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自曝”业绩股价大跌,疫情依赖症如何破解

药明生物“自曝”业绩股价大跌,疫情依赖症如何破解
2023年12月07日 18:04 丽尔摩斯-黄秋丽

文:财侦探

来源:丽尔摩斯

12月4日,国内大分子生物药CXO龙头药明生物闪崩,单日跌幅23.79%,迫于压力公司只能于盘中暂时停牌。受药明生物带动,CXO板块全面下跌,凯莱英、康龙化成全部跌停。

12月5日复盘后,药明生物股价继续狂泻,盘中最大跌幅超12%,一度跌至29.05港元.截至7日最新收盘,药明生物股价报29.15港元,年内累计跌幅扩大至49%,最新总市值缩水至1241亿港元。

受此影响,7日,美银证券将药明生物2023至2025年收入下调15%、26%及26%,对公司目标价由76.7港元削至34.8港元,评级由“买入”降至“中性”。

拉长周期来看,药明生物的这一波跌势始于2021年7月份,当时药明生物股价一度涨至148港元/股,创出历史新高。以此计算,药明生物期间累计跌幅已接近80%,已惨遭两度腰斩,期间总市值累计蒸发超5000亿港元。

药明生物一直被视为CXO行业风向标,作为目前行业中体量最大的CMO公司,它的股价闪崩不仅引发了CXO板块集体飘绿,它的业绩增长指引放缓、订单项目数量下降,也体现出整个行业的不景气,引发了大家对行业前景的担忧。

1

“自爆”业绩引发大跌

引发药明生物股价闪崩、暴跌的“导火索”来自于官方披露发布的一份《业务更新》PPT。

12月4日早间,药明生物在官网更新了业绩指引。其中显示,公司下调全年业绩指引,随着新冠疫情收入的快速下降,公司整体增长(包括新冠疫情高基数)将达不到最初目标。

具体而言,主要预期药物开发营收下降18%-20%,生产营收下降15%-18%。由于生物技术融资放缓,公司所在行业预计未来两年可能出现个位数增长。

公司还表示,由于生物技术融资放缓,行业预计未来两年可能出现个位数增长。同时预计将于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较此前预期提前一年。

另外,药明生物CEO在沟通会上表示,新签订单不及预期导致今年新药开发(D)业务收入将比预期减少3亿美元。根据药明生物开发时间进度,新药开发(D)业务部分仅有上半年的新签订单能够在当年贡献业绩。即使下半年订单有所恢复,但这些订单无法为年内业绩作出实质性贡献。

通俗来说,就是药明生物选择了“自爆”,不仅主动大幅下调了业绩预期,还将这份悲观情绪传递到了2024年。这对机构和投资者来说,不就是“悲观”预期吗?等待药明生物的必然是二级市场的疯狂暴跌。

药明生物“变脸”的业绩,令投资机构率先“吃了闷棍”。2023年第三季度,药明生物是全市场被公募基金增仓金额最大的个股。Wind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的药明生物市值环比增加79.35亿元,超第二名的药明康德、第三名山西汾酒10亿元以上。

截至第三季度末,药明生物共出现在1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之中,而从这份持仓名单来看,可谓明星云集,比如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谢治宇等管理的兴全合宜等。

有数据计算,仅12月4日一天,张坤就亏了11.72亿港元,葛兰、谢治宇的亏损均超过2亿港元。

而作为国内CRO(医药研发的外包服务)板块的千亿龙头,药明生物的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预测,更是直接带崩二级市场对CRO板块的信心,康龙化成、凯莱英等曾经的大牛股跌幅接近10%。

2

新增项目数不及往年零头

药明生物成立于2011年,最早是药明康德的生物药部门。药明生物成立之初,中国生物药的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处于跑马圈地状态,谁先做起来,谁就能占到先机、寻得高利润。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时机迅速扩张,药明生物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2015年,药明生物从药明康德拆分独立。2017年,药明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是主要负责大分子生物一体化研发生产服务的技术平台,提供合同研究、开发、端到端服务(CRDMO)。上市后,药明生物维持了高增长和高利润,五年间营收从16亿元猛增至153亿元。

公司在2016年在中国生物制剂研发市场占有48%的市场份额,已与全球20大制药公司中的12家建立合作关系。

2017~2022年,药明生物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9.05%、149.61%、60.77%、66.59%、100.63%、30.45%。到了2023年上半年,则同比下降10.59%。这与生物医药融资寒冬和新冠“黑天鹅”事件密不可分。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生物医药行业,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这对于提供医药研发解决方案的CXO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机遇。在新冠业务加持下,药明生物2022年的成绩单颇为亮眼:新冠项目贡献收入约32亿,占同期收入之比超20%。

但在全球疫情按下休止符之后,新冠疫情带来的大额收入消失、地缘政治、生物技术融资持续遇冷成为行业共性问题。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生物医药投资放缓,美国地区融资水平下降39%;欧洲地区2022年融资金额78亿美金,已连续两年下滑;中国2022年融资水平下降59%。

在数十家A股及港股上市CRO企业的最新2023年三季度财报中,行业再次迎来集体降速,总体平均收入增速仅10%出头,多家企业的营收还出现负增长。从净利润数据来看,CXO板块平均净利润增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超10家企业的净利润出现负增长,20家企业平均利润降幅超接近20%。

种种迹象表明,生物医药产业从两年前开始的“资本寒冬”至今仍未结束。

身处生物医药融资“寒冬”,药明生物也很难独善其身。2023年上半年,集团仅获得了25个新项目订单,远低于往年45个基准线,且国内项目占比甚至不足20%。作为对比,2020年药明生物新增项目103个,2021年新增156个,2022年新增136个,到了2023年上半年,只新增了往年的零头。

CRO的业绩核心来源于客户订单驱动,作为重资产投入的行业,如果企业业务量不保持一定的规模,大概率就是亏损的。但如今的形势下,上游行业还未盼来回暖,创新药企业都没钱了,能够分给下游CRO的订单和金额自然就会减少。而每项订单执行周期大概两到三个季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上半年订单大幅减少,也会影响到药明生物2024年的收入。

3

高度依赖海外市场

一直以来,国内知名CRO公司业绩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欧美市场订单。数据显示,药明生物的海外市场收入占到8成左右,今年的项目也有超过55%来自北美地区。在2023年上半年,药明生物仅拿到了一个国内的新项目,而同期海外项目是16个。如此悬殊的数字,也让药明生物在遇到海外竞争对手阻击时,业绩面临大幅波动。

今年,药明生物就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三星生物。

三星生物是韩国财团三星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布局,由三星电子公司、三星爱宝乐园公司、三星CT公司和坤泰跨国公司合资在2011年成立,主攻CDMO业务。2016年末,三星生物于韩国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三星生物自2022年起开始同礼来、默沙东等国际大客户合作,当年实现了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3.8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47.76%。

2023年,韩国的CXO巨头三星生物与辉瑞、诺华、罗氏、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亿美元,给药明生物带来巨大冲击。

特别是在6月,三星生物宣布与辉瑞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辉瑞多产品组合的长期商业化生产,意味着辉瑞将成为其长期客户。紧接着,7月就与辉瑞签订了8.97亿美元的生物仿制药订单。这对于药明生物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对于被三星生物抢单,药明生物表示,三星生物主打的就是低价抢单策略,以降低20%-30%的方式,抢夺订单,已是业内公认的手段了。但公司内部对于低价抢单策略不置可否,低价并不是决定因素,重点是客户认可和持续的签单能力。这个解释虽然合理,但却改变不了药明生物数亿美元巨额订单损失的事实。

而国际化的营收结构,也使得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问题成为高悬在药明生物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2年2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布,将33家中国实体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 List,UVL)”,药明生物位于无锡和上海的两家子公司出现在名单中,对订单和收入影响巨大。在经历了大半年的努力后,药明生物才得以被移出上述清单。

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药明生物,面对海外强有力的竞争者、海外政策的变动以及疲软不堪的国内市场,短期内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法。

过去三年,CXO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如今热潮却在褪去,即使是药明生物这样的头部企业,也难以避免在行业周期中陷入增长瓶颈,更何况大量中尾部企业,或将面临淘汰出局的残酷现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