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要小心这些疾病悄悄找上你

@双相障碍患者,要小心这些疾病悄悄找上你
2024年06月11日 11:10 好心情健康

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

有时候感觉自己能征服世界,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不可控的情绪变化让他们痛苦不已。

然而,这对他们来说还不是最糟糕的。

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双相障碍常常与其他疾病共存,使双相障碍的症状更加严重,治疗也更加困难。

共病焦虑障碍

双相障碍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共病率约为71%。

共病焦虑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共病焦虑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起病年龄为(15.6±7.9)岁,而无共病焦虑患者的发病年龄为(19.4±8.3)岁,可见共病焦虑障碍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

2.双相障碍起病年龄越小,共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3.共病焦虑障碍的双相患者心境波动更加频繁,容易出现快速循环发作。

4.共病焦虑障碍的患者住院次数更多,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企图更明显。

5.共病焦虑障碍的患者存在更多的酒精和物质滥用情况。

6. 共病焦虑障碍的患者,对心境稳定剂的反应较差,在临床上尝试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

7.绝大多数指南推荐对双相障碍共病焦虑障碍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

共病心血管病

临床数据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患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以及急性心梗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2倍。而这些疾病会增加双相障碍患者死亡的风险。

瑞典的一项全国大型双相障碍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为38%,而因自杀或其他外部原因死亡仅占18%。

那么,双相障碍共病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有哪些呢?

1. 双相障碍共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且女性高于男性。

2. 在控制焦虑、肥胖、吸烟以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与双相障碍关系更密切。

3. 双相障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共病的心血管疾病越多,双相障碍的症状越严重。

4.双相障碍患者出现心血管危险比一般人群早4~20年。

5.双相障碍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比一般人群早10年左右。

6. 双相障碍共病心血管病较非共病患者的年龄及起病年龄更大,情感症状、复发次数更多。

共病偏头痛

双相障碍共病偏头痛的终身共病率为58%。

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偏头痛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偏头痛发生率的2倍,双相障碍Ⅱ型的偏头痛发生率约为I型的4-7倍,且女性高于男性。

双相障碍共病偏头痛的临床特征有:

1. 双相障碍共病偏头痛的患者较无共病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杀行为。

2. 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共病偏头痛双相障碍患者,其情感症状发生较早,而仅有躁狂发作共病偏头痛的患者,其自杀风险较高。

3. 共病偏头痛的双相障碍患者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高,首发情感症状多为抑郁而非躁狂。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疾病外,双相障碍还可能共病肥胖、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强迫症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

双相障碍共病其他疾病,对双相障碍的治疗又有哪些影响呢?

共病对双相诊断及治疗的影响

1. 加大诊断难度

双相障碍本身就容易被误诊,若是共病其他疾病的话,误诊、漏诊的可能性更大。

如共病惊恐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由于出现胸闷、气喘、心慌、濒死感等症状更容易引起患者及医生的关注,所以,就诊时很可能就会把双相障碍的症状给漏掉,造成漏诊、误诊等情况。

某些物质滥用情况可能会出现躁狂样或者抑郁样表现,而双相障碍患者本身就有这些症状,若是共病物质滥用的情况,很容易导致物质滥用引起的症状与疾病本身的症状混淆。

所以,患者在就诊时一定要全面的跟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避免因某一特点突出而忽略其他可能的情况。

2. 某些药物对共病的治疗效果不佳

已有研究证实,共病焦虑障碍或酒精滥用的双相障碍患者,心境稳定剂锂盐的治疗效果欠佳。

3. 对于共病使用某些药物要相对谨慎

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时,有可能出现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那么对于共病有2型糖尿病、肥胖的双相障碍患者,就要谨慎地选用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等)。

服用心境稳定剂锂盐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不良反应。所以,双相障碍患者若共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要尽量避免使用锂盐。

4.共病会让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

双相障碍共病其他疾病,患者诊断难度加大的同时,治疗的难度也加大,患者治疗所需要的用药增加,康复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完全缓解的机会降低。

好了,关于共病今天就介绍到了,关于双相障碍共病的知识,大家还有哪些想了解,欢迎后台留言~

参考资料:

[1] 沈阿姿,孙静.双相障碍共病躯体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 53(6):5.DOI:10.3760/cma.j.cn113661-20200305-00087.

[2] 王士良,葛陈捷,汪宏,等.双相障碍共病焦虑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 2023, 45(2):209-212.

[3]甘照宇.双面人生——双相情感障碍解读[D].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8: 052-053.

[4]于欣,方贻儒.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D].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60-66.

[5] 李喆,杨晓蓉,李涛.双相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2):122-125.DOI:10.3936/j.issn.1002-0152.2015.02.014.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