机会。
项目介绍
1、抑郁症的神经免疫病理机制及治疗新靶点
本项目团队近10年来基于高效度动物模型与抑郁症大队列临床数据,发现了多个参与抑郁症神经免疫病理过程的分子、炎症因子并探索了其在大脑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拓展了抑郁症的“免疫-神经-行为机制”假说,同时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能,有望转化为抑郁症早期识别与分型的生物标记;评估了多个参与免疫调节并有潜在抗抑郁效应的先导化合物,研究了其分子与细胞机制,为抗抑郁药研发提供了新的靶标。项目团队对研究发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期待与具有神经免疫、药物化学研究基础团队以及聚焦疾病生物标记物开发、新药研发的企业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2、营养素肌醇-儿童大脑发育进程中的精准补充及机制
本项目组通过多年研究发现,肌醇代谢紊乱对早期胚胎神经发育过程及其在儿童大脑发育进程中具有深刻影响,首次建立了精确、敏感、稳定、高效和微量的血浆肌醇检测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建立了人类神经管畸形标本库、模拟肌醇代谢紊乱所诱导神经发育障碍的多种小鼠和细胞模型,尤其是脂质代谢及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敲除等模型,发现肌醇代谢紊乱导致的大脑发育进程中神经发育异常等神经系统疾病,适当补充可有效缓解其缺乏引起的异常,为营养素肌醇在儿童大脑发育进程中的精准补充、产品研发及实验室-临床转化落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3、抑制胶质瘤复发的分化治疗新方案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原发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极易导致患者对放化疗抵抗。本项目通过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发育基因,确定神经元分化方向能够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在溯源各亚型肿瘤细胞发育轨迹过程中,发现轴突蛋白NRXN1信号通路特异性贯穿在类星形胶质瘤细胞向类神经元胶质瘤细胞分化的中心轴;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NRXN1显著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增殖,能够将其分化为正常神经元细胞,同时增加放化疗敏感性。该项目已获专利授权,并进入应用开发阶段,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4、针对记忆衰退的可穿戴光电一体化脑康复仪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机制不清、临床药物无法逆转痴呆的困境,本项目开发了可穿戴光电一体化脑康复仪。该仪器采用特定波长的高能红光穿透颅骨,激活脑内酶类,清除过多的自由基和甲醛,同时结合特定赫兹直流刺激,激活记忆相关的神经核团,提高记忆能力。临床研究表明,该仪器能显著改善轻度至中度痴呆及卒中后认知障碍。目前已生产样机30台,进入临床医疗器械注册试验和产品转化阶段。该项目已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脑卒中后抑郁评估与康复训练软件系统(数字疗法)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指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脑卒中患者达1242万,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幸存者会发展成卒中后抑郁(PSD),这不仅增加了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还加剧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针对PSD,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CBT)疗效稳定但受限于资源和可及性。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宣医瑞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PSD治疗方案,该方案结合了2800例循证医学证据和20余年的CBT经验,旨在为400万PSD患者提供经济、便捷的非药物治疗。该疗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治疗、数据驱动的实时监控与反馈,以及游戏化互动设计,预计将显著提升治愈率,年销售额可达2-3亿元,为患者节省约20亿医疗费用。项目成果包括开发一套新型数字疗法、申请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计划推广至全国50家医疗单位,服务5000名患者,实现了产学研转化一体化的新路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