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个只能在冬至节吃到的传统美食,你有多久没见过了?

温州这个只能在冬至节吃到的传统美食,你有多久没见过了?
2025年01月14日 19:55 温州大事小情

文图:吴蓉辉

在我们海岛洞头,闽南语冬至又叫“冬节”。过去,在冬至前一天,挨家挨户老老小小都围在一起搓汤圆,我们管这一天的汤圆叫“冬节圆”,其中大的有馅的叫“圆母”,小的没馅的叫“圆子”。“冬节圆”对孩子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大,这天晚上,老是盼望天早点亮,快一点尝到美味的“冬节圆”,结果适得其反,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便有了“冬节暝,睏不光,圆子放臭酸”的俚语。

其实,在我们这里,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有一样十分重要的民俗美食,那就是鸡母狗馃。鸡母狗馃,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怪,事实上它是一种用米粉为主材料,手工捏制成小动物形状或金锭银宝造型的甜品——另类米塑。

过去在洞头渔村,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养几只鸡下蛋,不但可以拿它换盐换糖换火柴,而且可以用它来招待客人。但那时候,鸡瘟是大敌,刚孵不久的小鸡常难逃这一劫。为了祈祝来年禽畜兴旺,尤其是免却鸡瘟,善良淳朴的海岛人便用米粉做成鸡、鸭、狗、猪、羊等家禽家畜的模样,拿去拜土地公,敬菩萨,以求得他们的佑护。这些馃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母鸡(闽南话叫鸡母)和看门狗,其中母鸡带小鸡造型是必不可少的,故称“鸡母狗馃”。

在洞头,冬至搓汤圆、做鸡母狗馃、敬神佛、祭祖先的传统习俗,从300多年前说闽南语的洞头先民由福建迁居时带来,到现在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只是由于生活节奏快了,现在全家人一起包汤圆改成了去市场上购买现成包好的汤圆;各家自制鸡母狗馃也改成去街上因节日而特设的小摊上购买。

制作鸡母狗馃的材料很简单,一般需要1/3的糯米和2/3的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适量的糖和食用红粉揉搓成粉团,可先上蒸笼蒸熟后备用,也可等制作完成后再蒸熟。

制作鸡母狗馃的工具只要一把剪刀,比的是谁手巧。人们用手指将粉团捏出鸡鸭的轮廓,然后用剪刀轻轻一剪,鸡的嘴巴张开了;稍用力剪几下,鸭子的尾巴翘起来了;换个角度用剪刀轻轻多剪几下,一层层的羽毛呈现出来了……将一小块粉团揉摊成圆饼形,算是鸡窝。再揉些小圆粒当作鸡蛋,围在圆饼一周,然后捏只母鸡放在中央,再捏几只小鸡摆放在母鸡身边,就成了母鸡带小鸡啦。小动物的眼睛,过去是用山上采来的一种名叫“鸟儿豆”的黑色种子做的,现在则改用更简便的黑米。做鸡母狗馃的整个过程很像现在的孩子们玩橡皮泥。

没多久,各种栩栩如生的鸡母狗馃摆在桌上,惟妙惟肖,好像它们能跳跃,会叫唤似的,于是就有了洞头民俗“八大巧”之“鸡鸭桌上叫”。

用熟粉捏成的鸡母狗馃不用蒸,即可食用,用生粉和生熟混合粉的,则需上笼蒸熟方可食用。面对秀色可餐的鸡母狗馃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带点甜味,真好吃!

冬至这天一大早,主妇们起来第一件事是煮冬节圆,第一碗要连同鸡母狗馃先祭祀土地公和灶神。土地公和灶神虽“官”不大,却管着家务事,管着家禽家畜,是现管的“官”,当然得先敬,然后才轮到一家老小吃。吃过“冬节圆”,主妇们会带上鸡母狗馃、线面、水果、香烛等,到附近庙宇去点香敬神,祈求平安。等大人从庙宇回来,孩子们就可以开吃鸡母狗馃啦。

一只只“鸡母狗馃”,它们小巧的身躯里蕴藏着海岛人朴素的米塑工艺,也散发着一个个淳朴的小家庭的美好期盼,它们值得你我拥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