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监管约束下的定价市场化逻辑

定增:监管约束下的定价市场化逻辑
2016年11月22日 16:17 牛牛金融网

自2015年10月以来,证监会通过窗口指导对定向增发制度作出了一系列微调,旨在消除定向增发市场上日趋严重的内幕化交易以及长期为人们所诟病的一、二级市场差价。这其中的动作包括:股票长期停牌的需至少复牌交易20个交易日后再确定非公开发性基准日和底价;向证监会申请后,采取询价发行的只能在初审会之前调整一次发行底价;采取定价发行的审核期间不允许调低发行底价,可以调高;修改发行底价的定增发行公司必须重新召开股东大会,不能依据前次股东大会授权直接调整;鼓励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这类交易如审核无重大问题,直接上初审会;三年定增项目鼓励公司增加“七折底价”条款。

这些举措说明监管部门越来越倾向于按照接近于市价的方式进行定增,定增的折扣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窄,强调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还是为了减少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促进市场化定价。监管层希望通过这些指导条款来约束定增市场的内幕交易行为,希望推动定向增发市场价格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透明化,促使上市公司的定增能使实体经济能得到更多的受益,减少定增市场中的投机行为。

2013-2016年定增市场表现

定增市场活跃,高频化表现明显。2013年时市场上仅有266家公司完成定增,至2015年实施定增的公司达829家,是2013年的三倍以上。定增募集资金总金额从2013年的3568.47亿元增长到2015年13656.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5.63%。截至2016年10月底,共有665家上市公司完成定增,通过定增渠道募集资金金额已经达到14280.2亿元已经超过2015年年度总额,年底时发行公司总数有望超过2015年。

伴随公司重组需求增长,高额定增比例大增。2016年大型定增的数量增加比较明显, 5亿元以下定增比例出现大幅下降,10-20亿元规模定增增加最为明显。从长期来看,发行规模在40亿元以上的定增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2015年定增市场的异相

一般来说,因为定增资金金额较大同时还因交易锁定期长期占用投资者资金,定增股份发行时都会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作为投资者的部分风险溢价。但在我国这种折价可能出现了一定的扭曲,成为了为人们所诟病的内幕利益输送,这一问题在2015年的定增市场有很明显的反应。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比较公司定增股份登记上市首个交易日收盘价相对定增价格的增幅(定增首日收益率),来比较各个公司定增股份的收益表现。2013年、2014年各公司首日收益率主要集中在10%-40%之间。市场是约有42.6%和38.4%的公司,定增首日收益率处于这一区间。但在2015年这一区间的公司数量大幅较少,占比下降到了23.9%,而约有36.3%的定增的首日收益率超过了100%。虽然这其中有2015年股市出现剧烈波动和定增利好促进增长的原因,但牛牛金融研究中心认为这段时间内定增折价所形成的收益安全垫过高,定增市场表现异常,给与了投机者短期套现机会。此外,定增发行中被认为更接近市场定价行为的询价发行数量明显落后于定价发行,与往年两者比例接近的情况不同,2015年询价发行数量不足定价发行数量的一半。

2016年证监会窗口指导带来的影响

针对2015年的异常表现,证监会窗口指导对定增市场作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希望收窄市场中定向增发的折扣幅度,使定增发行更加市场化。这些限制与要求并没有消减投资者对于定增市场的热情,定增市场仍然活跃。2016年1-10月定增总数已经达到665家,达成金额14289.20亿元。但我们也能很明显的观察到这些措施对于市场的影响。

相比于2015年询价发行的弱势,2016年询价发行表现与定价发行更加接近。特别是在七月的窗口指导结束之后,询价发行数量增长明显加快。7月月询价发行公司达35家,数量今年内首次超过定价发行。2016年下半年询价发行公司合计有151家,涉及金融合计3093.86亿元,定价发行公司128家,涉及资金2779.73亿元。

证监会鼓励询价发行方式推行,并鼓励将定价基准日设定为发行期首日。从首发日收益看,2016年平均水平为38.81%,其中定价发行平均收益为588.04%,询价发行平均收益为11.86%。收益率在10%-40%、0%-10%两个区间重新成为定增市场首日收益最为集中的区域,高折价的定增发行受到一定抑制。

受到证监会鼓励,以发行期首日为定价基准日进行定增的公司2016年有所增加。2015年仅有5%的公司使用发行期首日位定价基准日,而2016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4%,并且自2016年4月以后呈逐月增加趋势。从首日收益率看,董事会公告日定价公司的平均首日收益率为43.26%,发行期首日定价的公司定增首日收益率较低约为13.46%。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