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经营连亏七年,靠故事撑起480亿市值

海虹控股:经营连亏七年,靠故事撑起480亿市值
2016年12月08日 09:09 野牛股票APP

年关在即,为防止全年业绩太过扎眼,经营亏损的公司大多在设法进行弥补。12月5日晚间,海虹控股(000503.SZ)公告称拟将旗下三家子公司100%的股权进行转让,预计获利约9000万。由于公司今年三季度即已亏损8514万,因此转让完成后,海虹控股今年有望扭亏为盈。然而事实上,因存在费用过高的问题,公司此前已连续七年经营亏损,几乎每年都是依靠变卖资产粉饰业绩,若非如此,其将无法避免风险警示。不过,身为大健康产业的标的公司之一,海虹控股仅凭借着早年进军PBM(医疗福利管理)业务的概念,使其一直倍受资金追捧,目前市值达到了480亿。不得不令人感叹,在极度诱人的“故事”面前,连续亏损真心不算是问题。经营连亏多年,盈利全靠卖资产

公告显示,海虹控股拟分别以2200万港元转让子公司金萃科技100%股权;1.32亿转让子公司海虹药通合计100%股权;63万转让子公司卫虹医药合计100%股权。交易完成后,海虹控股预计可实现利润约9000万。纵观公司数年来的业绩,海虹控股表面上虽然勉强保持盈利,但按照扣非净利润来看,其实一直深陷于亏损泥潭。特别是2011年,公司当年经营亏损为8390万,好在通过变卖股权、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措施,最终得以成功扭亏,实现净利润1800万。

据悉,海虹控股自2000年即已投身医药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从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业务。不过,因2009年国家出台了新型医改政策,致公司原有医药电商经营模式遭遇重创,当年的扣非净利润直接显示亏损1532万。而在这之前,公司尚且还处于盈利的状态。随后几年的年报显示,公司一直针对着医药电商业务进行调整,努力适应新医改下的经营环境。但就营收规模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自2010年出现明显下滑后,公司的营收至今仍围绕着1.9亿小幅波动,未见好转的迹象。而细看年报发现,除了政策因素带来的影响外,高昂的期间费用则是令公司连年亏损的重要原因。其中,管理费用的支出高得令人咋舌。

薪酬高企导致持续亏损,市值却名列行业前茅

海虹控股的管理费用究竟有多高,对比期间费用的支出即可看出。而细看近年来管理费用的支出项目发现,薪酬费用的占比几乎达到了50%。据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当期管理费用为1.4亿,而薪酬支出则高达7235万,要知道,公司当期毛利润仅为7790万。

今年中报显示,公司的期间费用为9661万,其中薪酬支出为5145万,而当期毛利润却仅为4356万。也就是说,公司数年来大部分的毛利润,其实都装进了管理层的口袋,而这直接导致了成本大幅上升,令公司难以摆脱亏损泥潭。虽然业绩不佳,不过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却很强势。在所有大健康产业的标的公司中,海虹控股以逾480亿的市值位列业内第三,相较之下,国内知名企业同仁堂(600085.SH)仅排名第五,市值相差约40亿。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同仁堂业绩不佳么?答案显然不是。

就业绩来看,海虹控股显然远不如同仁堂,近5年来,其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仅为1.6%,落后同仁堂近8倍。此外,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欠佳,今年中报显示,公司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合计约4.2亿,占总资产比为30%。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数年来的净资产增长,几乎已经停滞。不过,由于头顶PBM概念的光环,即便基本面再怎么糟糕,海虹控股依然受到了资金热烈追捧。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正式进军该业务至今,海虹控股仍未能借此实现盈利。

靠一个PBM“故事”支撑480亿市值,如何兑现?

据了解,PBM业务指的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提供该服务的公司,一般介于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药品生产商及医院之间,通过采集分析患者的就诊数据及审核药品处方,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监管协调,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促进疗效等目的。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大背景下,医保基金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基金“穿底”的风险日益凸显。正因如此,各地政府对于医保控费业务皆存在着一定需求,这意味着,事关民生的PBM业务具有非常不错的前景。

在2009年医改落地造成影响的同时,海虹控股即与美国ESI集团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意图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悉,该集团是北美最大的综合性PBM公司之一,背靠着这样一座大山,海虹控股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由于进军PBM业务,自2011年起就有不少券商研报表示看多海虹控股。事实上,该业务也确实有所进展,据今年中报显示,公司正逐步完善医保第三方经办业务的基础服务系统,目前的业务范围已覆盖了近200个地级市,服务人群累计达到8亿。此外,公司于10月15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25亿用于建设实时智能审核平台,进一步提升医保服务监管能力,促进医疗服务机构自主管理。但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公司的收入却丝毫未见起色,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938万,同比增长仅15.6%,医药电商业务仍是核心收入来源。要知道,自2010年公司正式启动PBM业务以来,距今已有近七年时间,但至今尚未能实现盈利。即便该业务未来前景广阔,但对于一直埋头开拓市场的海虹控股来说,究竟何时才能盈利,盈利能力又到底如何,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不过很明显的是,凭借着这一尚未变现的“故事”,海虹控股的股价得以飙涨,从而稳坐大健康产业市值前三甲的地位。但就业绩来说,未来能否真正成为“中国医保控费第一股”,仍有待验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