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城阿斯塔纳,流传着回荡千年的友谊故事

丝路古城阿斯塔纳,流传着回荡千年的友谊故事
2024年07月04日 08:32 华舆News

草原广袤辽阔、山河壮美巍峨、人民热情友好、发展日新月异……这里是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热土——哈萨克斯坦。

近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让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天马之国”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丝路驼铃悠悠,再现城市崭新气象

七月初,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气候凉爽宜人,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临近,这座城市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为迎接此次峰会,当地政府在安全、交通、基建等领域做了大量准备。阿斯塔纳独立广场在过去的几周里已整修一新,周边的道路也被重新平整,新铺上沥青。市区主干道两旁的绿化带做了景观设计,较以往更为整洁美观。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次闪耀出中哈文化融合的光芒。早在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便横贯哈萨克斯坦全境,旧都阿拉木图更可谓丝绸之路的咽喉,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必经之地。从那之后,声声驼铃伴着繁忙商路,将两国紧紧相连。如今在哈萨克斯坦仍能看到曾经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等来往的踪迹。

▲7月1日拍摄的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城市中轴线景观,远处是巴伊杰列克观景塔。(图片来自中新社)

大漠孤烟袅袅,探寻千年友好情谊

在哈萨克斯坦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街。街头拐角处,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静静矗立,铭记着一段动人的往事。1941年,贫病交加之际的中国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居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家中,并在这里完善了《黄河大合唱》,还创作了讴歌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2019年,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上映,将这段感人的故事搬上了银幕。“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冼星海,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坚强。”在电影取景地阿拜歌舞剧院前,哈方艺术指导科曼贝科夫有感而发。电影杀青了,科曼贝科夫感觉自己与中国的距离拉近了。“中方剧组来得早、走得晚,他们的勤奋、专业精神和团队意识让我们深受感染。”

在中国,哈萨克斯坦的文化魅力同样有迹可循。北京朝阳公园的水碓湖畔,盛夏时节的阳光穿过葱茏柳条,洒在哈萨克斯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阿拜·库南巴耶夫的半身铜像上。红褐色的雕像底座上镌刻着阿拜箴言——“智慧是生命的动力”。

十年前,阿拜的雕像落成安放在这片繁茂的国际友谊林里,成为国际名人雕塑园中一景,更成为中哈两国之间人文互鉴的缩影。雕像的创作者,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知名雕塑家袁熙坤说,“当时,有哈萨克斯坦人看到我做的甘地雕像放在朝阳公园里,而且有很多中国人来看,他们就希望能做一座哈萨克斯坦的伟人雕像,能够让中国人看到,并通过这个雕像了解哈萨克的文化与历史”。

▲7月1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透过一座建筑拍摄的“可汗之帐”购物中心。(图片来自中新社)

商队马蹄哒哒,见证中哈文明交融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2013年,中国首次在阿斯塔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中哈之间也不断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前,中国西北工业大学分校落户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鲁班工坊在东哈萨克斯坦技术大学成功落地,在哈5所孔子学院顺畅运营,中哈两国还联合组建考古队。在阿拉木图“尚斯书店”,1000多种关于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图书整齐排列,琳琅满目。负责人扎娜尔·哈基莫娃介绍,随着“中文热”的升温,书店生意越来越好。

走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街小巷中,无论是数码商场里醒目的“小米”手机标志,农贸市场里来自中国的瓷器,还是道路上奔驰的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汽车,都是中哈贸易畅通的真实写照。正如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和货物交换曾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乐章,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贸易通商,也在进一步拉近中哈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

2023年11月,中哈之间实现互免签证,双方已建立友好省州和城市26对,两国民众可以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17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虽然悠悠驼铃早已销声在广袤大漠,但中哈友好交往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一条古丝绸之路,将中哈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传承千年的友好情谊更加深入人心。(完)

综合中新社、光明网、人民网、环球网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