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大师班 | 岩井俊二:我要感谢年轻时的自己

上影节大师班 | 岩井俊二:我要感谢年轻时的自己
2024年06月22日 15:09 导演帮

6月21日,期待已久的岩井俊二导演大师班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顺利举行。连绵不断的小雨并没有浇灭影迷与电影从业者对于导演的热情,在大师班正式开始前便有影迷早早地在门口等候,交流结束后寻求签名的影迷更是在会场外排起了长龙,证明了导演在中国的超高人气。

这并不是岩井俊二第一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早在2001年他就凭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过最佳配乐奖。2011年,他又担任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评委会主席。今年,恰逢亚洲新人单元创办20周年,岩井俊二以“大师”的身份再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颇有一种传承与纪念的意味。

在大师班上,他全面回顾了自己的从影之路,并对电影中的“青春主题”、“音乐运用”以及自身的“多元创作”和“灵感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回答,他的坦诚与直率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

“青春是人生不可回避的主题”

岩井俊二的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在主题表达上,他格外钟情于对青春的描述。《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知名作品无不都呈现出了青春的多种样貌,在他的电影中青春或美好、或遗憾、或疼痛、或残酷,岩井俊二总是通过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对青春进行呈现。

在谈到“青春主题”这一问题时,他首先解释说“青春是人生不可回避的主题,100个人里面每个人都有青春的经历。大多数的作品也都是描写当代的青春,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的主题,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可以理解这个主题。”

如果说青春的无法避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共通情感是岩井俊二选择将青春作为母题表达的客观原因,那么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也更为主观的原因在于他对于孩童/青春时代的眷恋。他举例说道“两三岁的时候,在家庭中我认为自己是个皇帝。开始上学后,由于是多人授课,我的优越感没有了。到了社会之后,我觉得并不是人家要为我做什么,而是我应该为别人做什么。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我的这种意识发生了转变,人会放弃很多事情,然后一点点的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候不愿意放弃孩童时代的自己,有时候想把自己封闭起来。”

而拍电影对于他来说,正是将埋藏于心底的关于童年与青春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重要途径。正如他所言:“作为电影导演的我,当时就想是不是能够把封闭在自己内心的这种想法,把它拍出来,能够被人所理解。只要能够抓住本身,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国家的人,都可以去理解,所以我拍摄了青春。“

2

“音乐与电影以相同比例进行创作”

岩井俊二多才多艺,某种程度上是个“全才”。会写故事,会拍电影,同时也会画漫画和创作音乐。据他讲述,他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便已经开始用钢琴制作电影配乐,等到毕业时,整个电影配乐就已经做好了。他将这种亲自配乐的习惯保留至今,《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吸血鬼》等影片他本人都有参与配乐。熟悉他电影的观众也一定对岩井俊二作品中的音乐不会陌生,音乐为影片提供了重要的氛围与情绪。

至于为什么是自己亲自来参与影片的配乐创作,他的解释很简单,就是单纯的热爱——“可能从我出生开始就喜欢画面和音乐,自己的情感会随着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电影和音乐可能是以相同的比例来进行创作,并没有什么理由。如果自己的脑子里面对于看见的那一幕又呈现出我自己想要做的音乐的话,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最幸福的瞬间。”

同时音乐也为岩井俊二的电影及其创作带来了诸多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音乐潜移默化地使他的某些影片变得更有深度,拥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他把《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及新作《Kyrie之歌》定义为他的三部音乐电影,三部影片都对社会问题都有着更为深刻的反思。《燕尾蝶》反映了非法移民在日本的处境,《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揭露了霸凌的问题,而《Kyrie之歌》则以3.11东日本大地震为叙事背景。

“在做音乐电影的时候,好像会聚焦于社会问题,聚焦于人的艰辛、艰苦,这是突然发现的。大家可能认为看音乐电影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但其实并非如此,这次《Kyrie之歌》会把大家带入到这样一个深层的问题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看似是非常愉快地去享受音乐,但当代的这种呐喊也会通过音乐反映出来,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性。

另一方面,对于岩井俊二来说在音乐人的身上他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日本,演员是团体创作中的一个人,不会太主动,也不会表现自己很强的个性。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来共同创作的,即使内心确实有自己的主张,也不会强调出来。

“但音乐人不是”,他解释说。在他看来音乐人会更主动,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他非常喜欢音乐人的这种表现。“如果摄影棚当中有一个音乐人,那就会给大家带来一种气氛,演员可以发言,可以有表达,这是我拍摄过程当中的一种体会。”

3

“自由地接触作品”

自1995年拍摄电影《情书》正式出道以来,三十年的时间里,岩井俊二创作了大大小小的几十部作品,涉及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个门类,足迹遍布日本、法国、中国、美国等国家。如果仔细观察岩井俊二的作品会发现他本人有着一种近似“迷影”般的趣味——他的某些作品往往不是只有一个版本,而是多个版本共存。

《花与爱丽丝》是真人剧情片,《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是动漫。《8天就死去的怪兽的12日谈》和《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都是既有电视剧版,又有电影版。新作《Kyrie之歌》也将制作一个5个小时的电视剧版本,共分为10集。

针对多版本共存的情况,岩井俊二表示说“有些人可能只关心电影,只做电影,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涉及非常多类型的作品。我是非常喜欢去探求、去摸索的,我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好奇心。”这是他从创作者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的解释。

此外,他还从观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他以自身观看《机动战士高达》的经历,形象地诠释了观看的行为与方式乃至于“意外”对于理解一部影片的重要性。“我是在高中凑巧看到了《机动战士高达》。邂逅高达并不是到剧院去看的,而是自己凑巧那个时候打开电视机看到的,让我终身难忘。”

亲身的经历,让岩井俊二非常相信“观看”对于理解一部影片的重要意义,并且“每个人看这部片子,从什么角度看,记住哪个环节,都是各自的自由。大家对电影的理解有千差万别,这是一件好事,我也会觉得很开心。“也是基于此,他才会制作各种各样不同版本的作品,为的是给观众提供更多观影的可能性,去获得不同的理解与体验。

“我想可以让大家自由地去选择。我并没有什么束缚,也希望大家能够自由地去接触作品。“

4

“在积累中寻找灵感”

在岩井俊二的作品中,存在这么一种人物,他们往往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创伤从而变得沉默失语,《四月物语》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新作《Kyrie之歌》亦是如此。

为什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塑造这种人物形象,他的解释是“要根据究竟想描绘什么来决定。”《Kyrie之歌》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说不出话来,一位与其相反,反而经常说话,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痛苦与孤独感。他进一步说“主人翁Kyrie是东日本大地震的时候所想到的人物。她突然出现在大阪,是一个说不出声音来的少女,从遥远的东北来到大阪,是这样一个设定。但当时还没有完整的一个情节,只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然后在做《Kyrie之歌》的时候突然发现可以用这个点子。”

3.11东日本大地震是2011年发生的事情,而《Kyrie之歌》是2023年完成的作品,从灵感的闪现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共用了12年的时间。从岩井俊二创作《Kyrie之歌》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他的一种创作方法——从积累中汲取灵感。“各种各样的创意,各种各样的点子和想法,其实在自己的内心中有很多积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好像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不自觉地就会从自己的积累当中挑选出一些素材。而如果你真正去想的话,反而会想不到。”

在他看来,自己的内心中拥有非常多的碎片、非常多的要素,但是有很多还没有形成故事。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碎片,但它们对于岩井俊二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在不为人知时自己的努力,对于现在的我还是有帮助的,所以我要对年轻时的自己表示感谢。”

他如是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