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锻造经济新动力

国企改革锻造经济新动力
2016年11月23日 15:26 吉人金融俱乐部

我国的国企改革经历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三个阶段。目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呈现纲举目张,深入推进的态势。央企重组整合大潮泛起,地方国资证券化稳中有进,市场与行政的边界逐步厘清。把握住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有利于中国在经济下行时期锻造经济新动力。

一、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经济组织和运行模式都以全民所有制为主来构建,这种体制僵硬、缺乏活力和创造力。1987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国有体制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一)1978~1992年——“摸着石头过河”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国企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断推进的。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第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政府税收、企业收益、职工收入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但是,部分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好承包责任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1992~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后,邓小平在1992年进行了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浪潮。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解决了过去的发展困境,使企业经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分流、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

(三)2002~2013年——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这一阶段,我国国有企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国企规模迅速扩大,资产质量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并成功克服2008年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是国有企业布局不合理,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经营重点不突出;在重大战略性领域布局较弱,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部分企业管理层与职工收入差别较大;国有企业的社会性作用发挥较少。

二、新一轮国企改革奋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自2015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国企改革奋力前行,多领域呈现“重点突破”。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实现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垄断类央企混改试点方案即将批复。各地所监管企业共开展了135项重组整合,36家省级国资委改组组建了14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全国国资委系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达1082家。

(一)央企改革兼程并进

在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双轮驱动下,央企、国企的兼并重组将提速,年底前央企重组减少至100家之内有望实现。国企改革基本到位后,目前预计由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会在5-10年内由一百多家重组到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此外,还有一些未列入国资委监管的金融类企业(国有控股银行、证券、保险)及铁路、文化、农业企业等,这样估算广义央企总计为百家左右,当然这种格局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目前来看,央企正在以十种方式展开重组。

案例:经纬纺机与凯马B10日公告称,中国恒天将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拟按照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原则,以强化双方主业核心能力、实现业务资源协同共享为目标实施重组,并于11月10日签署重组协议。按照协议,中国恒天集团整体产权将无偿划转进入国机集团,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随着两家企业重组的落地,央企数量将减少到102家。

(二)地方国资改革多点开花

地方改革在绘制本地国企国资改革“设计图”的同时,注重通过配套“施工图”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制定了监管企业重组整合的实施意见或方案,17个地方所监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50%,31个地方在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方面开展了探索。

(三)新国企锻造经济新动力

目前,国企改革正呈现顶层设计开局、试点突破先行、全面落地铺开的良好局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有力推进,改革实际成效不断显现: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0.14万亿元,营业收入45.47万亿元,利润总额2.3万亿元,分别较2005年年均增长16.7%、14.2%、12.3%、9%。而唯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为国企带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活力。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国有企业,通过新一轮改革,不仅是撬动经济转型的最佳支点,也是激发中国经济动力有效杠杆之一,还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可以预期,国有企业改革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改革红利。

三、未来国企改革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改革重大举措陆续实施,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有力地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要清醒地看到,国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尤其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大障碍,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对国企的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央企母公司层面改革步伐相对缓慢,且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未真正建立等。体制机制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活力不足。由此可见国企改革关键在于激发活力。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不是行政单位。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增强国企活力的前提是简政放权,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快向管资本转变,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和僵尸企业退出

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产业领域仍然存在战线长、人员多、力量分散的问题。不少企业产能严重过剩,处于产业链低端,中高端力量薄弱,真正需要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力量不足。必须围绕优化布局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僵尸企业退出;按照“四个一批”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聚集;加快战略性重组步伐,放大国资功能;企业内部加大调整力度,该转让的转让,该退出非主业的坚决退出;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作用,实现“有进有退”。

(三)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是公司制,而是以企业法注册的。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使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真正建立起来。

(四)调动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加快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用工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场化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实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法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此外,还要加大正向激励作用,抓紧研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领导人员放手改革、大胆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总结:

可以预期,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双轮驱动下,通过管理升级、结构升级、质量升级以及效率升级,新国企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支持。国企改革还在路上,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感,放手改革,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更多内容,请关注Alice金融思享汇:Alice_FIC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