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玩了!为什么

银行不玩了!为什么
2024年06月14日 16:01 博闻财经刘晓博

原创 刘晓博

最近几天,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消息上了热搜,被多家媒体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6月已经有超过2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这些产品一般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尚未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何突然提前终止,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连续翻看了“持牌媒体”的几篇分析,认为提前终止的理由,不外乎市场环境变化、触发合同条款、产品业绩表现不佳、募集规模不够、所投项目提前到期等等。

看起来言之凿凿,但事实上让读者一头雾水。不懂,或者抓不住重点,或者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这些媒体“说不明白”的根本原因。

其实银行突然宣布“不玩了”,终止某些理财产品,根本原因是利率不断走低,而且可预见的N年内,利率还是会不断走低。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预期较高的收益率无法实现,与其“赢挺着”,或改变策略冒险博收益,还不如老老实实终止产品,提前退出对客户更负责一些。

从下面这份终止公告里,可以看出端倪:

看到了吗?“当前市场利率大幅下行”,才是根本原因。

银行理财一般投资什么?大部分是定期存款、存单、债券,在利率下行期,这些产品的收益率都是下降的。高息产品目前都在纷纷下架,银行理财到哪里去寻找好的投资标的?资产荒是必然的。

终止“目标设定不合理”的理财产品,银行去年以来一直在这样在做,为什么最近特别集中?

原因很简单:加拿大、欧元区已经开始降息了。

美联储虽然还没有对降息松口,但最新的美国通胀数据有所好转,让四季度降息成为可能。

中国的各大银行当然能看懂这一趋势:随着发达国家纷纷进入降息周期,中国降息的空间被打开了。为了应对通缩预期,最迟从四季度开始,中国降息力度会加大。

我的预测是:未来2年,中国的LPR利率有高达1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中国将迎来史无前例的低利率时代。

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保险公司都要适应这个低利率时代。

这有点类似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的情况。当时日本也开始进入了漫长的低利率时代,由此带来的“不适症”让日本不少中小银行、保险公司破产,甚至导致日本修改了寿险公司破产时的“刚性兑付原则”,允许接盘的保险公司,压低接盘的高利率保单的预期收益率。这其实带有“国家违约”的性质!

中国跟日本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是国有的,控制风险能力更强。

但为了迎接这个史无前例的低利率时代,国家还是开始做准备,比如压缩中小银行的数量,让中小城市的农商行、城市银行、信用社合并、重组。

至于银行不断下架高息存款产品、高预期理财产品,都是为了迎接低利率时代,避免出现亏损。

上图是2014年以来中国的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其不断走低的态势非常明显。从明年开始,1年期LPR有可能进入2时代,也就是跌破3%。

我甚至认为,未来首套房贷款利率(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需要跌破2.5%,甚至逼近2%,才能让市场真正回暖。现在二三四线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普遍是3.25%,这是定向降息的结果。

定向降息已经“玩到头”了,负面影响显著,主要是存量房贷利率不好处理。未来,随着发达国家进入降息周期,新的降息将以降低LPR为主。

本月会有LPR降息吗?

这要看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是否会变化,时间点是6月15日(明天)。

由于6月15日是周六,本月的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要推迟到下周一(6月17日)。所以,本月是否降息,需要到下周一才揭晓。

由于“517新政”才发布1个月,新政中对楼市大幅“定向降息”,所以6月降低LPR利率的必要性不强。

但A股最近有点摇摇欲坠,需要释放利好支撑一下。如果释放利好,是降准还是降息?

短期看,降准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一些。

总之,银行终止部分理财产品,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低利率时代来了!大幅降低无风险利率(比如国债利率)、低风险利率(比如银行理财收益率),是当前政策发力的要点,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家“提高风险偏好”,去投资、去消费、去买房,而不是把钱躺平在银行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