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首席专家赵波:深耕“偏门”,让风光氢造福于民

国网首席专家赵波:深耕“偏门”,让风光氢造福于民
2024年01月23日 14:39 电网头条

编者按

国家电网公司“两会”公布了首席专家评选结果。首席专家代表相关领域技术高超、技艺精湛,善于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问题的拔尖人才。今起,电网头条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他们不断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突出成果,以首席专家为榜样,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他白手起家,建起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微网实验室。

他率领团队走出实验室,在海岛、大漠建设了一个个造福于民的微电网工程,让绿色能源蓝图在这些地方变为现实。

他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在氢电耦合技术领域开拓创新,打造氢电协同的碳中和样本,助力全社会深度脱碳。

他就是国网浙江电力电科院高级专家赵波

深耕“偏门”专业

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十多年前,微网技术受科研环境和应用条件限制,是不受待见的“偏门”。

但是,赵波认定了方向,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个“偏门”中,不问功名,不问前程,潜心科研,为之后能源变革补齐了技术短板。

2008年

赵波第一次参与国家电网重点科技项目“接入城市供电网百千瓦级屋顶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试验平台研究与实施”。

2009年

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成功立项“分布式电源和微网实验平台”课题。该课题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大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了条件。

2010年

赵波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微网实验室建设。由此,分布式电源和微网这一专业前沿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生出来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养好、出成果。”在赵波眼里,配套条件、技术方向、研究路线必须清晰,否则就容易走歪路。

彼时,能源管理技术受制于国外厂商。他带领团队重点攻克核心算法,通过不断优化负荷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突破了源荷双侧能源管理不确定性的瓶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突破了一个个技术壁垒,该实验室的成果也逐渐丰硕。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分布式电源和微网物理实验平台、实时数字仿真平台和动态模拟实验平台等多个平台,有效促进了国内分布式电源的研究水平提升,确立了国家电网在该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2023年,该实验室成果“园区多能互补系统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聚合“风光储柴”

让1万余海岛居民“用好电”

要让实验室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这是赵波和团队的信念。

十多年前东福山岛渔民的一声“用电苦”,让赵波与海岛微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海岛上建设微网系统不同于建设微网实验室,复杂多变的环境对设备和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300千瓦的离网型微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案例可以参考。

赵波作为技术负责人,身先士卒冲在了一线,接连攻克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的设备运输、维护等系列技术难题。2011年7月,建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新能源供电比例最高的离网型供电系统的东福山岛工程正式启用,实现了“风光储柴”优化互补,绿色能源比例超过50%。

从东福山岛到鹿西岛,再到南麂岛,赵波的海岛微电网计划像浪花一般在碧蓝的大海间多点开花。他们探索出的绿色、经济的海岛能源供应模式,让1万余海岛居民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短短几年间,赵波先后牵头了“含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关键技术研发”“高密度分布式能源接入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等3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系统地发展了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微电网设计与能量管控的理论体系,在氢电耦合技术领域开拓创新,研发了相关关键核心系统,其成果在国内外工程获得广泛应用。

攻坚绿氢技术

打造“双碳”地方范本

“技术创新没有最高峰,只有更高峰,科研人永远在路上。”这句话是赵波的自勉也是团队的座右铭。

十多年来,赵波和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我加压状态。他犹如一个不知疲倦的登山者,不断地开阔着团队的眼界和思路,不断地推着团队向着更高的山峰进发。

氢电耦合技术可以实现氢能、电能双向互动和转化。加快氢电耦合技术自主研发,有利于充分调动风光资源,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近两年,赵波两次成功申报了氢能国家项目。他牵头构建产、学、研、用团队,在氢电耦合系统多时间尺度耦合特性、安全防护体系,直流互联系统稳定机理、系统参数优化匹配方法,紧凑型电热氢联产模块化装置研制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自主研发。

为了进一步实现氢电耦合技术在资源禀赋不同、场景需求不同地区的应用,赵波还促成了在宁波、杭州、台州、丽水等地开展氢能工程示范。示范工程覆盖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海岛、乡村等全场景,建成了国际首个氢电耦合中压直流微网、全国首个柔性直流—氢电耦合系统、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全国首个乡村氢能生态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项目,打造了国际领先的氢电耦合工程性样本,全景展现了“双碳”目标下能源系统的新形态,对推动氢能产业化升级、打造“双碳”浙江范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