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经济数据直接让人蒙圈了——
冷也不是,热也不是。
01
社融数据热也不能说明经济好
社融数据形势大好,风景这边独美。
但琢磨一下,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
民间投资增长0.8%,私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4.6%。
所以,其实还是老套路:卖房子、搞基建。
房子能热多久大伙心里都没数,毕竟现在有两个问题,其一,目前释放的很多是去年积压的刚需,其二,城市化已经到了尾声,三四线城市房子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成为定局。
那基建呢?看看贵州独山的债务问题.....
只能说,以后买金融产品,城投这块还是绕着走比较安心。
02
消费数据冷是真的没钱,
疤痕还没修复
再看CPI数据,是超预期地冷,价格水平充分显示消费不涨,反而是“缩”成一团。
去年底,我在《钱从哪里来4:岛链化经济》一书中,就反复在说要小心消费的“疤痕效应”,收入降低带来的冲击,一旦改变了人们的信念,即便疫情过去了,消费起来也是很有难度的,需要政策发力。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段感情中,如果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最起码得有足够的金钱物质补偿才能复原吧?这叫必要非充分条件。
有了,不一定行。没有,那一定不行。
说白了,疤痕还远远没有修复。
上周三,在解读通胀和社融数据的时候,我们做了个《消费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有689位亲爱的读者参与了调查。
他们中42.2%的人位于一线城市,32.8%的人位于二线城市。
我看了看统计结果,比我想的还要悲观一点。
我们的用户一直代表着这个国家最朝气蓬勃、最乐观向上的群体,高学历、高收入、高财富累积、高认知、追求“品质生活”,但这次调查结果显示——
近期家庭支出中,35.4%的人群至少缩减了一成支出,45.9%的人变化不大。这里面13.2%的人想先存钱,12.3%的人群没钱消费,8.4%的人想先还债,4.9%的人想投资。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5.3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9.9万亿元,同比多增2.08万亿。
今年一季度存完了去年半年存的钱。
我们的小范围调研数据,和人民币存款数据异常一致——49.9%的人想存钱,11%的人想更多投资买保险,只有1.2%的人觉得现在更多消费是合适的,21.6%的人觉得应更多地投资高风险产品(股票、基金等)。
03
进出口倒争气,
产业链优势是在的
记得一个段子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这个中年男人的死鬼老婆,嫌弃来嫌弃去,最后好像只有老婆不离不弃。
进出口呢,那是纯纯的初恋。
本来都以为前尘往事成云烟了,结果碰到问题却是白月光伸出了援手……
这两年,进出口在撑起GDP方面算兢兢业业。
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按美元计价,3月出口31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按人民币计价,出口同比增长23.4%。
市场上对这个数据的看法比较乐观,但是,我个人觉得,有几个维度值得思考——
第一,乐观地看,产业链的转移,短期内确实也不像“唱黑”的人所描述的那么能轻易转移。
就像施展教授所说的,“东南亚的进口是个溢出逻辑,从那里完成对美国的出口”。
所以这次对东盟出口增速弥补了缺口,应该是有产业链韧性的原因在内。
第二,但更中立地看,一个月的数据,不能反映趋势。进出口本来就是有波动的。比如说,这次出口增速里面就有部分品类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品类提速的原因等等。但这个数据的未来隐忧仍然在存在。
欧美经济的压力也是具有时滞性的。上周越南胡志明指数在各大类资产中表现最差,制造工厂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压力,越南总理范明政表示,“越南受到全球经济恶化的影响,面临的困难多于机遇”。中国也不会是例外,何况我们还面临技术封锁带来的问题。
资金是聪明的,用脚投票的。
面对着亮眼的进出口和社融数据,A股的主要股指都心如古井——
上证指数+0.32%,沪深300指数-0.76%,中证1000指数-0.32%,波澜不惊。
A股的激情在哪里呢?
比如炒文旅消费复苏小票、炒国产替代半导体赛道股、炒创新药政策预期放松利好股等等这些。
尤其是炒作“五一出行大热,堪比春节”,很多文旅小票,以曲江文旅为带头的,一周内被炒作涨幅超过60%。
有人问我怎么看五一这波“消费牛”?
我只能说,在没有确定性的市场上,炒作暂时不被证伪的“利好”是个短期的、暂时的安全策略吧。
2023年已经过去了30%了,不该来的都来了,比如张继科这种幺蛾子,比如360老板离婚。
但是该来的似乎还没来。
听说有领导叹息,我们都真的够努力了,你看,M2都这么多了,经济还是不行啊,那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真实利率还高着呢。
如果我没有记错,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灵敏的指针,这应该也包括资金市场。
“何不食肉糜?”
“贵,食不起。”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呼吁,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在政府保持发力的同时,尽快激发私人部门的需求,使其在扩信贷和稳需求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很含蓄,也很透彻了。
中国经济要入夏,需要更强力的、实际的、有效的政策支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