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金属公司没完成的作品,55毫米大威力自动炮

莱茵金属公司没完成的作品,55毫米大威力自动炮
2024年06月28日 21:52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丹书战史

在二战刚刚爆发时,德国军队手中的高射炮与其他国家装备差不多,主要有低威力的20、37毫米等小口径高射炮和88毫米大威力高射炮,尽管大部分火炮的实战表现都不错,但德军还是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少覆盖4、5千米高度的中间威力高射炮,在这一高度上火炮口径太小了打不到,口径太大了射速就慢了,火力密度、反应速度又不够用了。

 FlaK 41

当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原本在研制FlaK 41型50毫米高射炮,但这款高炮方向角度调整速度太慢、弹药威力偏小,并且射击时火光太大,因此德国只少量生产了这种高炮。在1943年初,德国军方计划开发55毫米自动炮,莱茵金属、毛瑟和克虏伯三家公司参与到这个项目里,火炮代号Gerät 58,它并不局限为高射炮,而是一种火力强大的多功能自动炮,除了防空作战,还打算把它作为航空火炮、装甲车主炮。但在1943年11月,德军高层不知为何暂停了这个项目(似乎和空军元帅戈林有关),在1944年中期因德国本土被轰炸等原因重启。

 MK 412

莱茵金属和克虏伯率先制造了样炮,克虏伯公司的火炮被命名为MK 412,它使用55×203毫米RB药筒,更短的药筒意味着炮弹出膛速度太慢,弹道更弯曲,因此MK 412遭到毛瑟公司的批评,尽管毛瑟公司的MK 214研发工作进展不如克虏伯,但在技术上确实好一点,德军高层随后将MK 412交给毛瑟公司改进,据称毛瑟公司适当降低了火炮重量,将射速提高到300发/分钟,唯一的样炮后来被美军缴获,没留下什么信息。

50×420R 

反观莱茵金属就不同了,该公司在更早时候就开始自主研究55毫米火炮,在1943年一口气整出4个版本,总有一款能让你心动。第一款发射50×420R炮弹,它没有选择新的55毫米口径,是一款纯粹的航空火炮,炮弹与PAK 38反坦克炮通用,它被部分生产并安装在了Me 410身上;第二款是MK 112,它其实是放大版的MK 108 30毫米航炮,使用55×175毫米RB药筒,显然也是为了作为大威力航炮使用,只是大幅缩短药筒,弹道简直没法看;第三款MK 115使用55×318毫米R药筒,其实是无后坐力炮,部分药筒可燃,这确实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技术的火炮,但德国当时更需要简单、实用的武器;第四款火炮称为MK 114,它也是一种轻量化的55毫米口径航炮,发射55x450毫米B大威力药筒,据称火炮空重700千克,理论射速在160~180发/分钟。

 VG 1

1944年项目重启时,莱茵金属公司以MK 114为基础开发了符合标准的Gerät 58高射炮,设计师认为MK 114的长药筒炮弹弹道性能好,只需少量改动即可成为一款合格的自动火炮。

 VG 2

第一门原型火炮被称为VG 1,火炮安装在轮式拖车上,有一个可360°旋转的底座,战斗时需要放下液压腿用于稳定,整套设备使用了较多的冲压部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稍晚出现的VG 2优化了细节,火炮重量降低了300千克,火炮空重770千克,重新设计了膛线。 VG 2的炮管长度约4.2米,身管倍径76.5,炮口安装了带孔的喇叭形消焰器,安装在牵引车上时整套设备重量将近3吨,炮管俯仰角度在-10°~+90°,该炮似乎采用炮管短后坐自动原理,有单发和连发两种模式,理论射速在120~180发/分钟,弹药初速度1050米/秒。

 VG 2

55毫米炮弹也意味着强大的破坏力,它的高爆弹填充了0.485千克爆炸物,爆炸时还有大量破片,在对地面无防护人员射击时,距离爆炸点半径8米内的人员伤亡概率大于66%,半径21米内伤亡概率为33%,它的破片在爆炸点半径4米内可击穿约8毫米厚的钢装甲。这样的炮弹无论用来防空还是地面战斗都很有破坏力,也难怪德军打算改装黑豹坦克,安装双联55毫米自动炮,无疑是步兵收割机。

莱茵金属公司有后续改进计划,至少在1944年底提出了VG 3,一切顺利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能定型量产,但项目在1945年初没什么进展,不久后德国投降,其中一门原型炮被苏军缴获,有观点认为苏联正是借鉴了它采开发出后来的AZP S-60 57毫米高射炮以及ZSU-57-2自行高射炮,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只是ZSU-57-2和德军提出的黑豹版自行火炮确实相似。

 ZSU-57-2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