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打不准就改成有人驾驶模式,二战德国Fi103R巡航导弹

导弹打不准就改成有人驾驶模式,二战德国Fi103R巡航导弹
2024年06月28日 21:52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丹书战史

V1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一款具有一定战略级威慑能力的武器,大部分人都认为它是世界第一款巡航导弹,不过它的作战能力无法和今天的巡航导弹相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精度很低,只能对付城市这样的大目标。

V1的制导系统通过陀螺仪来控制偏航和俯仰,用磁罗盘保持方向,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精确打击,早期型号的弹着点与目标距离可以达到15千米,后期降低到5、6千米,即便如此也不能满足打击需求,再加上导弹飞行轨迹呆板,会发出独特的嗡嗡声,容易遭到战斗机拦截。

1944年夏天,战事不利的德国计划发展载人版V1导弹,这种新武器被称为Fieseler Fi 103R,项目代号Reichenberg,研发工作由DFS负责,DFS是Deutsche Forschungsanstalt für Segelflug的缩写,中文名为德国滑翔机研究所,曾研制过一些火箭动力飞机、滑翔机等,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V1导弹本身就有与飞机相似的气动布局,它背负式的发动机也不影响对机体的改装,不过导弹本身结构紧凑,在不大改的情况下只能委屈飞行员了。

设计师在导弹发动机靠近进气口的弹体位置设置驾驶舱,它有一个向右侧打开的小型舱盖,正面挡风玻璃有一定防弹能力。

原本V1导弹的这个舱段内安装的是装压缩空气的球形气瓶,这些压缩空气将用来驱动陀螺仪、为油箱加压以及空气舵面控制设备提供动力,现在改成有人驾驶后有些设备就用不上了,因此取消了一个气瓶腾出空间。

飞行员获得一个狭窄的驾驶空间,有一个胶合板制成的座位,飞行员只有基本的仪表设备可供使用,包括速度指示器、高度计、罗盘等,只能辅助飞行员进行简单的飞行。

导弹的动力和其他气动布局不变,依然需要通过50米长的地面轨道滑跑起飞,没有起落架,因为它是一次性武器,导弹可以达到650千米/小时的最大飞行深度,俯冲速度可以达到800千米/小时,巡航高度2500米,最大航程约330千米,比V1导弹增加了100千米,可能是容纳了更多燃料,导弹有一个850千克的高爆弹头,对付一般的建筑物等目标有足够的破坏力。

按照德军的设想,飞行员驾驶Fi 103R起飞后奔向预定目标,在此期间如果遭到拦截可以进行有限的机动躲避,导弹的机翼前缘被加固,可以撞击防空气球的系留缆线并把它割断,当最后靠近目标并对准后,飞行员可以打开舱盖跳伞逃生。虽说并不是要飞行员进行自杀式攻击,实际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幸运落地多半也会成俘虏。

德国空军的列奥尼达中队被指定驾驶Fi 103R,因为导弹的特殊性,需要征召志愿者并签署有关声明,最终得到70多人。这些志愿者会在普通滑翔机上学习驾驶技术,最后过渡到翼展更小V1导弹改的双座训练机上。

从理论上来说Fi 103R比V1导弹有更高的作战效率,有人驾驶的导弹能获得更高的精度,它不仅仅可以对付城市这样的大型目标,也能用来轰炸物资集散地、仓库、桥梁、码头等目标。

德国在1945年3月放弃了Fi 103R,当时施佩尔等人面见元首并说服了他,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这种近似于自杀式的攻击本就不合适,也无法扭转不利局势,德国在投降前大约建造完成了175枚Fi 103R。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