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烩面,得劲儿!

来一碗烩面,得劲儿!
2024年03月17日 12:13 电网头条

相传

隋末年间

李世民在一次征战中

感染寒疾

在一户农家暂留休养

农家母子将家里养的

唯一一只麋鹿

屠宰炖汤

又和面想做面条

为李世民充饥

因战时缺少工具

老妇人只得将面团拉扯后

直接下入汤锅

没想到

李世民食用后

顿觉

暖流涌身

精神大振

寒疾痊愈

便策马谢别农家母子

李世民登基后

山珍海味吃遍

忽想起农家母子做的面

便派人寻访

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

从此

唐朝宫廷御膳谱上就多了

这救命之面

因农家母子是回族

所以当时称这面为“回面”

后渐误传为“烩面”

后来

又因麋鹿极其稀少

觅猎困难

就用羊肉代替麋鹿肉

故事的真假

已难以考证

但从中可以看出

烩面由来已久

无论是口感滋味

还是医用价值

都中~

大约四五千年前

小麦被引入中原

开启了

中原面食文化的历史

汤饼

馎饦

面条

面叶

面片

……

随着人们不断地

改良和探索

面食形式越来越丰富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

在《齐民要术》中

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

水煮面食“馎饦”的技法

文中的“馎饦”就是

烩面的前身

汉代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

沟通东西文化

奠定烩面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及至明清时期

万里茶道贸易崛起

坐落在夏路与江汉航运交汇点的

古裕州(即今方城)

南船北马

商贾云集

羊肉泡馍

刀削面

羊肉面片

羊肉炝锅面等面食

在这里碰撞出火花

催生出这一独具特色的

地方美食

方城烩面

一碗烩面

看似寻常

但背后

却有很多门道

方城烩面以

面筋

汤鲜

肉嫩

椒香

为四大特色

每一碗都凝聚着

时间和技艺的精华

01

面筋

面食是中原人的主食

多为手工制作

筋道的口感

源于独特的制作手法

将高筋的小麦面粉

和入适量的盐和水

三和三醒

三揉三按

三折三擀

形成椭圆形面片

两面抹上小磨香油备用

扯面时

双臂张开

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

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抛

胳膊上下左右腾挪

长长的面片在烩面师傅手中

翻飞起舞

立时便成了

宽如双指

厚薄匀称

丈余长的面片

02

汤鲜

地道的方城烩面

选材是关键

取方城潘河水

以伏牛大白山羊全副骨架

文火熬制

待汤洁白鲜亮如牛乳

再加入鲜羊肉

继续小火慢熬

复杂的工序

祛除羊肉的膻气与火气

熬出羊肉的精华与醇香

03

肉嫩

方城出产的羊肉

肉质鲜美

肥而不腻

瘦而不柴

04

椒香

辣椒油

是一碗烩面的灵魂

将方城所产的小红辣椒

烤至表皮发黄

以新鲜的羊油入热锅

煸炒至油脂完全析出

淋入调好的香料中

吱吱啦啦

热油翻滚

待香辣味弥漫开来

色香味俱佳的羊油辣椒

就制成了

将面片儿下入

滚滚羊肉汤中

再放入少许青菜

两滚即熟

摆上海碗

盛少许羊肉汤

捞入面片儿

以蒜苗芫荽为佐料

舀上几勺羊油辣椒

一碗集

荤、素、汤、菜、饭

于一身的

正宗方城烩面

就做好了

白者青白

红者艳红

未启唇则涎水满口

坐下来

尝一口

香辣入胃

酣畅淋漓

如今

方城烩面

不仅可以

堂食

打包

更能在家即食

方城

建起了一座座工厂

投建自动化生产线

引入智能设备

速食方城烩面

在可靠电力的加持下

走下了流水线

走出了方城

走向了全国

羊油辣椒的熬制

面饼的烘干

料包的配制

商品的包装

……

实现手工与科技的结合

这碗面

不再是方城限定

在电力赋能下

烩面生产实现了

现代化

电气化

自动化

速食方城烩面

产能大幅提升

2020

3天时间

烩面生产企业

就生产出

2000件盒装速食方城烩面

将它们捐赠给了

河南援鄂医疗队

方城供电公司

保供电、强运维、优服务

精心守护烩面产业发展

2021年

方城烩面制作技艺

入选河南省第五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年底

方城被授予

中国烩面之乡”称号

整合资源

集聚要素

形成规模

融合发展

方城烩面

步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一碗烩面

汤鲜面滑

味美回甘

吃一口

暖人心

解乡愁

来一碗 得劲儿

撰稿&责编|甘雨

感谢|国网河南电力 南阳供电公司

霍鑫 陈草原 冯霞 李博 吴琼 李天齐

执行审核|宋伟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