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素
近日,在各大投诉网站上,针对水滴等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投诉,正在增加。
多位用户称,他们被“首月1元”“首月3元”的保险广告吸引,但购买之后发现,每个月被扣费“上百元”。
“这不就是欺诈吗?”他们开始在各大投诉网站上投诉,并集结成群,去相关监管机构投诉。
据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透露,监管机构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会进行整治”。
2019年,互联网保险迎来了一波火热,而如今,却深陷“欺诈”泥潭。
从业者们担忧,这可能会让保险行业再次陷入污名……
01投保陷阱
看到账单,安徽农民文芳陷入了慌乱。
她发现,原本以为每月只扣3元的水滴保险,居然每个月都扣了超过100元。
文芳回忆,三个月前,她正在刷抖音,突然出来了一个水滴百万医疗险的广告:“只要出3元的保费,就能理赔600万……”
3元保费,这也太便宜了。
文芳心动了,她按照广告提示,开通了微信自动扣费,扣了3元钱。
到了第二个月,她突然发现,自己被扣了超过100.9元。
“我就慌了。我是农民,负担不起,不想进这个保险了。”
她赶紧在扣款的短信后面回信息,称要退保。但到了第三个月,她发现,自己又被扣了100.9元。
“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把我的钱扣过去了,有上当的感觉。”文芳称。
三个月,她一共被扣了204.8元。
昆明的家庭主妇李婉也中了枪。
她同样是在抖音上刷到水滴广告的。“推荐的是百万医疗险,写的是首月3元,优惠后1元,次月12.9元起。”
李婉回忆,“12.9元”写得很大,后面的“起”字很小,“给你一种就是12.9元的错觉”。
她为母亲买了一份保险,同样开通了微信自动扣费。
李婉平时不关注微信扣款信息。5个月之后,她才发现,从第二个月开始,自己买的这份百万医疗险,每个月都会被从微信扣123元。
除了水滴之外,其他互联网保险平台也出过类似的情况。
这个9月,快一年前在轻松保购买的保险产品,就让许浩非常生气。
他为母亲购买的百万医疗险产品被提前一个月直接续保,保费则从50元涨到了76元。“如果没发现,保险价格涨到1000、2000,他们也想扣就可以扣吗?”
在聚投诉和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针对水滴、轻松保等互联网保险平台此类行为的投诉,并不少见。
比如说,在聚投诉上,2020年7-9月,针对水滴保险商城的投诉为15条,其中4条都是有关“虚假宣传,自动扣款”的投诉。
在黑猫投诉上,2020年7-9月,针对水滴保险商城的投诉为30条,其中20条都是有关“虚假宣传,自动扣款”的投诉。
网上的投诉者们,都认为自己“被骗了”。
“这就是欺诈。”他们认为,自己是被1元的优惠价格“骗”进来,却掉进了每月扣费的陷阱。
02陷阱重重
这些广告真的具有欺骗性吗?
“水滴保险”的抖音广告显示,一位女主角称:“最近上线了几款几乎不要钱的保险,首月只需要1块钱,就能领到最高600万的保障。”
在视频下方的文字广告部分,写的也是“医疗险保额1元”。
登录水滴保险商城APP,情况如出一辙。
首页最显眼位置推荐的,是“百万医疗险2020”,宣传文字很具诱惑力:“600万高额医疗保障,首月3元,住院能报销。”
继续点击,就是投保页面,会出现次月保费的金额,但首月保费3元被用红字标注,而次月保费12.6元/月起的金额字体很小。
而一旦购买保险,就需要开通自动扣费和续费。
扣费方式说明栏称,会“优先从零钱扣除,零钱不足时从其他支付方式中扣除”。
一些愤怒的用户们,纷纷走上了退保之路。
但他们发现,和投保时的简单快捷相比,退保的操作无比繁琐,有如天壤之别。
许浩和李婉分别去找水滴和轻松保的客服,却被当皮球踢来踢去。
当被李婉质问“你们就是在欺诈”时,水滴客服没有任何道歉的表示,只是说,广告写了12.9元“起”,“是你自己没看清”。
轻松保客服则让许浩去轻松保公众号自助退保,等他进入之后,发现只能电话退保,但在电话中输入保单号,一直未能退保成功。
接下来,相同的情况出现了:客服都要许浩和李婉自己去找保险公司退保。
“我跟你买的,凭什么去找保险公司!”李婉不肯。
一怒之下,她开始拨打银保监会热线投诉。热线那头告诉她,已经接到了很多关于水滴的投诉。
在QQ上,已形成了几个相关受害者群,群主带领大家,开始往监管机构投诉。
“银保监已受理了,我们正在等消息。”群主称。
他大概统计了一下,现在全国这样的受害者,“已经不下一万人,还有很多人没有发现自己被坑,或者还有很多人觉得钱少,没有投诉,实际受害者肯定更多”。
据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透露,监管机构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会进行整治,只是时间问题”。
03 问题根源
2019年前后,互联网保险曾迎来一轮爆发,百万医疗、低门槛投保等各种保险花式出现。
投资人和各种互联网保险的公司都开始认为,互联网保险模式跑通了。
为什么一度被认为跑通的模式,现在却一地鸡毛,纠纷不断?
“现在的这些平台,都面临盈利的压力。”一家专注互联网保险投资的VC机构负责人徐青称。
这些模式在早期迎来了一波红利期,市面上一度出现了上万家的保险流量工作室,将模式红利消耗殆尽。
紧接着,市场陷入了流量瓶颈。
流量变贵、转化变慢,变现也越来越难。
为了急速获利,行业的底线也在不断调低。
“说实话,这样的产品,确实存在欺诈嫌疑,把用户以一元的低门槛吸引进来,然后再每个月扣高额的费用。”徐青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开始在“刀口舔血”。
一些平台的底线甚至更低。
徐青和一些从业者透露,现在还有一些平台推出首月1元的产品,目的就是为了收集客户信息,再电销卖其他保险产品,比如重疾险。
作为行业的巨头,水滴此时如此操作,也让人惊讶。
今年7月,外媒曝出消息,称水滴计划以4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IPO,时间最早在今年。
此后,水滴公司回应称,目前并没有明确的IPO计划,“但我们将继续探索资本市场的各种机会”。
“如果水滴今年的上市计划为真,那么他们现在面临的局势,确实非常严峻。”徐青认为,水滴现在大力推“首月1元”“首月3元”的产品,可能就是“在冲营收,为上市准备好的数据”。
在上市冲刺的背景下,如果要想快速扩张,增加转化率,一些诱导性的“玩法”,可能就会被纵容。
但资深保险从业者海鹏认为,这种玩法并不可持续——监管一旦出手,要求互联网保险平台把“首月1元”改成“年保费300元”,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瞬间就会跑掉一半。
“没有敬畏之心,在保险行业必然走不长久。”一位保险从业者称。
1990年代,保险曾经在中国野蛮生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保险行业都洗刷不了污名,保险从业者也抬不起头来。
如今,保险行业逐渐去掉了污名,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进入保险行业,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愿意买保险。
“本来感觉这个行业快好起来了,突然出现了这些事,眼看又要把这个行业毁了。”
海鹏担心的是,因为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一些玩法,保险这个行业在中国又要被二次污名化。
一旦一个人在互联网保险平台上买保险被骗,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买保险。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