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只酿酒,一滴不卖,谁这么傻?

十年只酿酒,一滴不卖,谁这么傻?
2023年12月15日 19:58 食悟

文 | 食悟 发自茅台镇

11月底的贵州省茅台镇,有点小冷,但小窖大道酒庄酿酒车间里的小伙子们,干得热火朝天。

与茅台酒同样遵循12987工艺,但小窖大道在诸多细节上显得更传统,比如他们坚守“低水分”国粹酿艺,坚持小窖池发酵,纯手工酿造……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小窖大道不满十年不出厂。

在身边都是盲目扩产、求快求增长的中国酒业里,小窖大道主动慢下来,旨在传承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一坛好酒。

“小窖大道产量稀少,一年产能顶多也就40吨,股东们都不够用。”小窖大道酒庄董事长谭文兴认为,时至今日,好酒有诸多标准诸多定义,但他和多位老酒师坚持认为,传统工艺酿造的更胜一筹,而小窖大道以酒为载体,让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小窖

11月30日,食悟从北京赶赴茅台镇,当走进小窖大道酒庄酿酒一车间,眼前的场景着实让人惊叹。

车间不大,左边是两排共计22个小窖池,每个窖池只有四尺宽,一米五深;右边是蒸煮、摊凉、加曲的地方。十位年轻小伙子,挥舞着核桃木铲,不停地忙碌着。

或许看惯了其他酒企工业化、大车间的“气派”,小窖大道酒庄则给人一种“古老”“纯手工”的氛围。

近年来,随着酱酒热起来,大多数酱酒人的心也浮躁起来,总觉得手艺太繁琐、出酒太少,于是大厂产能急剧扩张,秉持传统工艺者寥寥。面对此情此景,小窖大道应运而生,这家酒庄从成立那天起,就不走寻常路。

小窖大道酒庄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低水分。小窖大道追求的是3755低水分工艺,目前做到的是3955,他们仍在为减2斤水而努力着。3755低水分工艺中的“37”,指的是100斤糯高粱仅用37斤开水来润粮,而目前白酒行业普遍在52斤水以上;“55”则指低水分工艺酿造的酱酒最佳酒精度为55度。

低水分酿酒,出酒率低,香气物质占比多,酒香浓,回味长;高水分酿酒,出酒率高,香气物质占比少,酒淡薄,回味短。

二是小窖池发酵。一般情况,酱酒企业都是30㎡大窖池,而小窖大道名如其池,只有4尺宽,1.5米深。用大锅和小灶来形容大小窖池是最贴合不过了,相比大窖池,小窖发酵可以让低水分糟醅疏、松、轻,更易发酵,且酒体醇厚。

三是纯手工酿造。这些年,为了追求业绩高速增长,一些大酒企纷纷开启规模化、数智化,能不用人力的环节尽可能不用人工,这也导致很多酒掺杂着“现代工业气息”。

当然,并非说白酒现代化生产方式不够好,而是小窖大道坚持认为纯手工劳作更能精准把控低水分,让糟醅发酵所需的水分、温度和小麦曲充分发酵,避免产生杂味异味,确保酒香味丰富,纯正。

四是原产地藏养十年。其他酱酒贮存五年就迫不及待出厂了,小窖大道则坚持不满十年不出厂,且每一滴都是同年酿造的原汁原味的原生酒,不添加其他任何年份酒勾调。都是当年的基酒,不用再去用老酒勾调。

藏养十年,酒中的香味分子在55度究竟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分解和结合,又产生新的香味分子,内源性产生出无数种陈年老熟的香味物质,越久越香,口感丰富。

一位茅台酒厂退休的老酒师向食悟介绍,上世纪60、70年代,茅台酒采用的就是低水分工艺,那时的酒香和时光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而接受食悟采访的多位茅台当地酒师都希望3755低水分国粹酿艺传承下去,目前来看,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恰恰落在了小窖大道酒庄的肩上。

传承

提到小窖大道,不得不提一提这三个人:“一茅”王绍彬,“二茅”袁仲华,“三茅”谭文兴。

低水分国粹酿艺的历史,源自茅台镇三大烧坊:荣和、成义和恒兴。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智掷酒坛扬国威”让低水分工艺酿造的酒声名远扬。

此后,以三大烧坊为根基,低水分酿艺成为国粹。对此酿艺发展贡献最大的,就包括茅台第一代酿酒宗师王绍彬。自幼父母双亡的他,童年曾讨过饭,12岁当佣工,随后给人做长工。1930年,王绍彬进入荣和酒坊做烤酒工人,他在这里学到了正宗的低水分国粹酿艺。

1951年,王绍彬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从酒师做到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终老在酿酒岗位上。1956年,他因吃苦耐劳与卓越贡献获得“全国劳模”称号。勤学苦练的王绍彬,对传统工艺不断探索实践,1958年他总结出“以酒养糟的低水分酿酒经验”,将低水分酿酒技艺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在茅台镇,一些老酒师固守门户之见,王绍彬却广带学徒,把多年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新生力量。

袁仲华正是王绍彬的徒弟之一。袁仲华1972年进入茅台酒厂二车间工作,从小过惯苦日子、挨过饥荒的袁仲华非常肯干,常常一人顶五个人的班。同是劳苦出身,当时作为车间负责人的王绍彬被其干劲打动,闲时会指点袁仲华一二,慢慢地,俩人便以师徒相称。

在日渐相处中,王绍彬和袁仲华之间关系更是胜过师徒,就像父子一样。王绍彬晚年生病时,都是袁仲华背着他走过蜿蜒山路,送他回家。在羊肠小道上,师徒二人走走歇歇,聊生活、谈酿酒。期间,王绍彬将低水分国粹酿艺的诀窍全数传授给了袁仲华。

此后数十载,也正是因为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奠定袁仲华的大师地位,酿出来的酒深得客户喜爱。由于经常给贵州、四川、河南等全国各大酒厂指导迷津,袁仲华还被称为“救酒医生”,酒庄如今还摆放着当年同行送他的众多牌匾。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水分国粹酿艺的传承问题让袁仲华备感焦虑,“用这个工艺酿酒,费心力又重体力,很辛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从事体力劳动。”除了技艺面临失传,袁仲华创业也遭遇困境。低水分国粹酿艺不能用大窖、酿酒周期和存放时间长的特点,意味着在茅台镇建酒厂的性价比很低,投入很大,产量很少,回报很慢,这门生意不好做。

2005年,袁仲华偶遇前来茅台镇寻酒的广东人谭文兴。谭文兴是广州市天河区工商局负责打假工作的公务员,却在1999年一次寻常聚餐中因为假酒险些丧命,而他的一名同事不幸离世。那次颇具讽刺意味的“鬼门关之旅”,让爱酒如命的谭文兴,冥冥之中有种使命感,从此踏上寻觅好酒之路。

袁仲华对酱香老工艺的坚守与谭文兴的初心不谋而合,两人畅谈4个多小时后结为师徒。谭文兴毅然辞官下海,一边随师父学艺,一边肩负起低水分国粹酿艺传承的重任。

在这次走访调研过程中,食悟结识到了二茅和三茅,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多年,谭文兴还培养了一批传承人,也就是“四茅”以及他们的学徒们已经成为小窖大道如今的酿造主力军。

从一茅到二茅,再到三茅,四茅,乃至更多下一代。低水分国粹酿艺正在一代代传承,老酒师传授经验,新酒师挥洒汗水,小窖大道酒庄正努力打造酱酒传统核心技艺传承示范基地,让中华民族的老手艺、活文化得以延续。

大道

走访归来,笔者对小窖大道的这个“道”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换言之,就是指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

小窖大道酿酒车间沿用传统的核桃木铲、硃砂石蒸酒器、三合土晾堂、糯米秘方窖缝泥等工具和工艺,这种对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排斥,恰恰反映了小窖大道对传统、自然的尊重。

酒香不怕巷子深。2012年,蒙牛中秋和春节的员工聚餐用酒,都是小窖大道酒庄供应,他们把产自茅台镇、低水分酿艺酿造的酱酒装上卡车,一批又一批地从贵州护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的蒙牛总部。

2013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在北京以及他呼和浩特的家里,跟二茅和三茅又进行了几次沟通。当时已经退出商界、专心慈善事业的牛根生,被袁仲华师徒坚守传统低水分技艺的励志经历,深深吸引和感动。

2013年,牛根生亲赴茅台镇选址,据介绍当年茅台镇还没有水泥路或者油漆路,上山路段基本都是泥泞的土路,翻山越岭间,牛根生基本都是蹲在车厢里,格外艰辛。

2014年1月1日,牛根生携手一众热心公益、推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成立小窖大道酒庄,作为树立中国商界名流传承工匠精神的典范。这些企业家以公益形式、个人名义鼎力支持低水分国粹酿艺,并许下“为中华民族留一坛好酒”的发展愿景。

其实,在选址建酒庄之处,牛根生就一再强调“酒庄要做到不满十年不出厂,所有心思都放在国粹酿艺的传承和培养传承人上”。

过去十年,三茅谭文兴将师傅二茅的低水分国粹酿艺,拆解为18个环节,并形成一套便于传承的系统。与此同时,小窖大道如今已建立了可复制的优秀传承人培养系统。

经过十年的沉淀,小窖大道酒庄将内部酒分享给创始投资企业家和更多新股东,小窖大道,以酒载道,承载商界名流追求极致品质,传承工匠精神之道,彰显中国商界名流特有的正气、和气、贵气,如今酒庄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家向往的精神道场。

按照规划,小窖大道将用五年时间夯实一级酒庄,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商界的掌上明珠,以酒载道,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工匠精神,传递中国企业家的正能量。

值得关注的是,小窖大道是包括牛根生在内的诸多企业家,唯一投资的酒业项目。的确,牛根生、欧亚平、黄灌球等成功企业家的餐桌上并不需要什么大牌酒,他们看重的是酒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工匠精神。

“卡地亚之父”弗朗西斯顾腾在考察完小窖大道酒庄后坦承,“它具备生产真正奢侈品的所有必要元素”。他认为,小窖大道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历史,具备独特的工艺,并且拥有出色的酿酒大师。

二茅袁仲华自信地向食悟说,不用担心别人跟随,即便他把技艺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也很难有人做出来一模一样的酒。“关键在于人,以及酿造过程中的协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