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比亚不会进攻苏联,创新医疗器械不会集采

冈比亚不会进攻苏联,创新医疗器械不会集采
2022年09月05日 23:04 药闻社

近日,一则“创新医疗器械不会集采”的信息,点燃了行业久违的亢奋情绪,有人表示“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人表示“春天来了”,总之,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问题是,对于绝大部分创新医疗器械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到需要担心被集采的程度,其被集采的可能性,并不高于当年冈比亚进攻苏联的可能性。

冈比亚是非洲弹丸小国,地处边陲,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半个北京大小,人口200万左右,军队维持在1000人左右的规模。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该国总统贾瓦拉放言称,将会在3天之内攻占苏联全境。当然,后续冈比亚没有任何行动。

苏联是如何反应的呢?苏联对此毫无反应!

集采?想多了

所谓创新医疗器械,泛指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显著的产品,一般以进入国家局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通道为准。

截至2022年6月,已有超过383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其中15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已经获批上市,仅2021年就有35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经过对已上市155个创新医疗器械的观察,相当一部分创新医疗器械,在上市之后销售的体量,就如同苏联眼中毫无存在感的冈比亚,根本无法引起医保的注意。

甚至于,大部分创新医疗器械,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都没有和医保集采部门对话的这个“荣幸”;原因还是体量太小,纳入集采起不到明显的医保降费的作用,集采办公室根本没有精力搭理你。

相比于担心集采,更多的创新医疗器械需要担心的是,在更创新的竞品出现之前,如何尽可能地扩大销售规模,以求生存和发展。

比如,某国产电生理龙头公司,旗下的“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和“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在2016年双双以“创新医疗器械”的身份获批上市,迄今已经超过6年。

2021年,该公司设备类销售额1139万元,导管类销售额1.47亿元。

比如,北京某骨科设备公司,旗下“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也于2016年获批上市,同样获得了“创新医疗器械”的身份,甚至以“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登陆科创板。

2021年,包含已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在内,该公司全部收入为1.56亿元;2022年半年报收入,更是下跌到了0.61亿元;该公司也处于常年亏损的状态。

比如,苏州某介入瓣膜公司,其“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在2017年以“创新医疗器械”的身份获批上市,此后因为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销售一度停滞,该公司也濒临破产清算边缘,后被同行兼并收购。

比如,深圳某心血管植介入产品公司,旗下的“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在2017年获批上市,也是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虽然没有查到该款产品的准确销售数据,但是根据《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年度报告 2020》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约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数量 9000个。

以上,皆是上市5~6年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他们担心的是集采吗?他们担心的是生存,是如何在下一代竞品出现之前再多卖几个产品,换句话说,没有足够销量才是这些产品的噩梦,如果医保的灵魂砍价能带来可观的销量保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恐怕求之不得。

内卷才是第一杀手

相比于对于遥不可及的集采的担忧,内卷才是创新医疗器械最该担心的致命因素。

创新药一直被诟病扎堆热门靶点和同质化竞争,医疗器械的扎堆和内卷程度,丝毫也不亚于创新药。

以心脏瓣膜领域的TAVR为例,目前全球市场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爱德华占比约60%,美敦力占比约30%,雅培、波士顿科学等分享剩余10%份额。

但是在中国,短短几年内各种TAVR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2025年,算上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中国市场上市的TAVR产品绝对超过10家,争夺传说中数百亿、目前实际落地不过10多亿的TAVR市场。

不用集采来砍价,这种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就能自然起到降价的效果,但是要注意,这种降价可没有任何“带量”的保证。

TAVR领域好歹还有爱德华这样的成功案例激励,一些其他领域,无论是在国外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都没有取得足够的商业成功,但是居然也内卷得离奇。

2021年7月,天津某企业的“陡脉冲治疗仪”以创新医疗器械的身份获批,这应该是国内最早获批的同类型产品之一。

所谓“陡脉冲治疗”,也称为“脉冲电场消融(PFA)”,是一种利用不可逆电穿孔原理,通过对患者的实体肿瘤施加微秒级、高强度的复合脉冲,诱导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电穿孔(IRE)而凋亡,同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PFA由于具备组织选择性的优势,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上显示出了对于包括房颤、肿瘤在内的重大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在国内遭到了疯狂的追捧。

目前,在一级市场成功融资的PFA方向创业公司已经不下10余家,据说正在融资和准备融资的加起来可能接近100家。

这个领域未来的销售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拥有“创新医疗器械”这件药监局御赐的黄马褂,又能如何?

大量的资金在这种同质化竞争中被消耗,大量的医疗器械公司在这种内卷中举步维艰,这种盲目扎堆过度竞争的内卷,其现实危害性要远远高于虚无缥缈的集采。

被集采,说明你成功了

创新医疗器械,固然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新颖过人之处,但是往往也面临着适应症狭窄、医生教育欠缺、患者接受度差、市场定位不准确等潜在问题,“创新”并不是商业化成功的充分条件,甚至很多时候,连必要条件都不是。

对于一款医疗器械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销售金额,集采无从谈起。

本次医保局的《答复》中,也指出:

“集中带量采购重点将部分临床用量大、临床使用较成熟、采购金额较高、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

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

换言之,有朝一日,医保局就某款医疗器械展开集采,就是对这款产品商业化成功的一种认证,说明已经符合“临床使用较成熟、采购金额较高”的条件,而不是每年只有惨兮兮的数千万收入。

目前已经被纳入全国集采的冠脉支架和骨科人工关节,其在集采之前,终端市场容量都超过百亿。

虽然纳入集采之后,相关产品的收入急剧下降,但是其绝对销售体量,仍然比相当一部分上市多年、未纳入集采的“创新医疗器械”要高很多。

小结

“创新医疗器械暂时不纳入集采”这个说法,和冈比亚决定不进攻苏联、我家6岁表弟决定暂不报考清华一样,并无太多实质意义。

如何避免同质化内卷,如何做出真正的临床价值,如何在商业化阶段实现更高的销售金额,才是“创新医疗器械”更值得担忧的问题。

至于集采,可能是相当一部分创新医疗器械,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阶段,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